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线粒体2型(AMA-M2)抗体、抗糖蛋白210(gp210)抗体及抗核蛋白体100(sp100)抗体在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0例PBC患者作为PBC组,5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非PBC组。所有入选者均需接受AMA-M2抗体、gp210抗体及sp100抗体以及ALP、GGT、ALB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PBC组AMA-M2、gp210及sp100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非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组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高于非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与非PBC炎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AMA-M2、gp210、sp100及ANA可提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率,对PBC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抗线粒体2型抗体 抗糖蛋白210抗体 抗核蛋白体100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联合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在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牙体牙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2015级口腔医学专业48名五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SP联合CBL"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的实践考试成绩及综合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对"SP联合CBL"教学的满意度更高(88.8% vs. 56.3%)。结论SP联合CBL可以提高牙体牙髓病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 标签: 牙体牙髓病学 标准化病人 案例教学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总结在护生临床护理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模拟方式的影响。 方法: 将参与本次实验对象设为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参与 2019.01——2019.12 期间护理教学,均为按照合理标准筛选而出对象共计 42 例。按照所受护理教学策略不同可将其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中,每组各 21 例。常规组对象需在传统护理教学模式下学习、实验组对象需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下学习,随之比较其护理理论考试成绩、标准化病人考核成绩。 结果: 实验组护生的 SP 考核成绩相比常规组更高,护理理论考试成绩比常规组优秀,两组数值结果比较有差异, P < 0.05. 结论: 执行标准化病人( SP )引进临床护理教学中能使护生职业素养有所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临床可推行价值较高。

  • 标签: 护理教学 护生成绩 标准化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嵌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的形成性评价对内科实习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2014级110名在同一所附属医院内科实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实习带教方法培养,实验组在内科临床实习带教期间采用SP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评价,;内科实习结束后两组学生均采用Mini-CEX评价,同时两组均采用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结果出科考试难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运用Mini-CEX在问诊技能、体格检查、人文关怀、组织效能等方面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SP参与的形成性评价提升内科实习效果满意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以SP参与的形成性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的效果。

  • 标签: 标准化病人 形成性评价 内科实习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PBL 结合 SP 的教育模式在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运用。 方法 :选取 2018 级 68 例临床专业学生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34 ),一组采用 PBL 教学(对照组),另一组在此基础上结合 SP 进行教学(研究组),对比两组带教结果。 结果 :研究组成绩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学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 PBL 结合 SP 的教育模式在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提升学生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PLB SP 内科 见习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病证结合SP”的建设思路与教学应用经验。方法 基于国医大师熊继柏辨证论治思维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病证结合SP,并与PBL结合运用于中医内科学见习阶段。结果 病证结合SP与PBL结合有助于学生综合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结论 病证结合SP与PBL结合的中内见习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临床能力和学习成绩,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病证结合SP,熊继柏,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iRoot SP辅助单尖充填法及多种预后因素对根管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14—2018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根管治疗且能追踪复查的患者中,选择使用iRoot SP辅助单尖充填后且复诊时间为1年以上患者的110颗患牙纳入分析。根据每颗患牙复诊时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牙的预后分为成功和失败两组。使用连续性修正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对术前是否存在根尖阴影、术前根尖阴影的直径大小和有无封闭剂超充等8项可能影响iRoot SP单尖充填临床效果的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颗接受iRoot SP单尖充填治疗的患牙总体成功率为95.5%。其中,83颗术前有根尖阴影患牙的治疗成功率为96.4%,68.7%为已愈合;27颗术前无根尖阴影患牙的治疗成功率为92.6%。术前有根尖阴影和无根尖阴影患牙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84,P = 0.772)。术前根尖阴影直径小于或等于5 mm的患牙共53颗,治疗成功率为98.1%;而阴影直径大于5 mm的患牙共30颗,治疗成功率为93.3%。两组患牙治疗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59,P = 0.611)。44颗封闭剂超充患牙的治疗成功率为97.7%,患牙有无iRoot SP超充的治疗成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8,P = 0.640)。结论iRoot SP单尖充填法是可行的根管充填技术。

