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缺损修复水平,但是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类器官有助于阐明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再生修复,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摘要畸形愈合是跟骨折未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所带来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改善患足疼痛、矫正畸形以及恢复患足功能是临床治疗跟骨折畸形愈合的目标,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跟畸形愈合所致症状的力学机制研究,各种截术作为可以特异性矫正跟畸形、恢复正常跟形态的一类术式,在跟畸形愈合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常用的各种跟矫形截术式技术特点、治疗效果及各自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综述。

  • 标签: 跟骨 骨折 截骨术 畸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治疗月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月无菌性坏死患者19例,其中Lichtman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4例。摘除坏死月后将头状斜形截,髂骨植修复头状继发缺损,带血管蒂头状移位重建月缺损。随访记录患侧握力、腕关节疼痛VAS评分、Quick-DASH评分、PRWE评分、腕骨高度指数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6~86个月,平均4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腕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前为(5.53±1.46)分,术后为(2.12±1.41)分,术后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10.05±2.83)kg,术后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28.45±4.58)kg;Quick-DASH评分术前为25.45±4.56,术后为8.12±1.81;PRWE术前评分为26.97±7.52,术后为4.41±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腕关节高度指数术前为0.49±0.03,术后为0.48±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是一种治疗月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截骨术 月骨 头状骨移位 Kienböck病
  • 简介:摘要动脉瘤样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ABC。第5版WHO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距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MRI、关节镜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治疗,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包括清创、骨髓刺激术、软骨移植等等。就当前临床治疗距软骨损伤来看,清创手术所耗费的费用更低,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效果较轻,对于小范围损伤治疗效果更佳。除此之外,还包括多种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症状给予治疗,基于此,本文主要综述距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分型,并探究当下诊断治疗方法的进展。

  • 标签: 距骨骨软骨损伤 治疗手段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6例(16足)距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67(33.4±11.1)岁;右侧7例,左侧9例。患者均采用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比较术前及其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术后2年采用软骨修复MR观察(MOCART)评分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16例患者术后随访36~72(46.6±12.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6.9±1.6)分改善为(0.8±0.8)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0.7±10.8)分提升为(90.9±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7、13.92,P值均<0.001),依据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6/16。术后2年MRI示截面均愈合良好,原病灶缺损区均被移植物充填,MOCART评分为(65.0±10.2)分。结论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症状减轻明显,临床疗效好。

  • 标签: 踝损伤 距骨软骨损伤 前踝截骨 骨软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平面截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胫骨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修复重建科接受治疗的28例胫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搬移组和联合搬移组(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搬移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8.6±3.2)岁,缺损长度(8.0±0.5) cm。联合搬移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9.1±3.9)岁,缺损长度(8.3±0.3) cm。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接点愈合时间、功能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搬移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联合搬移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8个月。联合搬移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8.4±0.7)个月短于搬移组(13.3±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4±1.3)、(7.4±1.2)个月,对接点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9.1)、(206.2±9.8)个月,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MI愈合评价:搬移组优6例,良5例,可3例;联合搬移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功能评价:搬移组优7例,良3例,可3例,差1例;联合搬移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搬移组针道感染3例,对合端不愈合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2例,固定针松动1例,关节僵硬5例,牵拉延迟愈合3例;联合搬移组针道感染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3例,关节僵硬3例,牵拉延迟愈合2例,再骨折1例。结论双平面截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下肢大段缺损,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更短,疗效更满意。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延长 外固定支架 胫骨骨折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治疗距外侧穹隆或肩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距外侧穹隆或肩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2~45岁,平均32.6岁;Hepple分型:Ⅴ型11例;采用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自体股骨外侧髁软骨移植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影像学方面的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3~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患者均未诉明显不适,均恢复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94.3±2.9)分]、VAS评分[(1.2±0.4)分]较术前[(49.5±6.6)、(5.7±1.2)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距囊性变消失、移植栓与距达到性愈合,关节间隙无狭窄。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经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治疗距后外侧软骨损伤,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 标签: 软骨 创伤和损伤 踝关节 截骨术 骨移植
  • 简介:摘要:脱牙本质的再化对于提高牙本质粘结稳定性和控制原发性或继发性龋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牙本质再化策略不适用于通过酸蚀和冲洗以及自酸蚀粘接剂系统形成的混合层内的完全脱牙本质再化。仿生再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不同方法,它试图用液体状无定形磷酸钙纳米前体颗粒回填脱牙本质胶原,这些颗粒由非胶原蛋白的仿生类似物稳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性Ⅱ类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性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性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性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跟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跟锁定接骨板治疗,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观察。结果:手术顺利实施,术后伤口甲级愈合,出现1例轻度感染,术后Bohler角、距下关节面最大垂直位移改善。结论:采取跟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折的效果满意,疗效突出。

