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虹膜不完整及虹膜存在其他视觉标志物的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采用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进行眼底检查的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2020年3月27日—8月1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术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其中虹膜小梁切除术后患者8例(8眼),虹膜根切激光术后患者10例(10眼),眼底玻璃体切割术行Ando孔患者7例(7眼),虹膜色素痣患者4例(4眼)。结果:调整患者眼位,使虹膜再造结构的孔窗方向处于检查面的一侧,而瞳孔位于检查面的主体后,纳入研究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均能够顺利采集到眼底影像,且全部4种疾病的眼底采集的图像范围可达的平均象限数为2.93,达到近似于广角的范围(60°~100°眼底范围),基本可以满足临床眼底检查的需要。结论: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可以对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超广角眼底检查,且获得的眼底图像范围要高于普通眼底检查,扩大了超广角眼底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 标签: 非常态虹膜结构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 眼底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在周边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这100名患者先接受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一周后再接受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记录两次检查结果以及检查所用时间,使用kappa检验方法检查两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通过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发现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改变患者60例,视网膜裂孔病变30例,视网膜周边血管病变4例,视网膜脱离6例,检出率100%;通过散瞳后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发现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改变患者58例,视网膜裂孔病变30例,视网膜周边血管病变4例,视网膜脱离6例,检出率98%。两种检查结果对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8~1.0)。结论: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在检查周边视网膜病变中有着耗时短、病人配合程度高的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使用前景。

  • 标签: 超广角眼底成像 周边视网膜病变 眼科检查
  • 简介:摘要:通过研究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这种临床检查方法对周边眼底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具体治疗疗效和诊断价值。方法:在二零二二年三月至同年的十二月底这个时间段内从来我院眼科进行诊治和处理的疑似周边视网膜患者中,按照科学的简单随机抽样形式选择二百二十五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各种预检项目、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三面镜检查,并将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结果归入本研究的观察组,将三面镜检查结果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并比较分析二类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周边部位眼底视网膜疾病的具体诊断状况。结果:采用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的观察组在检查具体时长,周边视网膜检出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在临床中能较为准确的检出周边视网膜相关病变,且耗时更短,效率更高,有利于尽快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

  • 标签: 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 周边视网膜病变 临床应用效果
  • 作者: 冯宇 王倩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01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随着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快速发展,超广角成像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等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在眼内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血管瘤及转移癌等)的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角成像对于完整显示瘤体范围、大小及其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关系、肿瘤引起的继发性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均比普通眼底照相更具优势。尽管目前各种相机和广角成像类型的确切用途仍存在争议,阅片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超广角成像仍面临分辨率不足、伪彩图像的色彩校正、周边部视网膜面积放大及伪影遮挡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多临床研究的验证,多模态超广角成像将在临床诊疗及远程医疗等新型医疗模式中发挥更大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85-91)

  • 标签: 眼内肿瘤 超广角成像 多模态成像
  • 简介:摘要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FA)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可以观察传统7视野之外的视网膜广泛区域的荧光征象,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血管性疾病周边视网膜时优势明显。传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正常荧光和异常荧光表现已较明确,但对正常眼周边荧光特征了解尚少。周边部荧光表现不同于后极部和赤道部,需考虑RPE分布不同、色素差异、血管发育及玻璃体后皮质等因素,还要关注年龄及全身代谢疾病的影响。对于部分荧光表现还需要动态全程分析,结合彩色眼底照相和前置镜检查。明确视网膜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正常荧光是判定异常荧光的前提。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诊断RVO、DR等血管性疾病时,需审慎解读UWFFA周边部荧光征象。不断积累周边部视网膜正常和异常的荧光征象判读经验,进一步提升UWFFA技术应用水平。

