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神霄法是唐宋时期道教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唐宋道教法是以神霄法为其核心,诸家百派法或依其演变而来,或大受其理法影响。这里,以神霄派法为中心,探讨道教法的思想特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 标签: 道教 神霄派雷法 元气 宇宙生成论 阴阳学说 天人合一
  • 简介:格认为,逻辑研究真,是关于实真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逻辑的任务是仅仅说明最普遍的东西,对所有思维领域都有效的东西。弗雪格运用逻辑与语言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真”,通过严格的形式语言和系统的逻辑演算的方法求真。他的论述涉及逻辑研究的对象及方式,逻辑和心理学的区别,这些论述反映了他对逻辑这门学科性质的独特认识,他的观点对现代逻辑和20世纪哲学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 标签: 弗雷格 求真 逻辑观
  • 简介:2016年G20杭州峰会宴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欢迎辞中讲到杭州与各国名人的历史渊源时,提到了几位外国友人的名字。其中有一位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在杭州传教,且最终葬在杭州,他就是曾担任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和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登(JohnLeightonStuart)。

  • 标签: 司徒雷登 杭州 历史渊源 国家主席 外国友人 驻华大使
  • 简介: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的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的。康德给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的依据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弗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的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的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弗格的刻画有明显的优点,克服了康德的定义带来的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格也明确反对康德的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的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的。

  • 标签: 分析性 康德 弗雷格 概念分析 概念形成
  • 简介: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 标签: 雷慕沙 道经译介 道教研究
  • 简介:福斯的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形成了一种德福斯式的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他对现象学的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低估上。但就其研究的跨度和影响而言,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的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的开创者。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的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的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重估他们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的角度出发,对弗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针对一例高一新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进行心理咨询,运用贝克米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识别负性认知模式,错误观点,认识新的环境、接纳自己,并给予及时强化,使其学会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重建自信,恢复积极的生活方式,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中。并对咨询效果进行了回访、跟踪与评估,属成功咨询案例。

  • 标签: 新生适应 认知疗法 心理健康 积极暗示
  • 简介: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的活动视为一种基本的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福斯和罗丹—罗路的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的活动展开,所涉及的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的行为。通过重构德福斯和麦克道尔的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的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学的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著名文化研究学者蒙·威廉斯认为,真正理想的传播应该能够促进每个个体的“所见、所知和所感”自由地得以表达,并且使得所有信息和观念自由地得以共享;只有构建这样的大众传播形式,才能最大地发挥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同体中的构成性作用及政治潜能,从而极大地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社会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更充分地实现自身。在现代社会,迅捷高效的现代媒介为传播的充分实现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因此也为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契机。然而,在当时英国资本主义体制下,扭曲的传播体制却阻碍着真正共同体的实现。在诊断当时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威廉斯不仅精辟地对传播进行技术性分析,同时还指出传播研究必须同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相勾连。通过引入宏观的知识、历史和思想语境,本文不仅试图厘清威廉斯传播思想的理论脉络、现实意义和局限性,同时还将论述其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 标签: 雷蒙·威廉斯 传播 解放 共同体 重构
  • 简介:小D,女,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情绪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自卑,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效率下降,伴有一定的躯体不适,结合SCL一90的测评结果,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咨询师采用贝克和米的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识别自动化思维,从而改变其错误观念,使其接纳新的认知模式,并以积极行为予以强化。通过咨询和评估,求助者的躯体不适消除,负性情绪及社会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

  • 标签: 适应不良 认知疗法
  • 简介:美国哲学家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
  • 简介:<正>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皮埃尔·马舍(PierreMacherey)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学生,在他1996年出版的《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独特的"文学沉默观",创造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标签: 马舍雷 文学本体论 话语生成 文学生产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
  • 简介:蒙·威廉斯对科幻小说抱有持久的兴趣,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首先,他的两篇发表在《科幻小说研究》期刊上的文章探讨的都是这个类型;其次,他为人所熟知的一些著作中也大量引用了与科幻小说相关的内容,比如《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乔治·奥威尔》和《乡村和城市》;第三,他本人还创作了两部'未来小说',分别是《志愿者》和《为曼努德而战》,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看,前者显然是科幻小说,而后者的科幻色彩则相对弱一些。本文将会对威廉斯相关科幻类型的引用和论述加以总结,并研究威廉斯其它的一些更为普遍和关键的理论和概念,特别是'感觉结构'和'选择性传统'理论,因为它们可能更适合用于分析科幻题材。最后,本文认为,就科幻小说研究的中心目的而言,相比其它公然宣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例如达克·苏恩文的《科幻小说变形记》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未来考古学》,以及他们所运用的批判方法和观点,威廉斯所寻求的用以替代'描述'和'阐释'的'社会学'转向,应该是一种更富有成效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 标签: 雷蒙·威廉斯 科幻小说 乌托邦 感觉结构 选择性传统
  • 简介:研究20世纪中国神学发展,吴川是一位绝对不能忽略的人物,他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被吴利明誉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基督教界三本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侧重研究吴川在耶儒比较方面的贡献,探讨他是如何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认识和理解基督教的,并尝试理解他为什么提出耶儒二家可以融合为一的主张。

  • 标签: 吴雷川 中国文化 儒家 基督教
  • 简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解放等问题上有着比以往资产阶级学说更为科学的界说,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默多克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社会人的地位和尊严问题,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问题,揭示了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仅仅实现肉体的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的最终目的,精神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文化权力 精神解放 社会进步
  • 简介:拉的"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一。他的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一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拉的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1944年,美国向延安派出观察组,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认为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然而,短短五年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却发表题为《别了,司徒登》的社论,以尖锐的语句批评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指责美国对中国各项权利的攫取。两篇作为宣传作用的社论折射出毛泽东对美国政策的巨大变化。

  • 标签: 美国政策 美军观察组 司徒雷登 毛泽东 1949年 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