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是近年来人侵我国的一种有害杂草,其竞争力强,给自然界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杂食性昆虫,黄粉虫易于饲养,可以用于多种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处理。【方法】本研究分别以、小白菜和西瓜皮作为青料,与麦麸等配制成人工饲料后,对黄粉虫进行定期饲喂,研究其对黄粉虫幼虫、成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黄粉虫幼虫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与添加小白菜相比,虫体生物量增长率较低,饲料利用率和死亡率较高;成虫饲料中添加与添加西瓜皮相比,黄粉虫平均寿命延长,单雌产卵量减少,且差异均显著,体长略有减小。【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对利用黄粉虫转化处理的效果做出了初步评价,即黄粉虫能够取食,但转化处理效果不太理想。

  • 标签: 黄顶菊 入侵植物 黄粉虫 资源转化 青料 生长发育
  • 简介:目的:探讨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Folin-Ciocaheu法测定水提物和醇提物中的多酚含量,并以芦丁为标准品测定其黄酮含量;通过总还原力测定法、Fenton法、改良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过氧化脂质测定、亚硝酸盐清除率测定和亚硝胺合成阻断率测定,分别对提取物的总还原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清除亚硝酸盐自由基和亚硝胺阻断率进行测定。结果:水提物和醇提物中含有以黄酮类为主要成分的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活性,且醇提物的作用高于水提物;二者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达47%以上;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亚硝酸钠和阻断亚硝胺合成的能力,水提物对亚硝酸盐的最大清除率为60.4%,醇提物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为86.6%。结论:醇提物可作为抗氧化剂和防癌剂,用于清除机体内自由基、抗脂质氧化、延缓机体衰老、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癌症的发生。

  • 标签: 顶羽菊 提取物 自由基 抗氧化活性 亚硝胺阻断
  • 简介:【背景】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可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进而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方法】选取入侵域的4种伴生植物益母草、苘麻、马唐、反枝苋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入侵植物与这4种植物竞争生长过程中的光合特性,并研究施肥对不同植物与竞争生长过程中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结果】竞争生长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与本地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施肥促进了的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显著抑制了益母草、马唐和反枝苋的净光合速率,促进了苘麻的净光合速率,施肥增强了这4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对益母草和苘麻蒸腾速率的影响显著,而对其他2种植物的影响较小;与苘麻、益母草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的蒸腾速率显著降低;施肥显著降低了单种处理中黄的蒸腾速率。与益母草、苘麻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的胞间CO2浓度明显降低,施肥处理对的CO2利用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与意义】施肥影响的光合特性,与不同本地植物竞争生长对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的入侵机制及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入侵生物 黄顶菊 光合特性 施肥 竞争生长
  • 简介:【目的】外来植物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了解与3种不同本地植物种植生长对丛生菌根(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可以从土壤微生物角度进一步解释的入侵机制。【方法】通过同质园小区试验模拟入侵的生态进程,以和3种本地植物狗尾草、藜、香草木樨为研究对象,采用AM真菌的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与3种本地植物不同种植方式对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根际土壤聚集的AM真菌种类与其伴生本地植物种类有关:与狗尾草混种处理中优势种为网状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而分别与藜、草木樨混种处理中优势种均为网状球囊霉、根内球囊霉和缩球囊霉;(2)分别与狗尾草和香草木樨混种处理中AM真菌种类既高于本地单种处理,也高于单种处理,说明随着的入侵和地上植物多样性的改变,AM真菌种类也发生改变;(3)与3种本地植物单种相比,各混种处理和单种处理中黄根际土壤根内球囊霉的重要值均增加,表明入侵有利于根内球囊霉的生长和发育。【结论】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AM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AM真菌的改变既与本地植物种类有关,也与入侵程度有关。

  • 标签: 黄顶菊 丛枝菌根真菌 竞争 多样性
  • 简介:为了丰富大型真菌个体发育学研究数据,并依据个体发育学数据提出分类学建议,通过石蜡切片法对鳞伞子实体进行了发育学观察。结果显示:鳞伞子实体发育初期原基圆形至卵圆形,具外菌幕原基,内部菌丝弯曲致密,螺旋交织在一起呈束状,随着原基的发育,端向膨大生长,菌盖原基出现,与此同时原基基部在保持伸长生长外,直径也明显增大,菌柄原基由此形成。随后菌褶腔出现,栅栏状细胞的出现表明子实层发育的开始,发育过程中Y型菌褶清晰可见。鳞伞的发育属于菌盖菌柄型发育,发育类型是半被果双菌幕发育型。