  • 标签: 正常眼/诊断 诊断技术/眼科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个小样本超广角眼底照相(UWFI)多疾病分类人工智能模型,初步探究人工智能对UWFI多病种分类任务的能力。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至2021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并行UWFI检查的1 123例患者的1 608张图像用于UWFI多疾病分类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病理性近视(PM)、视网膜脱离(RD)、正常眼底图像分别为320、330、319、268、371张。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106例患者的135张图像作为外部测试集。选取EfficientNet-B7作为主干网络,对纳入的UWFI图像进行分类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评估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所有数据均使用数值及95%可信区间(CI)表达。将数据集在网络模型ResNet50、ResNet101上进行训练,并在外部测试集上进行测试,对比观察EfficientNet与上述两种模型的性能。结果UWFI多疾病分类人工智能模型在内部、外部测试集上的总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2.57% (95%CI 91.13%~92.92%)、88.89% (95%CI 88.11%~90.02%)。其中,正常眼底分别为96.62%、92.59%,DR分别为95.95%、95.56%,RVO分别为96.62%、98.52%,PM分别为98.65%、97.04%,RD分别为97.30%、94.07%。在内部、外部测试集上的平均AUC分别为0.993、0.983。其中,正常眼底分别为0.994、0.939,DR分别为0.999、0.995,RVO分别为0.985、1.000,PM分别为0.991、0.993,RD分别为0.995、0.990。内部、外部测试集上EfficientNet性能均较ResNet50、ResNet101模型更佳。结论初步构建的小样本UWFI多疾病分类人工智能模型对常见眼底疾病的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具有辅助临床筛查及诊断的价值。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超广角眼底照相
  • 作者: 庄雪楠 曹丹 姚婕 陈若瑜 陈业胜 王子诚 张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5000 汕头大学医学院 515041,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5000,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5000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0,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50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周边视网膜病变的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1~ 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R患者265例38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8例211只眼,女性117例177只眼;平均年龄(58.4±12.3)岁。采用英国欧堡Daytona行超广角眼底成像(UWF)检查。应用Photoshop软件模拟标准7方位(S7F)区域,并作为中央视网膜区域1~ 7;周边视网膜区域3~ 7(P3~ P7)分别为中央视网膜区域3~ 7相邻的周边视网膜区域。将DR分为周边病变为主型(PPL)及中央病变为主型(PCL)。PPL定义为至少有1个周边视网膜区域的病变较其相邻的中央区域更严重。对不同DR分期患眼各视网膜区域中PPL构成比差异进行χ2检验。结果388只眼中,PPL 200只眼(51.5%,200/388)。不同分期DR患眼PPL构成比比较:轻度非增生型DR(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及增生型DR分别为32(36.8%,32/87)、89(55.3%,89/161)、42(51.9%,42/81)、37(62.6%,37/59)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0,P=0.010)。PPL在DR患眼中各视网膜区域分布状况比较:PPL 200只眼中,区域3、4、5、6、7分别有87、101、78、67、38只眼。PPL在DR患眼中各视网膜区域分布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0,P<0.001)。结论DR患眼中PPL占51.5%,且DR分期越严重,PPL占比越高;颞侧视网膜周边部病变最常见。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周边视网膜病变 超广角眼底照相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黑龙江省眼科医院门诊的65岁以上患者进行眼底病筛查并进行结果浅析,探讨本市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眼底患病的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326名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72人,女性154人,年龄由65-86岁,平均年龄(70.9岁),为所有患者进行欧堡全景200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并记录清晰图像。检查方法:为患者进行欧堡全景200激光扫描眼底镜检查,首先嘱患者端坐在机器正前方,以右眼为第一检查眼,嘱患者注视机器内蓝色指示灯,以黄斑为中心进行激光扫描并拍摄清晰眼底图像,拍摄完成后,嘱患者闭眼休息15秒,为患者检查另一只眼睛,进行相同步骤,得到清晰的眼底图像。观察指标:观察图像中患者黄斑区,视神经,视网膜血管及视网膜周边部的情况。结果:在本次检查中发现门诊患者中无明显眼底疾病患者为95人,在其余231人中,患有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者为72人,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53人,患有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45人,患有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为22人,患有双眼动脉硬化患者为15人,患有黄斑裂孔患者为11人,患有黄斑前膜为5人,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为3人,疑似青光眼5人。结论:在本次筛查过程中发现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以老年性黄斑变性为主要患病原因,其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阻塞也是患者就诊的重要病因。在此次筛查中由于使用欧堡全景200激光扫描检眼镜使患者大幅度的减少等待时间,并且由于其具有免散瞳,快捷等优点,使患者对此次筛查满意度较高。

