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卷中之一校者附言:本书上卷律诗十二首,为丹功之总论,以七言之律句,概括内金丹之全程。虽限于诗的体裁及篇幅,奥义较深,但已将小成中成至大成功法,作了系统的启示,读者若加以细心钻研,自可撮其大要。中卷共收绝句六十四首,探讨作者之意,系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所以在每一首里都有作者意图的重点,所以言关窍,言运神,言物质基础,言药物根源,言火候,言阴阳配合等,均较

  • 标签: 悟真篇 真铅 阴阳派 丹法 道藏辑要 丹经
  • 简介:《悟》作者及其时代《悟》是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著录于《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之中,著者为北宋张伯端,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丹经。书中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正

  • 标签: 悟真篇 丹法 参同契 内丹派 张伯端 阴符经
  • 简介:其四十八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壶内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浆。校:(一)延命酒《十书》《注解》《注疏》《讲义》均作“留命酒”。(二)收取《三注》作采取。(三)次序排列《注解》《注疏》均在诗后补充五首之内,《阐幽》排列在五十五首。注:(一)巧伪巧、偷巧而不实际;伪、旁门而图异端,此皆针对“须向家园下种栽”而加以告诫,恐读者误会为阴阳一派。

  • 标签: 悟真篇 阴符经 阴阳派 炼气化神 药自外来 金丹四百字
  • 简介:传统的之符合论面,临一个问题:由谁来判别一个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为从“上帝之眼”回归人类之眼,普特南提出内在实在论,以区别于外在实在论.这里进而提出关于“”的内在符合论,以区别于传统的外在符合论:其关键在于把事实看作语言性的,并将语言性事实的观点分为外延等同论和内涵等同论,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角度看,内涵等同论和外在符合论处于两个极端,而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则处于中道,并且是二位一体的。在哲学史上,这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的要素贯穿于弗雷格、罗素、塔斯基和普特南等人的“”理论之中。

  • 标签: 符合论 等同论 实在论 语言性事实
  • 简介:即便在今天,不少读者尚认为鲁迅先生只是个金刚怒目的战斗者,严肃紧张有余而活泼和蔼不足,他的文章也像匕酋、像投枪,充满“战斗的气氛”。这种看法并没有错,却不全面。其实,鲁迅在生活中是个极有趣味的人,看到这一点,将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才是许广平所讲的那个“十足的鲁迅”。

  • 标签: 鲁迅 滋味 许广平 战斗
  • 简介:  写生是一种训练手段,它被看作通往艺术圣殿的阶梯,是每个学画者的必经之路.因此很多人把写生与习作等同起来,认为写生是基本功的训练,登不了大雅之堂,因此也就被人们遗忘了,很少有人关注它.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艺术愈加多元化,写生的意义也应该有所变化,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打基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更应该将它提升为创作的一种训练方式,是一种由境到心境的转换过程.……

  • 标签: 境心境 真境
  • 简介:中国古代典籍之一《礼记》,相传是孔子的弟子们所记录的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但《礼记》并不是仅仅记录有关礼仪、仪式的一部书,它所重点记载的,倒是"礼"的意义,包括祭祀活动的意义。"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孔子对"礼"的解释,开宗明义便是"不忘其本"。孔子所举的例子是颇为怵目惊心的:小狐死在他乡异地,濒临死亡之前总要把自己的头摆得正对着所归不去的"家"。身死不得归回,心却始终眷恋着故土。由此,孔子认为,"礼"的根本意义就是人的"不忘其本":

  • 标签: 孔子 上帝 中国古代典籍 祭祀活动 献祭 礼记
  • 简介:《易经》《坤彖》曰:"至哉坤元(无与伦比的大地之施予生命之恩啊),万物资生(万物都是倚靠她而生而长),乃顺成天(她的柔顺,成全了天的生生之德)。坤厚载物(大地温厚,载负着万物),德合无疆(她的大德与天相配合,永无止境,永无已时)。"这里所描述、所歌颂的,是"地"之大德、厚德,不仅生长万物,而又载荷万物,养育万物,却不论被载荷,被养育者本身如何或属于何类。墨子的"兼爱"主张,与《坤彖》的精神一脉相承。他认为,上天对众生的爱是普遍的爱,无亲疏贵贱之别。墨子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证是:

  • 标签: 上帝 兼爱 基督教 国教会 生生之德 基督徒
  • 简介:中国的"士"(知识分子阶层)是一批独立于威武权势,超脱于富贵贫贱,自由于得失生死;毕生坚持真理、严守道义、执着事业的人。其精神,与希伯来先知传统相似。中国最早全面提出这一"人格理想"追求的,首推孔子。在《礼记》的《儒行》一中,孔子从许多方面陈述了"儒"的"特立独行"。例如:见利不亏其义(看到财利却不肯以义为代价),劫之以众(哪怕藉人多势众对他加以威胁),沮以之兵(或用武力恐吓他),见死不更其守(面对死亡,他也