  • 标签: 根管充填 治疗结果 单尖充填法 iRoot SP
  • 简介:【摘要】 目的 : 分析 SP 结合 PBL 教学模式对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实习教学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在消毒供应中心实习的 80 名 护生 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 40 名)和观察组( 40 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 SP 结合 PBL 教学模式,比较两组 护生 考核成绩。 结果: 观察组实践成绩与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SP 结合 PBL 教学模式能明显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实习教学质量, 护生 实践成绩与理论成绩明显提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SP 结合 PBL 教学模式 消毒供应中心 护理实习 教学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参照Child-Pugh分类法将其分为Child A组39例、Child B组27例、Child C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sICAM-1、sP-selectin以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IIIP)、IV型胶原(CIV)]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血清甲状腺素、sICAM-1、sP-selectin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血清T3、T4及sICAM-1、sP-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Child A组、Child B组血清T3、T4均高于Child C组,且Child A组高于Child B组,Child A组、Child B组血清sICAM-1、sP-selectin水平均低于Child C组,且Child A组低于Child B组(P均<0.05);Child A组、Child B组、Child C组患者血清HA、LN、PIIIP、CIV水平呈现依次升高趋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3、T4水平均与HA、LN、PIIIP、CIV呈负相关关系,血清sICAM-1、sP-selectin水平均与HA、LN、PIIIP、CIV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sICAM-1、sP-selectin均与肝纤维化指标密切相关。

  • 标签: 甲状腺素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 肝硬化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变化,以及JNK抑制剂SP600125能否通过下调MMP-9的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脑保护作用。方法85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35)、缺血组(n=35)及SP600125组(n=15)。后2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缺血1 h后予再灌注,其中SP600125组在脑缺血前30 min侧脑室内注射SP600125溶液(溶于10%二甲基亚砜中,终浓度为20 mmol/L)。于再灌注后48 h时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灶体积比、脑组织含水量;于再灌注后3 h、6 h、24 h及48 h时对假手术组、缺血组大鼠,再灌注后48 h时对SP600125组大鼠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血皮层中磷酸化(p)-JNK、JNK及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再灌注后48 h时,缺血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缺血灶体积比、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24 h、48 h时,缺血组大鼠缺血皮层中p-JNK/JNK值、MMP-9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组相比,再灌注后48 h时,SP600125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缺血灶体积比、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缺血皮层中p-JNK/JNK值、MMP-9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JNK及MMP-9的表达均明显升高,而JNK抑制剂SP600125可通过下调MMP-9的表达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c-Jun氨基末端激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与非肌层浸润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相比,发生肌层浸润的尿路上皮癌预后较差,出现远处转移后其生存率更低,5年生存率仅为8.1%。传统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膀胱根治手术与以铂类为主的化疗,但总体疗效差。随着免疫治疗的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目前的研究表明,抑制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免疫治疗药物对部分膀胱癌患者有显著疗效,可用于无法耐受铂类化疗的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的一线药物治疗或经过一线铂类化疗后病情进展患者的二线治疗。研究显示,与PD-L1低表达或不表达的患者相比,PD-L1高表达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更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检测PD-L1表达水平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国内对于膀胱尿路上皮癌PD-L1(SP26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读尚无统一的规范。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PD-L1(SP263)检测作为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的伴随诊断检测。为了更好地预测患者对PD-L1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和指导临床用药,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病理专家组在全国多家大型医院病理科参与的多中心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多次针对性的理论及实践操作培训,并召开了数次学组会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最终制定了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PD-L1(SP26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规范的病理专家共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毛囊角化病患者体内 ATP2A2基因突变的结果。方法:选择 2017年 10月 -2019年 12月由于毛囊角化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对应的健康人群抽取的外周血 DNA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样本,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血液中的 ATP2A2基因全部外显子进行扩增,并对进行 DNA测序工作。结果:本次实验分析结果显示,收集到的临床标本中包含 2个系谱以及 3个散发的患者,且一共存在 3个 ATP2A2基因突变的患者,其中包括 1例患者存在 ATP2A2基因缺失突变情况, 1例患者存在 ATP2A2基因插入突变情况以及 1例 ATP2A2基因错义突变,这几个基因突变都是当前报道不多的基因突变情况。并且,本次实验研究的健康组人员并未发现上述基因突变。结论:本次实验研究收集的毛囊角化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的 ATP2A2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的症状都会对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中钙离子的转运产生部分影响,致使患者的表皮细胞连接以及分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 标签: 毛囊角化病 ATP2A2 基因突变 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治中,常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氧供参数并不能准确判断组织缺氧的存在,而与这些参数相比,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静脉氧含量差比值(Pv-aCO2/Ca-vO2)能够迅速地反映机体无氧代谢的状态,且与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复苏阶段,Pv-aCO2/Ca-vO2比值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液体反应性及预测不良预后。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乳酸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静脉氧含量差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例腺苷脱氨酶2(ADA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9年3月至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2例ADA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型进行分析。查阅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结果1.本组2例患儿均存在ADA2基因突变,例1表现为反复发热、网状青斑、结节性多动脉炎及免疫缺陷,为ADA2基因c.571delC(p.Q191Sfs*5)纯合突变,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为新发变异;例2表现为反复发热、脂膜炎、下肢血管炎及免疫缺陷,为ADA2基因c.1358A>G(p.Y453C)纯合突变,该位点在国内尚未见报道。2.国外基因确诊患儿共171例,国内仅报道3例,加上本研究2例国内共5例,该5例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热(5/5例),皮肤网状青斑(4/5例),脂膜炎(1/5例),皮肤坏疽(1/5例),生长迟缓(1/5例),脑梗死(3/5例),体液免疫缺陷(4/5例),血液系统受累(3/5例),肌痛(2/5例),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5例)。结论ADA2缺乏症临床表现多样,掌握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c.571delC突变位点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为新发现的ADA2基因突变类型,进一步丰富了ADA2基因谱。

