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部肿瘤的效果。方法 共抽取68例肺部肿瘤患者做为对象,均为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入我院接受救治,按照随机单盲法分组,每组3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果 观察组肿瘤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差异较小(P>0.05)。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肺部肿瘤的效果更为显著,安全度比较高,具备优势。

  • 标签: 肺部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立体视是双眼视功能的最高级形式,其形成机制复杂。而屈光参差是损害立体视的常见因素,在光学因素方面,屈光参差易增加双眼视差,导致弱视;在非光学因素方面,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以及视皮质神经元的功能均受到屈光参差的潜在影响。这些改变共同调控着大脑视皮质功能的发育,并进一步损害立体视。在进行光学矫正后,通过调节神经元的活动来提高大脑皮质可塑性,是立体视重塑的关键。(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71-75)

  • 标签: 立体视 屈光参差 不等像 视皮质可塑性
  • 作者: 肖溪 王健仰 毕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北京10019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低分化、高侵袭、放化疗敏感的恶性肿瘤。研究发现,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早期SCLC患者,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与外科手术及传统同步放化疗接近,且局部控制率高,患者耐受好。SBRT近年来已成为临床I-IIA期SCLC的标准治疗选择之一。鉴于SBRT在SCLC治疗地位的提升,本文将回顾迄今为止的相关临床研究,探讨SBRT在早期SCLC中的应用现状、临床价值及发展趋势。

  • 标签: 小细胞肺癌,早期 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动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动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有效85例,总有效率为73.28%。不同临床资料患者肿瘤最大长径、动静脉瘘、门脉癌栓、远处转移、假包膜、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12.76、19.16、8.54、7.30、7.71、9.41、4.08,P < 0.05或 < 0.01)。肿瘤最大长径、门脉癌栓、假包膜、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次数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动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χ2=3.13、3.75、4.16、5.20、3.90、3.40,均P < 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明确高危因素,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风险,提高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该研究有显著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肝癌,原发性 立体定向放射 影响因素 最大长径 门脉瘤栓 假包膜 Child-Pugh分级 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S-NSCLC)行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后的失败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2020年行SABR治疗的ES-NSCLC患者113例。分析其失败模式、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影响复发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复发率,区域淋巴结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8(6~108)个月,全组患者共45例(39.8%)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36个月。31例患者(27.4%)出现远处转移(DM),单纯DM 24例(21.2%);局部复发(LR)12例(10.6%),单纯LR 7例(6.2%);区域淋巴结复发(RR)11例(9.7%),单纯RR 6例(5.3%);LR+RR 1例(0.9%),LR+DM 3例(2.7%),LR+RR+DM 1例(0.9%),RR+DM 3例(2.7%)。全组患者1、2、3、4、5年复发率分别是5.4%、16.6%、27.5%、44.0%和51.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EGFR突变是复发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单纯SABR治疗ES-NSCLC患者有较高复发率,远处转移是最常见的失败模式,尤其EGFR突变阳性患者,建议后续辅助治疗。

  • 标签: 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 癌,非小细胞肺,早期 复发模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基于立体定向放疗(SBRT)技术的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SCRA),并通过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该新型治疗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方法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被评估并纳入临床试验,受试者均接受了真空垫体位固定和四维CT模拟定位,本研究以计划靶区体积(PTV)为目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设计立体定向放疗计划,使用R50%、均匀性指数、适形性指数等参数评估治疗计划,并对比受试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1例室性期前收缩(PVC)受试者接受了处方剂量25 Gy的单次SCRA,PTV平均值为71.3 cm3(60.3~89.4 cm3),平均治疗时长12.0 min (4.5~21.0 min)。短期随访平均持续了18周(14~25周),结果显示受试者未出现并发症,VT负荷和PVC负荷显著下降。结论SCRA术短期内有效和安全,但关键放疗技术的效果和使用规范仍需要继续探索。

  • 标签: 室性心律失常/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 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初步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在Eclipse计划系统中实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疗计划中靶区适形度、剂量溢出、剂量跌落等指标的自动评估。方法使用Eclipse Scripting API应用程序开发接口和C#编程语言,以脚本插件结合可执行程序的方式进行开发。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0915号报告中NSCLC立体定向放疗计划要求,实现相关指标的自动评估,其中还设计了一种等间距采样和双阈值的规则,可以更精确和便捷进行靶区外剂量跌落的评估。结果随机选取临床上13例NSCLC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分别使用本文中的方法和Eclipse系统自带的模块进行评估结果对比可知,两种方式评估结果都符合临床要求,耗时分别为(6.31±1.11) s和(678.54±60.92) s,使用前者评估效率更高(P<0.05)。结论NSCLC立体定向放疗计划评估软件界面友好,能实现靶区适形度、剂量溢出和剂量跌落等指标的自动评估,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Eclipse脚本 剂量跌落 自动评估 癌,非小细胞肺/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颞叶癫痫在所有局灶性癫痫中发病率最高,具有病因学、症状学及电生理特征多样,进展为难治性癫痫率高的特点。手术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有效手段,但传统方法通常难以对致痫区进行准确定位,立体脑电图技术为致痫区的准确定位提供了有效手段。基于立体脑电图的射频热凝和MRI引导的激光间质热疗,为手术风险高、难度大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精准、微创的新选择。