  • 标签: 黄鳞伞 发育 半被果 菌盖菌柄型发育
  • 简介:为了解除虫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除虫(PyrethrumcinerariifoliumTrev.)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计128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出12个属:镰孢霉属(Fusariwn),毛壳菌属(Chaetomium),茎点霉属(Phoma),链格孢属(Altemaria),内多隔孢属(Endophragniell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腐殖霉属(Humicola),黑孢霉属(Nigrospora),韦氏孢属(Wiesneriomyces),色串孢属(Tortila),阜孢霉属(Papularia),丝核菌属(Rhizoctonia),其中镰孢菌属、链格孢属、腐殖霉属为优势种群。除虫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 标签: 除虫菊 内生真菌 分离
  • 简介:拟除虫酯类农药是一类高效、广谱农药,且具有低毒性和能被生物降解之特性,但其残留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有效地去除其残留成为摆在环境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以生物修复为理论基础的农药残留降解菌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思路,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在国内外均成为环境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生物修复 拟除虫菊酯 微生物 生物降解
  • 简介:【背景】联苯酯是人工合成的类似天然除虫素的一种仿生杀虫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联苯酯化学性质较稳定,在环境中的残留期长,是我国出口果蔬、茶叶中残留较严重的农药之一。微生物降解具有降解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有效去除农药残留的绿色生产技术。【方法】通过富集驯化,从农药厂排污口的污泥中筛选分离能够降解联苯酯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菌株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到1株联苯酯的降解菌株BF-3。菌株BF-3为革兰氏阳性菌,被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该菌株在联苯酯质量浓度为100mg·L^-1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MSM)中呈现s型生长,7d后对联苯酯的降解率达到87.9%。单因素试验表明,菌株最适降解条件为pH7.0、30oC,初始菌株D600am=1.0。【结论与意义】蜡状芽孢杆菌BF.3能够有效降解联苯酯,在环境中联苯酯残留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 标签: 联苯菊酯 降解菌 鉴定 生物修复
  • 简介: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生长特性、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文献中称为'桑'[包括: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baumii)、火木针层孔菌(P.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P.linteus)3种]的药用菌子实体、发酵菌丝体、发酵胞外物的研究进展.结果:桑的人工栽培(日本、韩国学者采用的室外荫棚段木埋畦栽培法),固体、液体发酵培养均已获成功.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子实体、菌丝体多糖以及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此外还有黄酮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甾醇类化合物.其子实体、菌丝体及提取物(主要为多糖)、胞外多糖在抗发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生成、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桑的各种产品(包括:子实体、菌丝体微粉末、提取物浸膏、桑茶、桑口服液等)市场需求量很大,表明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桑黄 生物学特性 化学成分 多糖 药理学
  • 简介:[背景]高效氯氟氰酯和噻虫嗪是农业上常用的杀虫剂。[方法]在室内测定了0.25g·L-1高效氯氟氰酯微囊悬浮剂和0.01%噻虫嗪胶饵对红火蚁的毒力。[结果]高效氯氟氰酯微囊悬浮剂对红火蚁有良好的触杀作用,触杀时间短,致死量大,具备毒力传导作用;噻虫嗪胶饵能通过虫体间交哺传导毒力,室内防治整巢红火蚁效果可达93.50%以上。[结论与意义]这2种药剂都具有有效防治红火蚁的潜力。

  • 标签: 红火蚁 高效氯氟氰菊酯 噻虫嗪 毒力测定
  • 简介:对非洲品种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分级研究,利用54个形态性状对22个非洲品种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个数量性状可进行5个或者7个连续分布的分级,分别建立3-7或者2-8的不完整尺度;54个形态性状在22个非洲品种中检测到16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到3.0个,平均有效等位变异数目为2.0209(1.0000-3.9672);Shannon'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578(0-1.4650)。22个非洲品种相似系数分布在0.67-0.86,当相似系数为0.70时,22个非洲品种可分为3类。花序类型为单瓣的品种和外轮舌状小花上表面颜色数量为2种的品种能和其他品种有效的区分。

