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往年江西油菜菌核发生在成株期,一般茎秆上要在3月底4月份初出现斑,4月底5月初才会出现死秆。2015年在婺源两乡镇油菜苗期发现重发菌核,始期在2014年12月,次年1月达到重病期,出现严重死苗现象。在江西,油菜苗期重发菌核系首次报道。本文描述了油菜苗期菌核症状特点,调查了不同品种对苗期菌核抗性的差异。

  • 标签: 婺源 油菜菌核病 首次发现
  • 简介:奶牛结核、布氏杆菌(以下简称“两”)分别是由结核杆菌和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两”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规定必须强制报告,我国则将该“二”列为二类动物疫病。随着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进一步形成,奶牛交易频繁,奶牛“两”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加强奶牛“两”的监测检疫工作,防止“两”的扩散和传播对促进奶牛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重而道远。

  • 标签: 奶牛 两病 监测 措施
  • 简介: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合作社、养殖场、家庭农场的建设,助推养殖来整体水平的提升,还要迅速引进大批的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做保证,才能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标签: 中草药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鸡病 预防 畜牧业现代化 规模养殖
  • 简介:鹅、鸭巴氏杆菌又称为禽霍乱,早春,气候变化突然,是巴氏杆菌的繁殖流行季节。如果禽舍内卫生清理不及时,常引起巴氏杆菌的发生,因此,在配种结束后应积极地做好预防。1巴氏杆菌的形态巴氏杆菌可分为7种不同类型,对水禽致病的主要类型是多杀性巴氏杆菌。菌体形态为两端钝圆,中间微鼓;长1~1.5μm,宽0.3~0.6μm,有荚膜,

  • 标签: 禽霍乱 卫生清理 气候变化 肉汤培养基 菌体形态 普通培养基
  • 简介:1鸭鹅球虫病球虫病是危害幼龄鸭鹅的一种寄生虫,多寄生在肠道或肾脏上皮,发病日龄愈小,死亡率愈高;能耐过的鸭鹅往往发育不良,生长受阻,对养鸭鹅业危害极大。1.1病原与流行学鸭鹅球虫种类较多,国内流行的毁灭泰泽球虫、艾美耳球虫等致病力最强,鸭鹅多为几种球虫的混合感染。寄生在小肠可以破坏肠上皮细胞,造成肠道出血,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破坏;肾脏球虫可以导致肾脏功能衰竭。

  • 标签: 鹅球虫病 原虫病 艾美耳球虫 肾脏功能 多寄生 发病日龄
  • 简介:梨黑星又叫梨疮痂,是梨树的主要病害。当前正值夏季,高温高湿有利于梨黑星的发生。梨黑星病原菌借雨水在梨园中扩散侵染,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叶片染病后,在叶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斑沿叶脉扩展,产生辐射状黑色霉状物,

  • 标签: 梨黑星病 夏季 防治 高温高湿 椭圆形
  • 简介:葡萄日烧主要发生在果穗上。果实受害,果面出现浅褐色的斑块,后扩大,稍凹陷,成为褐色、圆形、边缘不明显的干疤。受害处易遭受炭疽的危害。

  • 标签: 日烧病 葡萄 预防 炭疽病 褐色 果穗
  • 简介:猪鞭虫,又称猪毛尾线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也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猪鞭虫主要寄生于猪的盲肠和结肠内。本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温暖潮湿的夏季,发病率达95%以上,死亡率为6%[1];猪鞭虫还容易混合感染其它疾病,如猪鞭虫与猪蛔虫混合感染,感染率一般都在50%以上[2];猪鞭虫与纤毛虫、猪回肠炎混合感染,最高的发病率高达60%[3]。

  • 标签: 猪鞭虫病 混合感染 肠道寄生虫病 人畜共患寄生虫 猪蛔虫 猪肠道
  • 简介:猪圆环病毒由圆环病毒Ⅱ型(PCV2)引起,主要感染5~13周龄的猪,可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以及怀孕母猪的繁殖障碍等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大、腹泻、黄疸、贫血、死亡以及其他诸多症状。

  • 标签: 猪圆环病毒病 猪链球菌病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增生性坏死性肺炎 诊治 并发
  • 简介:2014年7月上旬,菏泽市牡丹区某饲养户饲养的21日龄、2100只雏鸭突然发病,出现昏睡、下痢、呼吸困难、死亡率高的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鸭的曲霉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鸭曲霉菌病 大肠杆菌病 诊治 并发 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
  • 简介:病原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症状感染时体色发白,腹节发红,尾部肌肉组织呈点状或扩散的坏死症状,体表有不规则黑斑,则可初步断定患有传染性肌肉坏死。流行情况凡纳滨对虾目前是主要易感种类,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均可感染,养殖在海水和低盐度的咸淡水中的幼虾和半成虾最容易受到感染。该病发病缓慢,累计死亡率高达70%,引起发的原因可能与养殖过程中温度、盐度过高或过低、撒网捕虾或投喂劣质饲料等因素有关。

  • 标签: 肌肉坏死病 凡纳滨对虾 传染性 养殖过程 肌肉组织 流行情况
  • 简介:猪副嗜血杆菌又称格氏,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其特征为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2周龄~4月龄的猪均易感染,通常见于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5~8周龄)的猪。1病原

  • 标签: 副猪嗜血杆菌病 多发性浆膜炎 防治 副嗜血杆菌病 关节肿大 呼吸困难
  • 简介:鸭曲霉菌又名鸭霉菌性肺炎,病原一般认为是致病力强的烟曲霉菌,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均可感染,但以雏鸭较为常见,是鸭的一种常见的真菌。该病主要发生于雏鸭,常见急性、群发性暴发,出壳后2d内的雏鸭最易感,5~7日龄时发病率达到高峰,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成年鸭多为散发呈慢性经过,死亡率较低。梅雨季节较多发生。1流行学1.1传播途径主要是因被曲霉菌污染的饲料

  • 标签: 鸭曲霉菌病 烟曲霉菌 真菌病 霉菌性 致病力 梅雨季节
  • 简介:新生仔畜溶血是由于母畜怀孕时胎盘受损出血,胎儿体内的抗原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抗体,当新生仔畜吃初乳时,母体内的抗体随初乳进入仔畜消化道并可直接吸收入血,与仔畜红细胞膜相应抗原结合引起免疫性溶血.

  • 标签: 新生仔畜 溶血病 诊治 红细胞膜 消化道 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