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海洋生境芽孢杆菌TCS001的分类地位和抑菌活性,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并结合gyr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菌株TCS001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谱;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凹玻片法,测定了不同浓度TCS001菌株发酵滤液对靶标菌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其对6种供试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达87.66%。不同稀释倍数下,TCS001发酵滤液对黄瓜灰霉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稀释5倍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6.24%和98.05%,稀释20倍时抑制率也均达90%以上。形态学观察发现,TCS001发酵滤液可导致黄瓜灰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中间或顶端膨大畸形。研究表明,海洋生境芽孢杆菌TCS001极具开发为微生物农药的潜能。

  • 标签: 生防菌株 海洋生境芽孢杆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促旋酶A亚单位基因 发酵滤液 黄瓜灰霉病菌
  • 简介:矮樱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紫李和矮樱的杂交种。其根系发达,耐修剪,萌芽力强,发枝多,生长量大,具有耐旱、耐寒、耐土壤瘠薄、抗风蚀、适应性强等特性,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的优良彩叶树种。为了加快苗木繁育,甘肃高台县将山杏作为砧木嫁接紫矮樱,取得较好的效果。繁殖技术要点如下。

  • 标签: 紫叶矮樱 砧木嫁接 繁育技术 半干旱地区 落叶灌木 西北干旱
  • 简介:2017年引种江苏吴江20株5年生米径8cm左右的实生优良大榉、河南南阳10株3年生米径5cm的实生优良大榉到校园,观察生长、生态适应性和秋季色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缘的大榉生长势有明显差异,从河南南阳引进的大榉生长适应性明显优于从江苏吴江桃花镇引进的大榉,且秋季落叶晚;南阳大榉抗逆性较强;同一地缘的榉树秋季落叶时间、色有明显差异,周边速生杨对大榉生长影响较大。不同地缘榉树均含有红、红黄、黄色3种颜色,各植株间色颜色差异性较大,吴江桃花镇榉树个体间生长势差异较为明显。同时,对加强榉树种质资源保护、选育改良及榉树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 标签: 引进 大叶榉 生长 秋季叶色 比较
  • 简介:景天为景天科多年生常绿匍甸状肉质草本植物,药、食两用。佛甲草为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药用,也可与垂盆草等景天科植物做成简易屋顶草皮来绿化环境,也可食用。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西安市未央区分2次进行。第1次春插,时间为2018年4月1日至4月20日。第2次夏插,时间为2018年5月20日至6月10日。

  • 标签: 景天科植物 佛甲草 试验简报 多年生草本植物 扦插法 繁殖
  • 简介:据《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8.06.041),来自智利大学的E.Jorquera-Fontena等人发现,源库比影响着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该研究评价了两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和果实性状受源库比变化的影响(以叶面积/果实数量表示)。

  • 标签: 果实性状 源库比 蓝莓 茎叶 果实品质 果树产量
  • 简介:介绍了一种菜土下铲根收获机的机具结构、主要技术指标及关键部位设计方法。该收获机可一次性完成振动铲菜、菜土分离、输送、分流、装筐作业,适用于菠菜、青菜等菜收获。

  • 标签: 叶菜 收获机 土下铲根
  • 简介:1原料处理1.1玉米秸的处理在收完玉米后,要早一些收集玉米秸,尽量减少淋雨的次数,这样可以防止玉米秸中养分的流失。收集后的干玉米秸用筛孔直径为5mm的粉碎机粉碎备用。1.2银杏的处理收集后的银杏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收集后的银杏落叶直接用筛孔直径为5mm的粉碎机粉碎,这种含有一定水分的银杏碎屑,需尽快拌料栽培,以防其发生霉变;另一种是晒干后用筛孔直径为5mm的粉碎机粉碎,这种含水量低的叶子碎末可以长期保存备用。