  • 标签: 非洲菊 DUS测试 数量性状 分级 形态性状 多样性
  • 简介:[背景]目前,在农林业害虫治理中,化学防治法占有主导地位.然而,在农药的实际应用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杀虫效果,忽略了其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将生产中常用的杀虫剂溴氰酯用丙酮配制成500、1000和1500倍液,当温室中培育的烟草幼苗长至9叶1芯时,在第9片叶上轻轻涂抹杀虫剂(100μL),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氮蓝四唑和愈创木酚法等,测定药后24h烟草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溴氰酯可导致烟草幼苗MDA含量下降,抗氧化酶SOD、CAT、APX、GPX活性降低,且随着药剂浓度增大,下降幅度升高.其中,1500和1000倍液处理结果与对照差异显著,500倍液处理结果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结论与意义]溴氰酯500~1500倍液对烟草具有生态安全性,不会造成其氧化胁迫反应.

  • 标签: 溴氰菊酯 烟草 丙二醛 抗氧化酶
  • 简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桑菌丝体粗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用苯酚一硫酸法,分别确定了热水漫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最佳工艺。通过极差分析得出:热水浸提法的最优工艺为浸提时间3h、浸提3次、液料质量比50:1、浸提温度90%,粗多糖提取率为2.10%;微波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微波处理15min、液料质量比50:1、提取3次,提取率为4.18%;超声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超声30min、提取2次、液料质量比60:1、温度60℃、频率60Hz,提取率为3.02%。微波辅助法与热水浸提法相比,时间缩短,且提取率提高近1倍;与超声提取法相比,时间缩短1/2,但提取率提高40%。因此,微波辅助提取法速度更快、提取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优于其他2种方法。

  • 标签: 桑黄 粗多糖 提取方法
  • 简介:香蕉束病毒(BBTV)是香蕉生产中的严重病害之一,主要通过感病材料和香蕉交脉蚜等昆虫进行传播,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本研究以感染BBTV的巴西蕉(MusaAAACavendish)为材料,研究了感染BBTV的巴西蕉离体再生和超低温保存技术条件,表明离体茎尖在MS+6-BA4.0mg/L+NAA0.4mg/L的培养基上分化不定芽较好;采用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保存带有BBTV的香蕉茎尖,再生后植株BBTV脱除率达到60.6%,而常规的茎尖培养对BBTV的脱除率仅为26.7%。

  • 标签: 超低温保存 玻璃化法 香蕉束顶病毒 脱毒
  • 简介:对6种"桑"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瓦宁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100,50mg/kg)以及黑壳目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mg/kg)对肿瘤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均〉40%;瓦宁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为76.82%,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椭圆嗜蓝孢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瘤效果,高、低剂量(100,50mg/kg)抑瘤率分别为39.30%和36.17%。

  • 标签: “桑黄” 火木层孔菌 鲍姆木层孔菌 瓦尼木层孔菌 椭圆嗜蓝孢孔菌 粗毛纤孔菌
  • 简介:茶渍(Candelariellaefflorescens)是一个中国新记录种,文中简述了粉茶渍衣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地理分布。

  • 标签: 黄烛衣科 粉黄茶渍 新种 生物分类
  • 简介:在虎杖组织培养过程中获得1株产青霉菌株(Penicillumchrysogenum,39B)菌株,其发酵液经TLC和HPLC检测含白藜芦醇,对其培养条件及白藜芦醇积累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该菌最佳培养条件:20g/L葡萄糖,2g/L硝酸铵,pH值7.0,28℃,100r/min。3mmol/L苯丙氨酸、Mg^2+、Zn^2+能促进其生长和白藜芦醇的积累,其白藜芦醇含量达8.6617μg/100mL。

  • 标签: 虎杖 产黄青霉 白藜芦醇 培养条件 积累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外敷栀止痛散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外敷栀止痛散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两组治疗7日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VAS评分和疗效结果。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敷栀止痛散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栀黄止痛散 针灸 痛风性关节炎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