  • 标签: 癫痫,颞叶 电生理学 立体脑电图 射频热凝 激光间质热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odyfix固定装置在老年肺癌患者立体定向放疗(SBR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SBRT的63例老年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固定方式分为Bodyfix联合真空袋固定装置组(Bodyfix组,20例)和4D呼吸门控技术联合真空袋固定装置组(真空袋组,43例)。每次治疗前使用锥形束CT(CBCT)进行位置验证,记录水平(X)、头脚(Y)、前后(Z)方向的线性和旋转误差。结果Bodyfix组在X、Y、Z方向上的线性误差分别为1.7 mm(1.3 mm,3.0 mm)、4.6 mm(4.3 mm,5.3 mm)、1.3 mm(0.8 mm,2.8 mm),旋转误差分别为(0.46±0.04)°、(-0.48±0.05)°、0.64°(0.38°,1.07°);真空袋组在X、Y、Z方向上的线性误差分别为2.1 mm(1.6 mm,3.3 mm)、2.8 mm(1.8 mm,3.7 mm)、3.0 mm(2.3 mm,3.8 mm),旋转误差分别为(0.69±0.04)°、(-0.70±0.04)°、0.64°(0.42°,0.86°)。两组Y、Z方向上的线性误差和X、Y方向上的旋转误差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3、0.007)。结论与4D呼吸门控技术相比,Bodyfix固定装置的X、Y方向旋转误差和Z方向线性误差更小,可作为老年肺癌患者SBRT体位固定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肺肿瘤 立体定向放疗 Bodyfix固定装置 呼吸门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靶区体积、计算网格和剂量阈值等参数对ArcCHECK、SRS MapCHECK和3DMap 3种验证设备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分别比较靶区体积(<25 cm3和≥25 cm3)、计算网格(1.0、1.5和2.0 mm)和剂量阈值(5%、10%和15%)对3种验证设备3 mm/3%、3 mm/2%、3 mm/1%、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的影响。结果靶区体积的改变对于3DMap的影响较大,与小体积相比,3DMap大体积的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增加2.2%、2.2%、4.4%和4.7%(t=-2.76、-2.17、-4.72、-3.86,P<0.05);计算网格1.5和1.0 mm相比,对于MapCHECK的影响较大,5种γ通过率分别降低0.7%、1.1%、1.7%、0.9%和1.5%(t=-6.15、-6.23、-5.98、-5.11、-8.34,P<0.05)。计算网格2.0和1.0 mm相比,对于ArcCHECK影响较大,5种γ通过率分别降低1.0%、1.7%、2.4%、1.7%和2.7%(t=-4.75、-7.30、-8.63、-7.11、-8.26,P<0.05);剂量阈值10%和5%相比,对于ArcCHECK影响较大,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降低0.5%、0.8%、1.2%和1.7% (t=5.20、5.68、8.17、9.99,P<0.05)。剂量阈值15%和5%相比,对于3DMap的影响较大,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降低1.6%、1.7%、2.8%和3.2%(t=3.25、2.98、4.40、4.21,P<0.05)。结论靶区体积、计算网格和剂量阈值对3种验证设备立体定向放疗计划的验证通过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使用时应对于不同的验证设备具体考虑这些参数对于验证结果的影响。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剂量验证 靶区体积 计算网格 剂量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在头部无框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应用的基本流程,评价OSMS在头部模体和应用Q-Fix开孔面罩固定的头部SRT患者中,分次内实时监测位置误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头部SRS仿真模体OSMS的监测位移与Edge六维床预设位移的偏差,评估OSMS实时监测运动偏差,及在治疗床非零角度和其中一组摄像头被加速器旋转机架遮挡的情况下,OSMS监测头部运动的能力。同时本研究选取10例50分次接受头部无框架SRT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经Q-Fix开孔面罩固定并整个治疗分次内应用OSMS监控,通过分析离线日志文件获得OSMS实时监测的分次内误差;患者治疗后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六维度误差作为CBCT验证的分次内误差。结果模体研究中,OSMS监测偏差与预设位移在六维度方向均有较强相关性;治疗床与机架0°时,OSMS探测的平移方向和旋转角度的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28±0.10) mm和(0.15±0.09)°;有一组摄像头被遮挡的情况下,平移和旋转方向的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35±0.13) mm和(0.17±0.09)°;床非0°时OSMS监测偏差值均大于床0°偏差值,床270°时三维矢量偏差最大,分别为平移方向(0.69±0.19)mm和旋转角度(0.32±0.12)°。在Q-fix开孔面罩固定的SRT患者中,OSMS与CBCT监测的分次内运动幅度差异较小,平移方向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40±0.26)mm和(0.29±0.10)mm;旋转方向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33±0.20)°和(0.26±0.08)°。结论OSMS是一种有效的光学引导放射治疗工具,OSMS的分次内实时运动监测功能具有亚毫米级精度,可以实现分次内误差的精确监控。为保障无框架头部SRS/SRT治疗精确实施,有必要联合OSMS进行分次内位置监控。

