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礼仪之争,是中西交往史上由在华西方传教士挑起的一场关于中国祀孔祭祖礼仪问题的大争论。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华耶稣会内部就能否用“上帝”与“天”称呼基督真神发生争论开始,到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颁布《自上主圣意)通谕对礼仪之争作出最终裁决即”不准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为止,这场争论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对中西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终结果是直接导致清政府全面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 标签: 福建 中国 基督教 历史发展 礼仪制度 传统文化
  • 简介:询问资格襄礼者:请领司铎圣职者前来。被唤者:到。襄礼者:最可敬的主教,慈母圣教会要求你给我们这位弟兄,授予司铎圣职。

  • 标签: 圣职 司铎 礼仪 圣教会 主教
  • 简介:本文认为,以言语宣扬的形式与歌唱等各种形式有着相似之处,因为音乐也表达了神的话语,而认识崇拜中各种圣乐的“礼仪神学”是今日敬拜态度更新的关键。这种更新,可以使教会面对诸如“敬拜赞美”形式的冲击和挑战,适当取其精华,规避其糟粕,重新调整崇拜形式的走向。虽然我们强调以各种方式歌颂神,但目的不是把人吸引到教会音乐侍奉形式中,而是吸引到上帝的面前,使会众以充满真诚、赞美和喜乐的心敬拜主,不只是口中有歌,更是在生命里有歌,从而实现圣乐在集体敬拜中的牧养功能。

  • 标签: “音乐礼仪”神学“音乐礼仪”形式 崇拜的更新
  • 简介:中国学者和研究中国问题的国际学者一直在讨论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大多数讨论着眼于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家庭工业、专业化商品市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传统的私人银行信贷系统。但很少人注意温州经济奇迹的一个显要特点:即“仪式经济”的复兴与扩张包括神灵崇拜、修建庙宇、生命周期家庭仪式、传统农历节日、社区宗教游行活动、佛教道教仪式、基督教教会、祖先祭奠、由宗教激发的为社区项目和慈善事业筹款活动、占卜和风水。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和政府官员一向认为所有这些仪式花费都是“封建迷信”,“毫无用处”,“浪费”。但是,这些仪式花费在抗衡温州经济造成的个人财富积累,促进财富再分配和社区建设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温州的仪式经济体现了乔治·巴塔耶所谓的追求“自主存在”的自由和权利,也就是通过直接接近神圣的世界,来超越人世的羁绊。

  • 标签: 经济 仪式 中国 宗教
  • 简介:《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诵读和聆听《古兰经》是一件十分庄重而严肃的事情,虔诚敬意地诵读和聆听《古兰经》是诵读者和聆听者求得安拉喜悦、慈悯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经文内容、聆听安拉教悔、强化“伊玛尼”的直接方法。《古兰经》曰:“这是一部《古兰经》,我使它意义明白,以便你从容不迫地对众人宣读它;我逐渐地降示它。”(17:106)这段经文启示我们在诵读《古兰经》时要坚定、诚心、果断,避免半信半疑、忐忑不安。

  • 标签: 《古兰经》 诵读 礼仪 经文 虔诚
  • 简介:在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中,离不开对方位座次的合理使用。现实生活中,对桌子、座次的安排,人们大多注重其实用与美观,其实这些物品是人的空间观念的体现与延展,也是一种空间语言,对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人们常说:“座有座的讲究”。这里讲究座次安排是

  • 标签: 交际心理 座次礼仪 礼仪交际
  • 简介:<正>人类社会的文明,就象长河之水,奔腾不息。人类社会的礼仪也象这长河中的朵朵洁白的浪花,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绚烂多彩,美妙动人。但是,曾否有人想过这朵朵浪花来自何方?是怎样形成的呢?说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它们就象莲花一样,根

  • 标签: 礼仪 军礼 新船 活点 酒瓶 起源
  • 简介:自姜尚封齐至秦国灭齐,从思想观念、政治生活领域至衣食住行、丧葬祭祀,齐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礼仪思想,像一张无所不包的秩序大网,通过硬控制手段,使各等级各安其位,各行其是,起到了规范秩序、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齐国政治家与社会思想家们也在各个层面对礼仪进行了有时代特色的论述与实践,其主要落脚点是秉礼治国平天下,维持齐国社会秩序,导向则是王权专制.

  • 标签: 齐国 礼仪 社会秩序
  • 简介:《周易》虽然被认为是卜筮之书,但是书中却记录有大量的古代礼仪场景与活动,而这些礼仪场景与活动,彰显了先人的祭祀礼仪与天子之孝、朝聘礼仪与敬让之孝、丧葬礼仪与事亲之孝等各个层面的孝道观念,从而丰富了《周易》所具有的礼仪属性与孝道思维。

  • 标签: 《周易》 礼仪 孝道
  • 简介:丧葬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凝重厚实的意蕴,如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既能体现神学内涵又能适应处境地演绎基督徒的丧礼是教会的一大挑战。本文试从基督教《圣经》对生命的态度和基督教的丧礼出发,从中发掘基督教丧葬神学的意义,以期引发思考,从中得着帮助。

  • 标签: 殡葬礼仪神学 殡葬礼仪程序
  • 简介:礼仪的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的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的延伸与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的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 标签: 礼仪 个体品德培育
  • 简介:  21世纪的艺术,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越发变得多元、多样,甚或令人"费解";21世纪的各类图像、影像触目可及……美术教学,鉴于其形象性、直观性的学科教育特点,教人如何甄选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图影或艺术现象,并作出属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相信应是美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 标签: 应走进 批评应 美术批评
  • 简介:这次梵蒂冈册封中国教会120位“圣人”涉及到福建教会的有6位。这6位都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除刘方济各外都是在清代著名的礼仪之争中被清政府处死的。礼仪之争说穿了就是天主教会要不要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不要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一场大争论。这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在17至18世纪,这个问题却困扰了中国教会100多年。

  • 标签: 天主教 梵蒂冈 “封圣”活动 中国 宗教政策 政治图谋
  • 简介:德裔社会学家诺贝特.爱理雅斯的《文明化进程》是礼仪研究领域的名著。本文介绍了它的基本观点,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并在三种新的社会理论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了该理论和礼仪研究。爱理雅斯认为,西欧社会在中世纪末以后经历了一个”文明化”的过程,即人们更能够克制自我,言行举止更为谦恭有礼,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对暴力的垄断,二是社会相互依赖性的增强。这一理论在文明化进程的一般性、历史起源及真实性等三个方面都存在着缺陷。礼仪研究和三种新社会理论可以在如下的条件下相互增益:福柯式的权力重新获得主体,公民社会有必要关注非政治动机,而自我认同则可以突现其历史性和日常性的一面。

  • 标签: 礼仪文明 权力 公民社会 自我认同
  • 简介:  春节过去了.在春节的举家团圆欢庆中,你思考过它的社会意义吗?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

  • 标签: 中国人中国 文化礼仪 新时代文化
  • 简介:崇拜音乐作为崇拜更新的重要资源已越来越得到教会的关注。崇拜音乐在崇拜中有其独特的、重要的功能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崇拜音乐如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并探讨如何平衡崇拜音乐的艺术性和礼仪性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崇拜音乐 张力 艺术性 礼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