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相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两大圣地之一(另一为少林寺),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寺”。相寺又名定林寺。位于河南省陕县西李村乡熊耳山山麓,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距今近2000年。今年2月29日,相寺僧俗二众在绿化寺院时,于地下1.5米处发现一碑刻。

  • 标签: 发祥地 佛教禅宗 少林寺 白马寺 定林寺 河南
  • 简介:原始佛教“”观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不二的思想,将佛教观发展到新的高度。

  • 标签: 佛教 空观理论 中观 般若学空观 缘起理论 佛法
  • 简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来,对人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思想,恐怕要数“”和“因果”这两个观念吧!但世人不摸它的底蕴,以为佛教谈,就是空无所有,一切皆空,什么都予否定。所以,人们常说“佛是王”、“僧是人”、“寺是寺”,佛教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宗教。其实,也不竟然,佛教讲,也有它的旨趣。这是因为,世人着有,二乘着法,着有着法就会产生贪心,甚者“私我”膨胀,贪财爱色,恨不得“一口吸尽西江水”。

  • 标签: 般若 大乘佛教 第一义 五台山研究 有为法和无为法 无自性
  • 简介:佛教的“”,是社会中最被误解的概念:许多人把“”看作是空无所有、虚无消极、或视为万念惧灰的逃避态度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佛教的“”有三种内涵:

  • 标签: “空” 佛教 空无 虚无
  • 简介:《论语·卫灵公》有“君子固穷”之说,其中“固穷”一词历来不得确解;《先进》篇又有“回也其庶乎屡”一句,其中“屡”一词亦为训释疑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屡”作“居”,“屡”为“居”,这条异文资料提供了重要线索。“固”与“居”同为从“古”得声之字,古音当接近,“穷”与“”古音亦近。“固穷”与“居”应为一个词,该词为“居穷”,在“君子固穷”中,“居”假借为“固”,在“回也其庶乎屡”中,“居”因形近讹为“屡”,“穷”因音近假借为“”。“居穷”义为“安穷”,言君子于穷困之境,仍能保持君子之人格品性。

  • 标签: “固穷” “屡空” 居穷 安穷
  • 简介:如来藏(真如)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根本理论,它在《大乘起信论》和《大乘止观法门》中都被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但是在这两个经典文本中,如来藏(真如)思想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对应于中国佛教的两个面向,其中《大乘起信论》立“只具净法”的“不真如”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区隔,而《大乘止观法门》则立“兼具染净二法”的“不如来藏”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圆融。虽然“不真如”和“不如来藏”在佛学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诉求,但是在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过程中,两者又会有机统一起来,即修行的过程面向“不真如”而修行的结果则面向“不如来藏”。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大乘止观法门》 “不空真如” “不空如来藏” 中国佛教
  • 简介:作为中观派思想家,清辨完全承续了龙树以“”范畴为核心的批判哲学。所谓“”即“无自性”,它由原始佛教的“无我”概念发展而来,是佛教反对各种“自性”、“神我”观念进而对世界作出统一性解释的集中表达。“”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围绕着这一概念,中观派营建了一套关于人生痛苦和解脱的宗教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龙树那里以否定的形式有了基本的展开,而清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正面赋予“”以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逻辑形式,以巩固和完善中规派关于“”的哲学构架。时代恰恰为清辨提供了这样一种逻辑——三支逻辑。清辨吸收、融汇和改造了由唯识学者也是因明大师的陈那创建的这种逻辑,并完成了关于“”的逻辑证明。

  • 标签: “空” 逻辑分析 逻辑证明 有为法和无为法 中观派 因果关系
  • 简介:僧肇的“”,是“不真空”,即“性”,具体包括“法”、“智”和“智法俱”三层涵义。僧肇“”论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在意识层面的消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僧肇 性空 意识 价值冲突 消解
  • 简介:住在我们一楼的邻居.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麻辣烫小店。他们夫妇总是一个在操作间忙碌,一个在外面招呼顾客,稍微有点空闲。又要赶快准备第二天要用的东西,每天很晚才关门,第二天又早早开始做生意。在我看来,他们的日子过得单调而枯燥,没有什么乐趣。

  • 标签: 生活 邻居 乐趣
  • 简介:11.1群众心理:我们暂时离开主题,谈谈宗教信仰的问题。对上帝的信仰恐怕是社会群众的一种心理需要,一两岁的小孩看到什么可怕的动物,听到雷声,躲到母亲怀里,心里就安稳了,就觉得不怕了。大人在危难的时候,在极端痛苦的时候,也时常喊皇天,也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母亲,恐怕这就是上帝观念的心理根源。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在奴隶社会时

  • 标签: 六波罗蜜 空宗 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五欲 菩萨摩诃萨
  • 简介:来到新加坡,很快被这个国家的井然有序所吸引:人们平和的心态、市井祥和的气氛,尤其是那方便的交通,车辆、行人从容行走,车与行人之间、车与车之间、行人与行人之间能够相互体谅,相互谦让,使这座精致的花园城市处处充满温馨。

  • 标签: 从容 花园城市 行人 新加坡 心态 交通
  • 简介:现在不少人提出“诗意生活”,我们不必在形而上的层面讨论“诗”的意义,那最多让诗人、哲人或者“白领”阶层有点兴奋感。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把“诗意”理解成洒脱、潇洒、宽容、大度之类的意思,那么也许都能接受。

  • 标签: 诗意 生活 “白领”阶层 “诗” 形而上 哲人
  • 简介:龙树的中观哲学系统.采取遍破一切的论证方式,如《中论》品品皆破,时空、因果乃至涅槃一往破尽,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即他是一个彻底的否定主义者。如果说“法尔如是”,又怎能够一番破斥就否定得了呢?龙树中观哲学系统遍破一切的意义何在呢?一般的见解是。龙树并不破一法,他所破的乃是执持万法有实在性的见解.

  • 标签: 自性 论证方式 《中论》 否定主义 龙树 实在性
  • 简介:于彬长相很普通,初始。我并没有打算让两人的关系升级为恋爱关系,只是后来被他讲述的一个故事打动了:”有个女人身边珍藏着一只精致的小木匣,里面却是一根头发丝。这根头发丝隐藏着男人对女人的高度化的理性的尊重。在她年轻的时候。曾和恋人到山地游玩。被大雨困在山里的一个破庙里,恋人为她收拾好一间空房让她睡在房中。自己就到屋外了。

  • 标签: 婚姻 空巢 恋爱关系 高度化 女人 头发
  • 简介:僧肇大师(公元384~414)乃什公得意门生,为使人们彻底明了般若之义而造《不真空论》来阐发本怀,由此学人对般若义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而奠定了宗于东土成立的基础;同时僧肇大师因其《不真空论》而被称为“东土解第一”。可见本论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僧肇大师 《不真空论》 佛教 佛理
  • 简介:僧肇大师(公元384~414)乃什公得意门生,为使人们彻底明了般若之义而造《不真空论》来阐发本怀,由此学人对般若义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而奠定了宗于东土成立的基础;同时僧肇大师因其《不真空论》而被称为“东土解第一”。可见本论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僧肇大师 佛法 佛理 佛学思想
  • 简介:对他,好些人非常羡慕,因为他的成功、他的风光、他的大方、他的奢华。从物质角度讲,他确实是成功的:经营着好几家公司,据说,资产上千万。

  • 标签: 生活 平衡 人生观 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