  • 标签: 分次内运动 光学表面监测系统 Q-Fix面罩固定系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光学引导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单次照射剂量大、分割次数少、边缘剂量下降快的特点。治疗过程中应使用最精准的设备,执行最严格、最规范的操作。本指南旨在建立起国内可通用的、立体定向放疗(SRT)临床实践工作所需的医学物理支持的最低要求,帮助国内放疗单位能够正确安全地开展SRT技术。各单位在使用本指南时,需结合本单位SRT设备特点和患者治疗情况,制定明确细致的标准操作程序。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直线加速器 医学物理实践指南 质量控制
  • 作者: 黄河发 毛爱红 李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放疗科,兰州 730050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 730000,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放疗科,兰州 730050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技术和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确诊率逐年上升。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人群,因考虑到术后并发症,身患慢性疾病或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采用放疗可获得与手术相当的局部治疗疗效。射波刀是一种可低分割、单次大剂量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设备,与常用的调强放疗(IMRT)相比,能够获得更高的相对生物效应,具有疗程短等优势。碳离子放疗(CIRT)兼具剂量深度分布和生物学效应的双重优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明显,具有肿瘤局部控制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就SBRT与CIRT治疗前列腺癌的生物物理学特点及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讨论。

  • 标签: 前列腺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碳离子放射治疗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肺部肿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项研究于2020年6月-2021年7月此期间到笔者医院救治的56例肺部肿瘤病人开展研究,依照救治方式的不一致归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小组内部28例。前者病人实行病灶切除手术,后者病人实施立体定向放疗,分析两小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作率、肿瘤舒缓程度。结果:实验组病人经有效医治后其不良反应发作率得到理想减低且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用(P<0.05)代表,具有研究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的肿瘤舒缓程度,组间无差别用(P>0.05)代表。结论:对肺部肿瘤患者实施立体定向放疗,患者的病情症状得到理想改善,且生存时长得到延长。

  • 标签: 立体定向放疗 肺部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肺癌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对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择取46例肺癌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患者,以数字随机表法为依据将其分组研究,每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从SAS、SDS评分分析,护理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生存质量评分分析,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评分、身体功能评分、社会支持评分、精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人文关怀护理的实施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存质量,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人文关怀护理 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肺癌 情绪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应用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中的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100例,均为本院接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20年12月起到2021年12月止,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平均纳入至实验组(50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参照组(50例,接受射频消融疗法)。针对二者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展开比较。结果:针对二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为实验组96.00%明显较参照组70.00%更高(p<0.05);针对二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肝区不适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在转氨酶异常以及血小板异常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应用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临床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癌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使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使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0例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70.00%,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跟访15个月,患者的生存率为70.00%。结论:对于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采取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改善趋化因子与炎症因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 伽玛刀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生活质量 实验室指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立体定向手术后采用目标性功能训练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南阳南石医院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106例HICH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目标性功能训练干预,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结果干预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9.36±0.48)分]低于对照组[(12.69±0.83)分],P<0.05;干预3个月,两组BI指数、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BI指数、FMA评分[82.79±3.69、(83.68±3.75)分]高于对照组[75.47±3.14、(72.43±3.01)分],P<0.05。结论目标性功能训练可改善HICH立体定向手术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目标性功能训练 神经功能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更年期妇女保健管理中,立体式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录入的更年期女性患者78例开展分析研究,分组方式:抽签法,实验组常规治疗+立体式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开展常规治疗,指标评估包括生存质量、抑郁、焦虑评分,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数据。结果:实验组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前,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状态评分均属于对等状态,P>0.05;入组后,实验组整体评分数据更优,存在明显对比,P<0.05。结论:在女性更年期阶段实施立体式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提升保健管理质量,可消除更年期女性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更年期 保健管理 立体式健康教育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