  • 标签: 崇高人格 基督教 理想人格 新儒家 人格理想 上帝
  • 简介: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实践、注重行为或实际行动的民族。一部《论语》第一句孔子的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的"习"主要不是指"复习"或"温习",而是指"实践"和"实习"。中国人很少搞"纯知识的知识"(Knowledgeforknowledge’ssake),而是注重"为人"与"做人",一切学问都必须落实于"笃行"。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反映于神学,便是实践神学、力行神学或笃行神学。"太初有道"的"道",与其说是"言"(Word),无宁说是"路"(Way),是"行"在其上的道路。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行"字,是东西之通衡、南北之大道。更为神奇的是,竟呈一"十字架"形,预示"十字架"即为中国基督徒的"行之道路"。谢扶雅认为:希伯来是一个"信"的民族,希腊和西方是"知"的民族,中国则是"行"的民

  • 标签: 中国文化 神学家 利玛窦 十字架 基督徒 上帝
  • 简介:美国有家社会调查机构,曾经搞过一项专题调查,内容是如果有三位名流——一位化学家、一位物理学家、一位政府官员同时落水,请问先救谁?答卷数以万计,主张各有不同。有人希望先救化学家,因为淹死化学家社会损失巨大;有人赞成先救物理学家,因为物理学家对人类进步所起作用甚大;还有人主张先救政府官员,因为他是民意代表。调查机构最终认定只有一张答卷符合当时情况,堪称最佳。答卷人是一个8岁小男孩,答案也很简单:谁离船近先救谁。

  • 标签: 物理学家 调查机构 政府官员 化学家 专题调查 人类进步
  • 简介:大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佛学名相繁琐,佛门用语特殊,使得许多有心涉猎佛教的人士视入佛门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义,因而阻碍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有心亲炙佛法者易于扎稳基础,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别将佛门一般用语列出,并略做介绍。

  • 标签: 佛教 宗教文化 宗教思想 木鱼 引磬
  • 简介: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否定有意志的

  • 标签: 自然造化 玄真子 道法自然 拟人化 重玄 真玄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身为玉佛寺方丈、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的禅法师,在上海地区所从事的弘法利生活动,关心佛教教育、注重慈善事业、弘扬文化传统,为上海佛教事业之发展、逐步构建了上海地区“都市佛教”之发展形态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弘扬近代佛教传统,重建人间佛教风骨。二十世纪以来,上海佛教可谓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中心。民国年间,是佛教由传统而近代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佛教繁荣期。上海佛教一改其在传统佛教史上无甚地位作用的旧姿态,顺应时代之发展,一跃而居于近代中国佛教改革振兴的前列。第二,光大佛教文化构建文字弘法模式。上海佛教在大力发展佛教文化事业方面,

  • 标签: 佛教协会 上海 文化传统 中国 佛教文化 佛教教育
  • 简介:罗燚英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道教山岳形图由原始的山岳地形图衍化而来,当道教赋予其神学意义后就形成了道教独有的山岳形图。这些表面上形状相近的山岳形图所体现的道教神学意蕴却各有不同。人鸟山形图、五岳形图、酆都山形图分别对应道教之天界、地界和冥界,其神学功能也判然有别。其中人鸟山形图强调具有哲学本体和终极意义的“道”。五岳形图具有“正人天之分野”的神学功能,即协调人与天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酆都山形图所追求的“正人天之纽分”,则体现为生身得度、死魂受炼。

  • 标签: 真形 道教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哲学本体 自然环境
  • 简介:《庄子·内篇》包含着丰富的修思想,包括把握修环境,包括要“无己”等等。《庄子·内篇》修方法的核心是“葆光”和闻“天籁”,庄子对这一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披露,并对应用这一修方法达成的境界进行了说明。《庄子·内篇》的修方法对于修道而言意义重大,下面就尝试勾勒《庄子·内篇》修方法的相关方面。

  • 标签: 修真 庄子 内篇 相关方 无己 修道
  • 简介:江苏常州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能否对孩子进行惩戒,怎样合理惩戒,一直是教师面临的现实难题。

  • 标签: 惩戒制度 教育惩戒 忽略 变相体罚 传统观念 听证会
  • 简介:初入道门,日日晨钟暮鼓,日子长了,却发现每月总有几天庙内安安静静,不用举行早晚功课,也不烧香,不知道为什么?问一些年纪稍长的道兄,答日:“戊不朝”。深究原因?答日:“规矩”。为什么“戊不朝”?从何时开始的?带着这些疑问,我检索了一些道书。

  • 标签: 道教 “避戊” 科仪戒律 《道门定制》 宋代
  • 简介:大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佛学名相繁琐,佛门用语特殊,使得许多有心涉猎佛教的人士视入佛门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义,因而阻碍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有心亲炙佛法者易于扎稳基础,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别将佛门一般用语列出,并略做介绍。

  • 标签: 佛教 宗教文化 宗教思想 方丈 比丘 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