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如何在新的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哲学?这是当今马克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的口号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哲学的传统阐释路线,沿着“物、价值、时间和自由”的经济哲学路径,重新诠释马克哲学,对马克哲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构想。那么,“重新理解马克”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马克”的目的是什么?“重新理解马克”的关键问题何在?经过“重新理解”的“马克”以何种新形象示人?被“重新理解”的“马克”是否符合马克的原意?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本文试图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哲学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阐发个人的看法。

  • 标签: 重新理解马克思 俞吾金视阈 马克思哲学
  • 简介: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由于继承了马克和卢卡奇的思想遗产,赫勒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研究。文章重新审视和分析了马克的人类解放理论,恢复了马克人类解放理论的“个体向度”。作者认为,马克的人类解放是在自由的意义上进行阐述的,由此,作者分析了马克的自由概念和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她认为,马克的绝对的自由和人类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解放只有在个体的意义上,而且在民主的自由概念的引领下才能实现。

  • 标签: 赫勒 马克思 人类解放 个体解放 自由
  • 简介:脱离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难以科学揭示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的理论特质与所属的理论谱系。开展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追踪研究,对于开启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的新的理论论域,深化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实现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和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研究之间的有机互动,是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 标签: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简介:西方有一种关于马克主义的研究叫做“马克学”。学术界关于“马克学”的性质有两种基本看法:即科学的“马克学”和非科学的“马克学”。把“马克学”一般地看作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因而是非科学的马克或马克主义研究是片面的。尽管一些西方“马克学”家所持的方法或理论观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但也不能认为是完全不科学的。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偏重对马克的著作、文献及一切思想材料进行实证研究,不能正确地处理实证方法与总体方法的关系。有些西方学者总是要把马克主义与马克分割开来,这是错误的。相对于西方“马克学”,构建中国“马克学”的意义在于使马克主义研究成为科学。

  • 标签: 马克思学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逐渐放弃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些具体的价值表现形式,而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指向,这样就造成了马克在价值的关系范畴、实践范畴和历史范畴上的根本性革命。首先,在价值观上,坚决反对任何生物学意义上的效用价值论,坚决反对在一切对人类有意义的实体上泛用价值概念,甚至是自由、平等、人权、尊严、安全、富裕等一切有用性方面。其次,在价值的本质上,马克反对任何理论的、先验的价值概念,诸如所谓的人道价值、天道价值等,在马克看来,没有一种价值会在人的社会实践行为发生之前先验存在,且作为关系不仅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价值不是别的,只是特定人类组织的共同的社会劳动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只有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组织中才能产生和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完全不同,譬如个人对教授称号或枢密顾问称号或某个勋章的需要,也只有在完全一定的"社会组织"内才有可能。再次,在此基础上,马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中的暂时的价值结构现实绝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价值结构本质,新的社会劳动共同体将产生新的共同价值。

  • 标签: 效用价值 劳动价值 历史价值
  • 简介: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激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吸血本性的愤恨,同时也唤起了西方世界对马克主义的怀念。资本主义一出错,人们就想到了马克。一时间,《资本论》成为欧洲政要互赠的畅销礼物。作为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马克主义者,剑桥、牛津大学的大教授伊格尔顿,这次也放下严谨的文学研究,凭借着一贯对马克主义的同情和深入理解,对资本主义本性的认识,为一般大众写了一本相对通俗的读物,这就是《马克为什么是对的》。这种热情风趣又不流于巧辩、强辩甚至诡辩的为马克思辩护的作品,在上世纪末马克主义在全球陷入谷底之后几乎难得一见,特别是由大学者面向普通读者撰写的,更是绝无仅有。伊格尔顿保证了该书的通俗性,却并不因此损害论述的严谨和深刻,实际上他的目的是尽量抹去人们加在马克头上的种种有意无意的误解和曲解,恢复马克的真面目。资本主义的内在痼疾,马克的理论实质,两两对照,雄辩地证明了为什么马克是对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伊格尔顿 资本主义 2008年 《资本论》 西方学术界
  • 简介:生态正义问题是当今理论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马克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考察,揭示了原初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生态正义,资本主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生态非正义,共产主义是人与人之间生态正义的复归。马克在生态正义问题上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把握生态正义,分析生态非正义产生的根源及生态正义的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生态正义 当代意义
  • 简介:马克的“新社会因素”论对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和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在理解和运用该论断时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的“新社会因素”论,不仅要依据马克的具体阐述,更要把它放在整个马克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放在马克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当中来认识,这样才自匕得出客观的结论。