  • 标签: 欧堡全景200激光扫描检眼镜 65岁以上老年患者 眼底疾病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下眼底正常眼周边视网膜的荧光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常规UWFA检查的受试者95例190眼,其中男94眼,占49.47%,女96眼,占50.53%;轻微白内障72眼,占37.89%,中低度近视60眼,占31.58%,主观性视物困扰58眼,占30.53%。根据UWFA检查周围视网膜荧光特征是否涉及视网膜血管将其分为血管相关特征和非血管相关特征2类。根据年龄将受试者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比较2个组各种特征的差异。结果周边视网膜荧光非血管特征包括均匀高荧光158眼,高低荧光混杂边界82眼,椒盐状高荧光24眼,局部斑驳高荧光21眼,分别占83.16%、43.16%、12.63%和11.05%。周边视网膜荧光血管相关特征包括周边无血管区92眼,血管跨过锯齿缘66眼,微血管瘤60眼,晚期荧光素轻微渗漏56眼,微血管扩张30眼,分别占48.42%、34.74%、31.58%、29.47%和15.79%。>40岁组周边视网膜血管跨过锯齿缘眼数百分比为19.61%(20/102),明显低于≤40岁组的52.27%(46/88),微血管瘤及微血管扩张眼数百分比分别为43.10%(44/102)和19.61%(20/102),明显高于≤40岁组的18.23%(16/88)和11.36%(10/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5、10.451、9.259,均P<0.01)。结论UWFA揭示眼底正常眼周边部视网膜4个非血管荧光特征和5个血管荧光特征。年龄可能对周边视网膜血管跨过锯齿缘、微血管瘤及微血管扩张荧光特征产生影响。

  • 标签: 正常眼/诊断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诊断技术,眼科
  • 简介:【摘要】 目的 以FF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OPTO ultra-widefield imaging system)筛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检出率、DR6级分期诊断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并具有FFA、OPTO等完整记录者。入选共57例104眼,将患者FFA、OPTO获得的眼底图像,按照DR6级分期标准进行分期。采用R*C列联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加权Kappa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FFA与OPTO DR检出率一致,均为93.3%(97/104),DR6级分期诊断总体符合率一致性程度很强,Kappa系数值0.842,p

  • 标签: 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广角眼底影像在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对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2例(34眼)进行检查,观察其超广角眼底照相及自发荧光影像的特点。结果超广角眼底照相及自发荧光影像均有特征性改变,同一眼可发生多种病变类型,包括视网膜震荡、视网膜挫伤、视网膜出血、脉络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裂孔等。结论超广角眼底照相及自发荧光检查在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追踪观察中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了解眼挫伤后脉络膜视网膜解剖结构及功能的损害程度、恢复情况及判断预后。

  • 标签: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外伤性 影像,眼底,超广角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与全视网膜镜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的检查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以眼前黑影飘动为主诉者1 200例(2 400只眼),分别应用自然瞳孔下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及散瞳后全视网膜镜检查,比较两者的检查效果。结果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的检查时间为(3.12±0.48)min,短于全视网膜镜的(8.53±2.15)min(t=-15.677,P<0.001)。前者的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检出率18.08%(434/2 400),与后者的检出率19.25%(462/2 400)接近。Kappa值>0.900,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免散瞳、快捷、非接触,但不易观察上方及下方远周边部的细微病灶;全视网膜镜检查周边部检查详尽、更有立体感,但需要散瞳、接触、耗时较长。

