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相较于国外“中国问题研究领域”而言,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上对《矛盾论》的解读在价值旨趣、研究范式、理论深度等方面更为深刻。内嵌于西方不同哲学流派的理论逻辑、思辨性强于实践性、生发于马克思主义出现“危机”之际、以复兴马克思的辩证法为宏旨是其基本的理论特征;其五十多年的历史逻辑上溯自《矛盾论》在阿尔都塞的科学主义解读模式下的三次别开生面的出场,下承以反阿尔都塞主义为要旨的以列斐伏尔、莱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范式的解读,再继于以亨特为代表的新辩证法学派的理论关照,又现于以齐泽克为先锋的激进左翼复兴唯物辩证法的价值旨趣之中。正确看待其话语体系中的“理论越界”现象,批判性地解读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其有益的研究方法,对创新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大有裨益。

  • 标签: 《矛盾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理论特征 历史逻辑
  • 简介:吴强在《学术探索》2018年第5期撰文认为,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虽未曾负笈留洋,但毛泽东早期就已对人类、国家、宇宙等世界史上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发表自身见解,而就当时的世界形势、国际时局、中外关系以及中国应如何自处等有关议题亦有极富创见性的思考。(一)人类之目的:旨在于实现自我。

  • 标签: 世界史 毛泽东 早期 观照 学术探索 积极主动
  • 简介: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艺术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艺术体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艺术由附庸于宫廷、教会进入艺术市场。艺术突破了服务于宫廷和教会事务的艺术职能,由从属于政治和宗教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开始了追求自身独立的发展历程;而艺术在新的艺术体制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艺术市场中又陷入了另一种命运,艺术法则被笼罩在市场法则之中,在争取自我立法的征途中,艺术落入了另一种他律的框架。因此,艺术之于体制既是力图'突围',却又无可避免地走入被'收编'的宿命。从艺术自律的视角对艺术与体制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已经不单单是对艺术自律观念的弘扬,更是在艺术的纵向生成中观照自律性问题中的悖论。

  • 标签: 艺术场 艺术体制 艺术自律 社会学
  • 简介:以现实为皈依,以鉴今,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特色和核心诉求。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习近平对历史教育与学习的地位与功能,对历史与历史知识的性质均做出了明确回答。温故知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鉴往知来,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必然;增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凝聚爱国主义力量;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获取精神激励等,构成了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历史观 以史鉴今 不忘初心 唯物史观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的艺术所传达的是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的密码中所解读的东西。在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的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的艺术。只有在形而上的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的意识洞察到艺术是对密码的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的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一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的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的,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的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陈天林、刘培卿在《理论视野》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处于中国历史变革时期的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风云纵横的政治家、文学家。毛泽东文章写作横跨近半个世纪,其语言融人了隽永的史诗之气概、灵秀的哲理之火花,在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斗争的峥嵘岁月,成为人民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亦为文章写作树立了语言艺术的光辉典范。

  • 标签: 语言艺术 文章写作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人民 变革时期
  • 简介:范畴作为思想之网上的纽结,其内涵、结构与意义都是在历史中生成的。深入研究范畴形成是任何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基础中的基础。在形成的视域中理解“社会形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要坚持开放、动态、立体的联系论,而非封闭、静止、平面的要素论;要坚持抽象与具体、科学与价值的统一,而非各执一端。这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澄清各种对社会形态的误解和责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 范畴史 内涵 意义
  • 简介:20余年来,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等主要概念不断得到诠释,研究者在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重要性的同时,亦意识到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存在局限性。当前对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方法单一、跟风式、标签化的问题,个别关键领域尚存研究空白,亟须拓宽和深化。

  • 标签: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黄帝四经》在肯定人性“自为”的基础上创建了“以情释性”的人性理论,将趋利避害的好恶之情作为人之本性,对内“宁心安性”,对外“因性制法”,将“心术”和“王术”相结合,实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法治的有机统一,初步建构了黄老道家人性论体系。《黄帝四经》不仅为黄老道家人性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先秦道家人性学说的理论形态,也对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学说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 标签: 《黄帝四经》 以情释性 宁心安性 因性制法
  • 简介:公益动画广告是一种非营利性的广告,其优势是丰富的表现手法、自由多样的题材内容、真切的传情达意、易于接受的宣传效果。其存在的不足是形象设计千篇一律,幼稚。动画造型不仅要外美更需"内美",为此,提升公益动画广告艺术性的方法是强调思想性原则,重视原创性原则、艺术创作的创意性原则和艺术语言的精准性原则。