  • 标签: 马克思 “新社会因素” 资本主义
  • 简介:1918——1920年,德国工人委员会运动处于衰落的状态,革命高潮不断跌落。马克主义者必须正面寻求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其他马克主义者观点截然不同的柯尔施却强调,马克主义失败和处于低潮状态的原因是由于第二国际理论家错误地宣传马克主义,这些“正统”理论家们抛弃了马克主义中的核心部分,即马克主义哲学。柯尔施强烈地要求重建马克主义哲学,恢复哲学在马克主义中的核心地位,恢复马克主义的革命性。但是作为“西方马克主义”开创者的柯尔施却又是笼罩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阴影之下的,对马克哲学的阐释仍然存在着理论的限度,而马克却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只有深入到历史性的本质的那一度中,方能领会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柯尔施 哲学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文章首先揭示了马克教育哲学的理论背景,接着回顾了马克教育哲学的探索过程,指出马克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经历了逐渐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最终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最后在对人的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明确的论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要求和体现,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实质。

  • 标签: 马克思 教育哲学
  • 简介:马克的国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早期马克用“林木偶像”来隐喻现代国家。透过马克的共同体思想,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权的研究,马克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独立的、保守的政治力量,马克指出这是资产阶级不能直接统治的后果,也是资产阶级市侩化政治的集中表现。针对国家机器不可改良的性质,马克提出要“打碎国家机器”,并且以巴黎公社为原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共和国”这一替代性政治建构。

  • 标签: 国家 虚幻的共同体 国家自主性 市侩化政治 社会共和国
  • 简介:马克主义在当前的处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资本主义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给马克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激励;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又使马克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具体来说,在马克主义是一元还是多元、马克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截然对立还是可以互补的、马克主义是否存在着性别盲点、后殖民理论对马克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指责是否公正、无政府主义能否对马克主义政治理论起补充作用、马克是否反自然的普罗米修斯、宗教批判在马克主义理论中的边缘化是否损害它的批判能力等等问题上,存在着互不相容的观点。马克主义的自我反思和发展需要回应上述挑战,了解这些争论蕴涵的问题性,并对不同的观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真正理解马克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多元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 无政府主义 生态学
  • 简介:马克主义“民族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化马克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民族特色
  • 简介:西方分析的马克主义者通过研究马克主义经典文本,就“马克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的问题得出了以伍德为代表的肯定论、以胡萨米为代表的否定论和以伊斯顿为代表的超越论。分析的马克主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分专注于语言分析而较少研究历史现实、缺乏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的马克主义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取得的各种成果,为我们解决“事实一价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其理论失误则表明,仅仅用语言分析的方式来理解马克主义存在方法论上的重大疏漏。

  • 标签: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事实 价值 语言分析
  • 简介:马克的哲学是基于实践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马克的实践哲学是对思辨哲学的革命。马克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本体论是马克实践哲学的主体,将马克主义哲学方法论化会导致哲学的工具化,从而离开了哲学的本意。马克实践哲学来自人类生活世界,它既要努力解释当代社会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又应帮助人们解决社会生活的伦理和政治实践问题。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实践实践哲学思辨哲学
  • 简介:本文从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参照系、国外马克主义的思想逻辑、流派与重要人物研究、国外马克主义研究与本土学术话语建构四个方面来勾勒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理论图景,强调将思想史研究与历史研究联系起来,揭示国外马克主义不同流派、重要人物思想的问题意识,并以此作为参照系,推动本土学术话语的建构。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 理论逻辑 问题意识 本土学术话语
  • 简介:马克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是内容丰富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不能把它庸俗化为非阶级性的理论、支离破碎的个别词句或习惯性的常识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不能教条主义、封闭僵化地对待;需要通过理论灌输来武装群众,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不能自发主义、修正主义地对待。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列宁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 简介:就朱光潜公开发表的文章看,其最早提及马克可以追溯到1922年,但是直到1948年前后,朱光潜才对马克主义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朱光潜对马克主义的犹豫态度,从接触、疏离到接受,其间经历了26年,这是由朱光潜的思想性格和学术品格决定的。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和纯粹的学者,这决定了他对于马克主义的理解主要是在学理层面的,而不是政治层面的;也正是基于此,朱光潜在建国后将研究重心调整到马克主义美学思想上面来,通过对经典马克主义的细读和钻研,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 标签: 朱光潜 马克思主义 自由知识分子 学术品格
  • 简介:实践思维方式也就是马克所说的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去看问题,既要看到"对象、现实、感性"作为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更要看到"对象、现实、感性"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因此,实践思维方式的致思理路是,把对象当作主体实践对象化的结果或主体未来实践改造的对象,具体考察在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主体自身与其实践之间、不同主体实践之间以及主体实践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实践思维方式 致思理路 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