  • 标签: 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 网状青斑 脂膜炎 免疫缺陷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与血清辣椒素受体(TRPV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以及P物质(SP)浓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择期全麻下行非心血管手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28例纳入DPN组,2型糖尿病未并发DPN患者28例纳入糖尿病组(DM组)。另纳入同期行择期全麻下非心血管手术的非糖尿病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C组)。患者年龄55~81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记录术中以及术后24 h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于诱导前30 min及术后24 h时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前血清TRPV1、CGRP、SP浓度和术后血清cTnI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DM组和DPN组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升高,术前血清TRPV1、CGRP和SP浓度降低,术后血清cTnI浓度升高(P<0.05);与DM组比较,DPN组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术前血清TRPV1、CGRP和SP浓度降低,术后血清cTnI浓度升高(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术后血清cTnI浓度与术前血清TRPV1、CGRP、SP浓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DPN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可能与血清TRPV1、CGRP和SP浓度降低有关。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心血管疾病 手术中并发症 TRPV阳离子通道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 简介:摘要例1男,16岁,面部、颈部及双腋下见密集褐色毛囊角化性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局部可见疣状增生;母亲与其有相似的病史及临床表现。例2男,21岁,头面部、颈部、躯干、双腋下及臀部见弥漫性毛囊角化性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局部可见疣状增生;家族成员均无类似症状。例2颈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棘层部分区域棘刺松解并有腔隙形成,可见绒毛、圆体和谷粒细胞,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2例患者及其父母基因检测:例1及母亲ATP2A2基因存在第15外显子c.2300A>G错义突变;例2第15外显子与第15内含子交界处存在c.2097+5G>A剪切区域突变。2例患者其他家族成员未见上述突变。

