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对于《荀子·成》的文化渊源,全文试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辨,一是乐器辨名:"拊"是以糠填充的鼓类乐器,因齐人称糠为,故又名""。""与"舂牍"是两类不同的器乐,在礼乐仪式中也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二是祝官文化:《成》并非单纯的瞽矇文化产物,其中经典的三言句式,出自周代祝官,功能重在训诫和宣教,后该句式为《成》沿用。由于礼乐仪式中文体形成的复杂性被忽视,从而导致《成》中的祝官文化隐而不彰;三是地域文化:《成》的源头是祝官制度,实为周文化的产物,在后来流变的过程中,又受到鲁国礼乐文化和齐国方言的影响,实与楚文化无关。

  • 标签: 成相 三言句式 祝官 文化归属
  • 简介:Erscheinung、phaenomenon(Ph覿nomen)、Schein是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Erscheinung、phaenomenon(Ph覿nomen)以及相关的英译词appearance、phenomenon从20世纪初起就一直被稳定地译为“现象”,但最新的一些译自德文的康德著作中译本中,出现了“显象”、“现”等多种译法。而Schein及其英译词illusion译法一直不太稳定,目前的译法一般是“幻”和“假象”。中译中出现的“像”、“象”和“”三个字在汉语中确实容易混淆。我们究竟该如何翻译这些词?通过考察历史文献、康德原著以及相关汉字的用法可初步得出结论:康德批判哲学中的phaenomenon(Ph覿nomen)一般应译为“现象”,Erscheinung可译为“显象”,Schein似应译为“假象”。

  • 标签: 康德 现象 显象 假象
  • 简介: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存在着性恶、性朴之争,以及调和二者的观点。但以上做法均对《荀子》文本做静态的理解,往往取《荀子》某一篇作为立论的根据,而排斥观点相反的其他各篇,或将不同篇的内容强行统一在一起。其实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荀子》各篇也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

  • 标签: 人性论思想 历时性 《荀子》 辨说 情性 王制
  • 简介:“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习近平主席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道出了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同生共荣的关系,也为香港佛教回归祖国20年的精彩篇章描画出深沉而广阔的大背景。正如习主席所说,回归后的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化。

  • 标签: 回归祖国 香港 佛教 光心 交流合作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