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近几年,南方杂色鲍工产化养殖受病害困扰,养殖海区水质出现富营养化,共栖生物种群增加,病因较为复杂。工厂化养殖杂色鲍鱼采用2m以下海区砂层水,配合陆上过滤系统,或采用循环水生态系统工厂化养殖,能大幅度减少有害生物和污着生物,科学交替使用消毒丹和有益菌,能提高工厂化杂色鲍养殖成活率15~20%,减轻越冬时杂色鲍大量死亡的威胁。

  • 标签: 杂色鲍 人工养殖 流行病 防治技术 水质调节 陆上过滤系统
  • 简介:广东省南澳县汕澳海珍品养殖公司、汕头市农业物资发展总公司、南澳县海洋与水产局联合开展的《杂色鲍初夏育苗试验》项目,于1996年11月16日通过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验收,确认该试验项目技术成果填补我国杂包鲍初夏人工育苗技术空白,其促进亲鲍性腺提前成熟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 标签: 育苗试验 杂色鲍 初夏 人工育苗技术 养殖 专家鉴定
  • 简介:选用几种药物对杂色鲍肌肉萎缩症进行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土霉素效果最好,成活率到56%;磺胺间甲氧嘧啶、盐酸小檗碱、诺氟沙星的效果次之,成活率分别为46%、44%、36%;噬菌28TM的效果最差,成活率为22%,未投喂药物的全部死亡。

  • 标签: 杂色鲍 肌肉萎缩症 药物防治
  • 简介:2013和2014年5~6月间,采用自制悬挂式电鱼机,在鸭绿江支流蒲石河采捕368尾杂色杜父鱼CottuspoecilopusHeckel,研究该鱼的生物学。结果表明:杂色杜父鱼全长L(mm)与体质量W(g)的关系式为:W=2×10-5L2.9662。48尾雌性个体的统计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497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5.06±2.13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W)为36.98±15.63粒/g。杂色杜父鱼的摄食率为28.26%;充塞度为1~5级的标本尾数分别占总标本数的38.46%、26.92%、19.23%、11.54%,和3.85%;主要食物为底栖动物和小型鱼类。饵料生物中个数百分比(N%)最高的种类是灰纹石蛾Hydropsycheulmeri,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次百分比(F%)最高的均为钩虾Gammarussp.,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最高的是灰纹石蛾Hydropsycheulmeri。

  • 标签: 杂色杜父鱼 生物学特性 鸭绿江
  • 简介:杂色鲍“东优1号”(审定编号:GS-02-004-2009),是以连续选育四代的高成活率日本群体为父本,连续选育四代快速生长的台湾群体为母本杂交而成。杂交优势明显,具有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是适养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区养殖的新品种。

  • 标签: 杂色鲍 新品种 台湾群体 杂交优势 成活率高 日本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