  • 标签: 眼底 视网膜 全视网膜镜 系统,眼底成像,超广角 病变,视网膜,周边部 比较,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成像仪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80例,16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超广角眼底成像仪进行检查。结果:本批次患者中DR阳性113只,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81只,中度17只,重度9只,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6只。结论:超广角眼底成像仪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超广角眼底成像仪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评估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optos ultra-widefield imaging system)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并具有术前术眼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opto等完整记录者。共87例158只眼入选,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opto与眼科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底可检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7% Vs 91.14%,Χ2=0.056,P=0.813)。结论 opto适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时、有效对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诊断,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病变筛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术(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的DR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53.5±10.7)岁。含重度非增生型DR(NPDR)及增生型DR(PDR)患者各30例(60只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裂隙灯前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免散瞳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其中虹膜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和吲哚青绿虹膜血管造影(IICGA),记录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并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测量瞳孔缘荧光素渗漏的圆周度范围,记录UWFA检查情况。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分析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起始时间和渗漏范围的差异。结果IFA检查显示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分别为31.00(25.75,34.00)s和27.00(21.75,29.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33)。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范围分别为20.00(10.75,75.00)°和135.00(60.00,1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3,P<0.001)。所有PDR患者经裂隙灯检查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INV),经IFA及IICGA检查发现8只眼有INV。UWFA检查显示重度NPDR患者均未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而PDR患者均可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其中10只眼晚期黄斑区表现为花瓣样或局灶性荧光素渗漏。结论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在准确观察DR眼底病变的同时,可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虹膜血管综合信息,为DR的综合性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16-921)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虹膜 血管造影术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但传统FFA对外周视网膜的观察范围有限。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是一种新兴的检查方法,扩大了视网膜观察范围,可以清晰地显示外周视网膜的病变。为了精确量化视网膜无灌注区,缺血指数(ISI)这一概念被提出。ISI即通过手动描绘UWFA图像中视网膜无灌注区域计算得出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与视网膜总面积的比率,是评估视网膜缺血情况的可靠指标。ISI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分类、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ISI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荧光血管造影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 缺血指数 综述
  • 作者: 陈珊 周跃华 郑燕 张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现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 10014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现在北京茗视光眼科医院 100062 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 61003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间接检眼镜检查在角膜屈光手术前眼底病变筛查中的可靠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对2017年3—5月于北京同仁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 052例2 104眼先行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充分扩瞳后,再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观察眼底病变的情况。分别对2种检查方法检查出的视网膜病变数量、病变眼数、病变部位、漏诊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Kappa检验分析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和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共筛查出眼底病变137例186眼,2种方法均检测出的眼底病变89眼121个病灶。其中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发现眼底病变110眼150个病灶,漏诊27眼36个病灶;经扩瞳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发现眼底病变116眼157个病灶,漏诊21眼29个病灶。2种检查方法眼底病变检出一致性较好(kappa=0.776,P<0.001);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间接检眼镜不同种类视网膜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27,P=0.004)。相对于间接检眼镜,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视网膜裂孔和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的检出率较高。2种检查方法对眼底病变检出率、不同年龄眼底病变检出数、不同象限眼底病变检出数以及不同屈光度眼底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是角膜屈光手术前近视患者眼底病变筛查的可靠方法,与常规扩瞳间接检眼镜眼底病变检出率相近。

  • 标签: 近视 眼底病变 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 间接检眼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超广角眼底成像(UWFI)观察Weiss环(玻璃体漂浮物)的可行性以及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消融治疗有症状Weiss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接受诊治的有症状Weiss环68例患者8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39只眼,女性36例41只眼;平均年龄(53.7±10.8)岁。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联合90 D前置镜、UWFI检查。通过画图记录玻璃体漂浮物位置及形态。患眼均行Nd:YAG激光消融治疗。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主观症状改善情况。将合计得分10、7~ 9、3~ 6、≤2分者分别定义为治愈、显著改善、部分改善、无改善。应用测量软件Gauge 1.0手动测量UWFI图像上玻璃体漂浮物长径、周长及面积。设置视盘直径为1 Unit (U),作为标准化参考值。UWFI未显示且前置镜检查未发现漂浮物者记录为0。治疗前后玻璃体漂浮物变化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其治疗前后大小变化与患者治疗后主观症状改善评分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后,80只眼中,UWFI上不可见玻璃体漂浮物59只眼(73.8%,59/80 )。治疗前,玻璃体漂浮物周长为1.84(1.07,2.64) U,长径为1.17 (0.84,1.66)U,面积为0.18 (0.08,0.30)U2;治疗后周长为0.00 (0.00,0.23)U,长径为0.00 (0.00,0.23)U,面积为0.00 (0.00,0.01)U2。治疗前后漂浮物周长、径长、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22、-7.560、-7.655,P<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主观症状治愈、显著改善、部分改善分别为49 (61.3%,49/80)、25 (31.2%,25/80)、6 (7.5%,6/80)只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主观症状改善程度与治疗前后UWFI上玻璃体漂浮物周长(r=0.812 )、长径(r=0.796)、面积(r=0.791)大小变化值均具有相关性(P<0.01 )。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发生眼压升高或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UWFI可客观对Weiss环进行成像,结合测量软件可对其大小进行相对性量化。Nd:YAG激光消融治疗有症状Weiss环安全有效。