  • 标签: 干玉米秸 银杏叶 金针菇 技术 瓶栽 筛孔直径
  • 简介:为提高箬的药用价值,本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等箬中主要黄酮碳苷的含量,采用梯度洗脱法,考察了聚酰胺树脂分离纯化这4种黄酮碳苷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30-60目聚酰胺树脂,经乙醇-水初步梯度洗脱后,4种黄酮碳苷在30%和50%乙醇洗脱剂中基本洗脱完全;采用80-100目聚酰胺树脂,经乙酸乙酯-乙醇-水的进一步梯度洗脱后,总黄酮的含量为94.69%,纯化倍数为16.3;4种黄酮碳苷纯化倍数超过25倍,回收率达91%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箬黄酮碳苷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箬叶 黄酮碳苷 聚酰胺树脂 梯度洗脱
  • 简介:在育种实践中,色基因可作为标记性状,对提高杂交制种效率和降低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xws是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大面积制种田中发现的一株自然黄叶突变体,本研究比较了xws与野生型的主要农艺性状,并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及育种利用。结果表明:xws比野生型始穗期推迟3d,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均比野生型有所增加,而千粒重比野生型略有减少。遗传分析表明xws黄叶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暂时将其命名为XWS。以xws与R华占杂交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将XWS基因定位在水稻第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WY152到WY244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2cM和0.5cM。此外,通过xws开展相应的育种利用研究,已选育出稳定的带色标记性状两系不育系黄13S,其所配组合展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

  • 标签: 水稻 黄叶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育种利用
  • 简介:草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目前,我国食草的种植及产品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加强优质品种的培育及精深加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通过介绍食草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分析目前食草的产品开发加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发展食草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食叶草 营养价值 产品开发 研究进展
  • 简介:中国对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结合生产实践,对黑龙江省的野生观赏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观赏部位分门别类,并重点概述野生木本观植物。

  • 标签: 黑龙江省 野生 木本 观叶植物 研究
  • 简介:2017年7月6日至7月29日,在90cm×75cm×60cm、容积280L的塑料水箱中注入采煤塌陷水域改造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养殖池塘水和10cm厚的底泥,第Ⅰ、Ⅱ组放人浮植物荇菜Nymphoidespeltatum(分别为0.1kg和0.2kg)和底栖动物螺蛳Margaryamelanioides(密度为250g·m^-2),覆盖面积分别为10%和20%,第Ⅲ组只放螺蛳不放置荇菜,第Ⅳ组为二者均不放的空白对照组,研究浮植物荇菜与底栖动物协同修复体系对采煤塌陷区养殖水域水质以及底泥间隙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荇菜和螺蛳组合的协同修复体系去除采煤塌陷水域水质和底泥间隙水中的营养盐优于螺蛳单独作用;覆盖率20%的荇菜+螺蛳组合对水质中总氮(TN)、总磷(TP)、NH4^+-N、NO3^--N以及NO2^-N去除率分别为48.61%、82.5%、49.42%、46.43%和87.78%;10%的荇菜+螺蛳组合对水质中TN、TP、NH4+-N、N03^--N以及NO2^--N去除率分别为27.78%、75%、28.49%、32.14%和62.22%;两者对底泥TN、TP均有一定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浮植物荇菜与底栖动物螺蛳协同修复体系能够有效净化采煤塌陷水域水质以及底泥间隙水营养盐,荇菜覆盖率为20%的修复效果好于覆盖率10%。

  • 标签: 荇菜 螺蛳 采煤塌陷区 协同修复
  • 简介:为了优化玉米苞多酚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研究其抗氧化性,本研究以多酚提取率为指标,在分别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对玉米苞多酚提取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设计实验,并以对·OH和DPPH·的半清除率(IC50)评价玉米苞多酚的抗氧化性。结果显示,玉米苞多酚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40(g/mL)、微波功率390W,微波时间60s。该工艺条件下,玉米苞多酚提取率为2.647mg/g,与模型理论预测值(2.673mg/g)的相对误差仅为0.98%,表明该工艺稳定、可靠。玉米苞多酚与BHT对·OH的IC50分别为4.28μg/mL和23.41μg/mL,对DPPH·的IC50分别为5.84μg/mL和27.57μg/mL,表明玉米苞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本研究为玉米苞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玉米苞叶 多酚 微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 抗氧化性
  • 简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与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影响农田弃耕后的植被演替过程。为深入理解鄂尔多高原弃耕农田土壤水分入渗随植被演替的变化规律,以鄂尔多高原软梁、硬梁不同年限的弃耕农田为对象,采用双环入渗仪测定土壤水分入渗参数,利用Kostiakov-Lewis模型模拟软梁和硬梁弃耕农田(共计12个弃耕类别)的水分入渗过程,分析它们的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软梁土壤初渗速率随弃耕年限增加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高度随弃耕年限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在弃耕10年时显著降低;2)硬梁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高度随弃耕年限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弃耕10~15年之间明显升高。随弃耕年限增加,软梁土壤水分入渗浅层化,硬梁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高原弃耕农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灌丛化 弃耕农田 土壤水分入渗 Kostiakov-Lewis模型 鄂尔多斯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