  • 标签: Darier病 毛囊角化病 ATP2A2基因 疣状增生
  • 作者: Li Meng-Yuan Li Lin Zhang Yue Wang Xiao-Sheng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 2020年第02期
  • 机构:Biomedical Informatics Research Lab,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Pharmac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Big Dat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Pinghu hospit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440307, China; Futian Hospital for Rheumatic Diseases, Shenzhen 518000, China;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Since its discovery in December 2019,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has infected more than 2 180 000 people worldwide and has caused more than 150 000 deaths as of April 16, 2020. SARS-CoV-2, which is the virus causing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uses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 as a cell receptor to invade human cells. Thus, ACE2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SARS-CoV-2 infection.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CE2 expression in various human tissues in order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SARS-CoV-2 infection.Methods:We compared ACE2 expression levels across 31 normal human tissu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and between younger (ages ≤ 49 years) and older (ages > 49 years) persons using two-sided Student's t test.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ACE2 expression and immune signatures in various tissues using Pearson's correlation test.Results:ACE2 expression levels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small intestine, testis, kidneys, heart, thyroid, and adipose tissue, and were the lowest in the blood, spleen, bone marrow, brain, blood vessels, and muscle. ACE2 showed medium expression levels in the lungs, colon, liver, bladder, and adrenal gland. ACE2 was no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or between younger and older persons in any tissue. In the skin, digestive system, brain, and blood vessels, ACE2 expression level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mmune signatures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In the thyroid and lungs, ACE2 expression levels were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mmune signatures in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and in the lungs they had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the older and younger groups, respectively.Conclusions:Our data indicate that SARS-CoV-2 may infect other tissues aside from the lungs and infect persons with different sexes, ages, and races equally. The different host immune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fection may partially explain why males and females, young and old persons infected with this virus have markedly distinct disease severity.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ACE2 in the SARS-CoV-2 pandemic.

  • 标签: SARS-CoV-2 COVID-19 SARS-CoV-2 cell receptor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Gene expression SARS-CoV-2 pandemic Immune signatures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2F2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本院妇科获取的3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25例子宫内膜增生标本及7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纳入研究。采用RT-PCR及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测定3种组织E2F2 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E2F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E2F2 mRNA表达量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E2F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6.00%及52.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Ⅲ~Ⅳ期、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1/2的子宫内膜癌患者E2F2蛋白阳性表达程度显著高于FIGO分期为Ⅰ~Ⅱ期、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1/2的患者(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E2F2表达上调,其表达程度与患者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相关。

  • 标签: E2F2转录因子 子宫内膜肿瘤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蓝萼甲素预处理对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蓝萼甲素抗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蓝萼甲素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使用无血清培养液处理。模型组采用无血清培养4 h后,加入250 μmol/L H2O2干预6 h。蓝萼甲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蓝萼甲素0.125、0.250、0.500 μg/ml预处理4 h后,加入浓度为250 μmol/L H2O2干预6 h。采用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观察细胞形态,采用Annexin Ⅴ-FITC/PI荧光双染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Pubchem数据库获得蓝萼甲素的化学结构式,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Pharmmapper平台预测蓝萼甲素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蓝萼甲素抗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蓝萼甲素作用的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蓝萼甲素低、中、高剂量组H9c2心肌细胞活力[(66.56±6.51)%、(79.21±6.89)%、(94.06±5.19)%比(51.75±4.14)%]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24.12±4.71)%、(17.42±4.39)%、(7.65±1.56)%比(36.73±5.65)%]降低(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蓝萼甲素有22个与抗H9c2心肌细胞凋亡相关的靶点,主要调节氧化应激、细胞迁移、激酶结合活性等,可调节MAPK1、VEGFA、MMP9、NOS3、MMP2、MAPK14等靶点通路,发挥抗H9c2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结论蓝萼甲素预处理对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氧化应激和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凋亡 H9c2心肌细胞 蓝萼甲素 氧化性应激 网络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