  • 标签: 公益 动画 广告 艺术性
  • 简介:南沟剪纸题材丰富,造型独特,风格特征多变。南沟剪纸艺术有比较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南沟剪纸在造型上夸张写神、简练精细,善用比喻、吉祥美好的寓意。另外,南沟剪纸技艺还传男不传女、剪纸颜色尚黑色、家家户户忙剪纸、边剪纸来边唱歌等独特之处。

  • 标签: 南沟剪纸 地域文化 艺术特色 时代精神
  • 简介:本文论述禅的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们对人心的清静、情绪的调节,特别是心理保健具有独特的功效。禅的艺术疗法,不仅使人的内心智慧得以开发,更重要的是能治疗"心病"和一些身心顽疾。它给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和心理表现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价值极高的重要研究课题。

  • 标签: 艺术疗法 心理健康 古琴禅 美学价值
  • 简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宴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 标签: 宗白华 《美学散步》 艺术意境 建构 生命哲学
  • 简介:电影是视听的艺术,一部好的电影不仅需要好故事的支撑,更需要讲述故事的环境来带领观众进入情境。而电影中的场景是重中之重。《妖猫传》叙事场景的建构,借鉴了中国文人画的意境表达,借助场景的还原与灯光的帮助,让《妖猫传》成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大唐盛景画卷,向世人展示着,此刻的长安城就是盛唐光景的标志,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

  • 标签: 陈凯歌 艺术手法 《妖猫传》
  • 简介:汉代吉语砖瓦文字的产生,不仅受汉代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且与汉代的室墓文化、书法教育密切相关。吉语砖瓦文大致分为装饰意味浓郁的、整饬规范的、自然率意的几个类别。从文字意义上看,这些“吉语”是古代先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在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形态的同时,以其博大雄浑的艺术特征,融贯古今的表现形式,充溢着时代文化精神。

  • 标签: 汉代 吉语 砖瓦文字 书法艺术
  • 简介:在佛教文化中,佛菩萨、弟子、经书内容、信众是构成佛教教学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依靠一定的媒介得以广泛流传。石窟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传播媒介,在四川巴中石窟中,这些要素及其形象也体现在其雕造艺术中。这些要素或出现在同一个窟龛中,或出现在多个窟龛中,营造出了一种宗教韵味,以求促成人们至善圆满的教育。

  • 标签: 巴中石窟 佛教要素 石窟艺术
  • 简介: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兴起造成了现今时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作为社会文化的表征,艺术形态总是伴随着社会思潮和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演变.网络艺术是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的一种新兴艺术形态,网络艺术生成的根本逻辑在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艺术与媒介的完全融合.总观网络艺术的美学生成:从文化语境上看待,网络艺术服膺着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与后现代社会相表里;从审美状态上看待,网络艺术颠覆了传统审美活动中的“沉潜”——审美主体“沉潜”于自身;从审美性质上看待,网络艺术则明显偏向于感官性愉悦.

  • 标签: 后现代语境 网络艺术 美学生成
  • 简介:在17世纪的西方文化中,为了某种功用的艺术的古老艺术系统逐渐向现代纯艺术系统过渡,但古老系统的价值和实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情境仍然缺乏现代作者、艺术家观念的自主特征。艺术家的形象的关键要素如天才和灵感渐渐受到重视,但并没有凌驾于理性和判断力之上,而是与后者相协调。艺术家和身份和形象得到提高,但离现代艺术家的后浪漫主义的理念非常遥远。17世纪并没有固定下来的纯艺术范畴,但在个别艺术门类中迈出一些重要的过渡性步伐,为纯艺术范畴的出现打通了道路。在这个过渡期,艺术主要依据目的和功用来看待,但趣味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标签: 17世纪艺术观 古老艺术系统 现代艺术系统 纯艺术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