  • 标签: 跟骨锁定接骨板 跟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3-2022.3收治的牙源性颌囊肿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囊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引导骨再生技术 颌骨囊肿刮治术 牙源性颌骨囊肿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搬运技术与传统搬运技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缺损的患者资料。根据缺损修复方式不同分为2组:改良组14例(接受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搬运技术治疗),男9例,女5例;年龄为(39.4±7.3)岁;传统组20例(接受传统搬运技术治疗),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1.2±6.6)岁。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固定戴架时间(EFT)、外固定指数(EF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和应用协会(ASAMI)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评估缺损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34例患者术后获18~32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改良组EFT[(3.9±1.6)个月]显著短于传统组[(9.8±2.2)个月],EFI[(0.48±0.09)个月/cm]显著低于传统组[(1.42±0.32)个月/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SAS评分[(48.1±4.7)分]显著低于传统组[(61.2±6.2)分]、人均并发症数[(0.8±0.4)种/例]显著少于传统组[(1.4±0.3)种/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愈合结果和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满意分别为13、12例,不满意分别为1、8例;Ⅱ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8例,未发现分别为13、12例;Ⅲ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9例,未发现感染分别为13、1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与传统搬运技术相比,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搬运技术在治疗胫骨远端节段性缺损方面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具有EFT短、EFI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髓炎 硫酸钙 骨搬运 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不连联合应用补肾壮汤、愈膏、体外冲击波等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期间选出42例胫骨不连患者,根据随机数值表法分为2组。其对照组患者单独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再联合使用补肾壮汤愈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最高,高达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功能恢复优良率,观察组最高,约占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不连联合应用补肾壮汤、愈膏、体外冲击波等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提升治疗有效率,还能提升行走功能恢复优良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胫骨骨不连 体外冲击波 补肾壮骨汤愈骨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易与骨折混淆的鼻末端、鼻孔、鼻其他孔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资料库1 600例成人正常鼻影像资料,其中男800例、女800例,年龄18~80岁。采用MSCT薄层扫描,利用标准算法的原始图像重建出容积再现(VR)图像,分析鼻末端形态8种类型(M型、左侧缺损型、右侧缺损型、拱型、V型、倒V型、锯齿型、平坦型)的占比;利用算法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重建出平行于硬腭的横断面和平行于鼻的冠状面图像,对鼻末端形态、鼻孔、鼻其他孔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进行侧别、性别间对比分析;将鼻划分为6个象限,分析鼻孔、鼻其他孔的位置占比。结果(1)鼻末端形态最常见的3种类型依次是M型[男60.00%(480/800)、女48.75%(390/800)]、锯齿型[男12.75%(102/800)、女14.13%(113/800)]和左侧缺损型[男7.63%(61/800)、女11.13%(89/800)],其中M型和左侧缺损型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6种类型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2)鼻孔出现率为59.93%(959/1 600,例),共1 683孔,其中男性为67.25%(538/800)、963孔,女性为52.63%(421/800)、720孔,男性鼻孔出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3,P<0.001);左侧为53.25%(852/1 600)、右侧为51.94%(831/1 600),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230)。鼻孔以前中象限最多见,男性为67.49%(650/963)、女性为69.86%(503/720)。(3)鼻其他孔总出现率为23.13%(370/1 600)、共506孔,男性为31.13%(249/800)、女性为15.13%(121/8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 < 0.001);左侧为14.88%(238/1 600)、右侧为16.06%(257/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353)。鼻其他孔最常见于前上象限,男性为34.49%(119/345)、女性为26.08%(42/161)。(4)咬合缝间型鼻颌缝总出现率为39.68%(635/1 600),男性为58.38%(467/800)、女性为21.00%(16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3,P<0.001);左侧为34.75%(556/1 600),右侧为33.25%(532/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0)。结论通过MS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提高对鼻末端、鼻孔、鼻其他孔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的影像特征的识别。

  • 标签: 鼻骨 鼻骨孔 鼻颌缝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 容积再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牙釉质仿生化是模仿牙齿形成的生物化机制,在体外模拟机体微环境,通过分子仿生合成和分子自组装等技术,构建类似牙釉质生理形成过程的微观条件,从而控制无机矿物晶体的形成过程,最终形成具有独特微观结构以及优异的生物学和理化性能的类牙釉质结构的过程。牙釉质结构破坏后的再化及仿生化修复是未来方向,有较大的临床应用需求及前景,近年研究进展迅速,研究成果引人瞩目。本文对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釉质 牙再矿化 羟基磷灰石类 仿生材料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截方式对胫骨Ilizarov搬移术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搬移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截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截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骨膜下截组57例,男47例,女10例;年龄(39.1±11.8)岁;Gustilo分型:Ⅱ型17例,Ⅲ型40例。骨膜外截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7.7±11.2)岁;Gustilo分型:Ⅱ型18例,Ⅲ型2例。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指数及Ilizarov方法与应用协会(ASAMI)的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50个月(平均27.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性愈合,相关并发症均经过相应处理后治愈。微创截组、骨膜下截组、骨膜外截组的愈合指数分别为(53.09±21.88)、(59.97±33.29)、(46.20±14.11)d/c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3组的ASAMI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5%、89.5%、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截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性愈合,三种截方式的愈合指数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截骨术 胫骨 骨搬移 截骨方式 骨愈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骨髓炎治疗过程中采取胫骨近端与远端搬移治疗的成效。方法:研究对象68例均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接收的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2021年7月前为a组,予以远端搬移治疗,反之为b组,采用近端搬移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统计得出,b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均优于a组,P

  • 标签: 胫骨近端 远端 骨搬移治疗 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