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的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学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学的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学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学一词,但现象学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学。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初的道德现象学主张采用现象学方法分析道德经验。道德现象学涉及两方面的含义:处于现象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经验的现象学研究。道德现象学的研究目的有二:实践研究目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道德冲突,而哲学目标则是为达成实践目标的成功而提供道德理论的基础。道德现象学研究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关于道德经验的、广泛的、独立的和坚定的。其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内容”的方法和“泛型”的方法,具体研究形式是问卷法和内省法。道德现象学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成果,为解决道德研究之争论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对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启发。当然,它也存在着现象学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仍存争议等局限。

  • 标签: 道德现象学 现象学 道德经验 道德哲学 内省法
  • 简介:自杀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社会问题,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超过1/4为中国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即使在教会中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几年前在参加一个会议期间,一个牧者沉痛地告诉我们:她刚接到一个电话,她教过的一位年轻神学生辍学后自杀去世了;几天后,另外一个牧者也难过地告诉我们:他所在教会诗班负责人将要读大学的儿子自杀了。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听到两位信徒自杀的事件,震惊和痛心之余也让人深思。

  • 标签: 基督徒自杀 现象省思 自杀现象
  • 简介:前一阵子,有位姊妹经常打来电话,要我为她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祈祷,碍于生计,他们夫妻两人天各一方,奔波在不同的城市打拼,半年甚至一年才可以团圆几日……夫妻之间毫无"距离产生美、小别赛新婚"的神秘及乐趣,更多的是"难以启齿"……婚姻关系到了"悬崖边"……

  • 标签: 夫妻 分居 婚姻关系 乐趣 新婚
  • 简介:新浪微博用户“青团扇子”的网络超文本漫画引发的“汪曾祺栀子花”现象已成为一个微博文学类话题热点,同时也堪称现象级文化景观.它因为割裂“文气”而破坏了汪曾祺强调的整体性创作理念,反映出网络时代的文学窘境.因为“审美的人”在“百姓日用”间普遍的、动态的艺术行为,而展示出其审美的生命内驱力,揭示出文化意义上的巨大潜能.

  • 标签: 微博 汪曾祺 “文气” 审美的人 “百姓日用” 文学
  • 简介:现象保守主义是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其通过显像概念来说明经验的辩护作用。伯格曼认为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因无法避免主体视角反驳,而使得弱觉知辩护成为偶然。要避免上述问题,就要诉诸强觉知要求,而这又导致无限后退问题,内在主义就陷入了两难困境。现象保守主义也无法逃脱陷入两难的处境。事实上,弱觉知内在主义之所以面临伯格曼所提的问题,是因为伯格曼错误地理解了弱觉知要求。弱觉知内在主义者理解的弱觉知应该是辩护性弱觉知,这一觉知含有"真之征兆",而"真之征兆"由布兰顿的实用主义真理论界定,其避免了辩护的偶然性,又没有诉诸强觉知。如果对显像概念进行实用主义化的解读,那么其可被视为辩护性弱觉知,现象保守主义就摆脱了主体视角反驳。

  • 标签: 现象保守主义 实用主义 主体视角反驳 辩护性弱觉知 布兰顿
  • 简介:目前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的改动,并非王弼所依据的文本。通过考察王弼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的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王弼今本经文相异的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本中找到依据。王弼注所引述的经文,与楚筒本、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本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本距离最远。王弼今本的经文与河上公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本为代表的通行本的大面积同化。

  • 标签: 王弼 《老子》 经注 简帛
  • 简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但在当前的刑事立法或司法实践层面,基于证明难度、司法成本、政策考量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因素,则存在着通过简化庭审程序、转移证明责任、更新证明方法甚至降低证明标准等方式,部分消减公诉机关证明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案件特定事实证明难题的现象。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探索符合法定证明标准的刑事简化证明机制或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厘清争议,统筹推进,确保刑事简化证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证明责任 简化证明 证明标准
  • 简介:虽然真理不仅在于方法,但探讨一种达致真理的方法仍然是哲学头等重要的事情。什么是伦理学研究最为合宜的方法?怀着此一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十位学者于2017年12月25日共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参加了由中国现象学学会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现象学 伦理学 上海 大学哲学 理学研究
  • 简介:"仙娘"及其活动蕴含了一个民间社会底层女性的丰富心理意象:一方面,是身体与情感的释放过程;另一方面,活动形式的符号意象又赋予"仙娘"一种精神诉求,它根植于女性内心深处摆脱现实境遇的渴望——如同女神一般神圣。"仙娘"作为民间社会信仰符号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底层社会被压抑的女性对灵性生命诉求的表达样态:女人与女神的共存,她们是内心强大且具有独立意象的女巫。

  • 标签: 女神 女巫 女性参与 “仙娘”
  • 简介:本文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的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的批判、启蒙的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的局限性而走向自己的否定。绝对自由的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的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的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一个能够保障所有人的最大自由的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的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的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的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的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的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的“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的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的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有限且不完满的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一开端的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的发现及这一发现的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