  • 标签: 有症状Weiss环 YAG激光消融术 超广角眼底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进行病变程度的自动分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至2020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接受UWFA检查的DR患者297例399只眼的798张图像作为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无视网膜病变、非增生型DR (NPDR)、增生型DR (PDR)分别为119、171、109只眼。通过联合优化CycleGA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分类器一种图像级监督深度学习模型,定位和评估DR患眼UWFA早期和晚期正位图像中的荧光素渗漏区和无灌注区。使用改进后的CycleGAN将带有病变的异常图像转换为去除病变的正常图像,得到含有病变区域的差分图像;使用CNN分类器对差分图像进行分类以获得预测结果。采用五折交叉检验评估模型的分类准确率。对差分图像显示的标志物面积进行量化分析,观察缺血指数和渗漏指数与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生成图像基本去除了所有病变区域,同时保留了正常血管结构;差分图像直观揭示了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热力图标示出渗漏区域,定位基本与原图中病变区域一致。五折交叉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平均分类正确率为0.983。进一步对标志物面积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指数和渗漏指数与DR严重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β=6.088、10.850,P<0.001)。结论构建的多模态联合优化模型可以准确对NPDR和PDR进行分类并精确定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计算机)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变分级 病变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广角FFA (UWFA)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与视网膜缺血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8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经眼底及FFA检查确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145例2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5例132只眼;女性60例88只眼。平均年龄(54.87±10.89)岁;非增生型DR171只眼,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27、32、112只眼;增生型DR 49只眼。伴视网膜缺血灶141只眼。均未接受过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及其他眼部手术治疗。采用英国Optomap200Tx成像系统行UWFA检查。根据黄斑中心2个视盘面积范围内视网膜是否受累将患眼分为DME组、非DME组,分别为183、37只眼。根据不同黄斑水肿类型,将DME组再分为局灶渗漏型(FL)组、弥漫渗漏型(DL)组、弥漫囊样渗漏型(DCL)组,分别为94、73、16只眼。比较DME组、非DME组患眼视网膜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和(或)视盘新生血管(NVD)发生情况的差异;进一步比较不同黄斑水肿类型组患眼间视网膜缺血指数的差异。DME组与非DME组患眼视网膜缺血、RNV和(或)NVD发生情况差异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黄斑水肿类型组患眼间视网膜缺血指数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DME组183只眼中,伴视网膜缺血灶132只眼(72.13%,132/183);非DME组37只眼,伴视网膜缺血灶9只眼(24.32%,9/37 )。两组患眼间视网膜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6,P<0.05)。FL组、DL组、DCL组患眼中,伴视网膜缺血灶分别为51 (54.26%,51/94)、70 (95.89%,70/73)、11 (68.75%,11/16)只眼;伴NVD和(或)RNV分别为11 (11.70%,11/94)、30 (41.10%,30/73)、4 (25.00%,4/16)只眼;视网膜缺血指数分别为0.051 6±0.096 1、0.219 2±0.216 6、0.124 4± 0.146 0。三组患眼间视网膜缺血灶(χ2=35.53)、NVD和(或)RNV (χ2=18.50)发生率和视网膜缺血指数(F=22.8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0.050 0、<0.000 1 )。结论UWFA可动态评估DME患眼视网膜缺血情况;视网膜缺血区面积增大及RNV的形成更容易形成DL型黄斑水肿。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