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7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蚧虫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虫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虫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截获蚧虫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虫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虫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虫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及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虫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虫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虫;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 标签: 蚧虫 检疫 截获 疫情分析
  • 简介:目的:从中国南海芋中克隆新的J超家族芋毒素,并进行序列和进化分析。方法:以芋毒腺管总RNA为模板,采用3′-RACE及巢式PCR的方法扩增J超家族芋毒素基因,并将得到的目的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测序比对后,获得新的J超家族毒素,利用软件BioEdit、ClustalX及Mega5.05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获得12个新的J超家族芋毒素前体肽序列,其氨基酸组成具有新颖性,在进化树上与已报道的J超家族毒素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12个新的J超家族毒素与已报道的毒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较低,是J超家族新成员。

  • 标签: 芋螺毒素 J超家族 基因克隆 进化分析
  • 简介:[目的]芒果象属昆虫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广泛分布于非洲、北美洲和东南亚,寄主为芒果。其生活隐蔽,羽化孔未出现时看不出危害状,危害率可达30%~80%,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口岸截获的芒果象甲的数量日益增多,表明该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越来越大。[方法]运用MicrosoftExcel工作表对2003-2015年全国口岸截获芒果象属有害生物的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15年全国口岸共截获芒果象4156批次,22个直属局有截获记录。其中,截获芒果果核象甲3028批次,数量最多,占截获芒果象总批次的72.86%;芒果果实象甲和芒果果肉象甲相对较少,分别为837和291批次。截获芒果象的来源国主要为非洲和东南亚芒果象疫情分布国家和地区,且主要自进境旅客随身携带物中检出。[结论]我国口岸应加大对芒果象的检疫力度,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

  • 标签: 口岸截获 芒果象属 疫情分析
  • 简介:比较了不同偶合方法及裂解条件对ω-芋毒素及其衍生物线性肽合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oc/Bzl策略、Fmoc/But策略、手工及仪器对总偶合率影响较小,但裂解条件及保护策略对肽-树脂裂解影响很大,氟化氢体系裂解Boc/Bzl法合成树脂副产物较多,且主链易发生断裂,以低高法裂解效率最高。三氟乙酸体系裂解Fmoc法合成树脂效率高,主要副产物是含Trt基的线性肽,增加1,2-二巯基乙醇可提高肽纯度。

  • 标签: ω-芋螺毒素 线性肽 合成
  • 简介:福寿因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大量繁殖,造成生态危害,被定义为恶性外来人侵物种。世界遭入侵的地区均采取了各种措施消灭福寿,但防治成效不大,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如福寿能适应39℃的极端高温,能够忍受长达14d的干旱,抵抗pH4.5~9.4的酸碱侵蚀,并能抵抗化学药剂、细菌、寄生虫的威胁。因此,研究其抗逆性及其机制将有助于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福寿抗物理(低温、高温、干旱)、化学(酸碱性、药物)、生物(细菌和寄生虫、捕食者)因素的研究成果,旨在为防治福寿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福寿的抗逆性提供参考。目前的研究表明,福寿的抗逆性由外界环境因子诱发,环境因子促成其生理状态,如代谢途径、糖类和氨基酸积累等的改变,这些变化由基因调控,可遗传给后代;外界环境因子还能引起福寿对逆境的行为适应性、调节产卵量等。

  • 标签: 福寿螺 抗逆性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生物入侵
  • 简介:利用O-超家族芋毒素具有保守信号肽编码序列的特性,采用RACE方法,对线纹芋O-超家族芋毒素的cDNA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并经化学合成,获得一种新型高活性芋多肽毒素SO3。该肽含25个氨基酸残基,其序列为CKAAGKPCSRIAYNCCTGSCRSGKC-NH2,有三对二硫键。对其进行了正确折叠及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该肽折叠主峰对小鼠脑内给药100ng,可明显观察到小鼠颤抖现象,对小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而非正确折叠则无反应。

  • 标签: O-超家族芋螺毒素 线纹芋螺 SO3 折叠 活性
  • 简介:【背景】福寿因其食性杂、抗逆性和繁殖力强以及自然天敌少等不断扩散,侵害农作物,被列为我国首批外来人侵物种。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对其的防治与监控。自然界中福寿存在2种壳色——黄色和黑色,壳色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广东省福寿多以黑色为主,福寿倾向于与不同壳色的交配。壳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交配的选择性,但2种壳色的福寿繁殖力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关于这2种壳色的在形态学上的差异鲜有报道。【方法】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和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研究2种壳色福寿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2种壳色福寿的体质量、层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且黄色比黑色变异系数大。对黄色福寿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壳高、口宽;对黑色福寿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口宽、层高。【结论与意义】2种壳色福寿在形态性状方面差异显著,可以将壳色作为特征标记,为福寿的监测与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形态参数 通径系数 决定系数 体质量
  • 简介:【背景】福寿是危害极其严重的入侵我国的水生生物,目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福寿形态性状变异的研究较少。【方法】随机采集7个地区的福寿(雌雄比例差别很大),测量其壳高、壳宽、口宽、层高4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福寿的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指标,确定每个地区与体质量最相关的指标。【结果】除惠州之外,其余地区福寿的壳高和壳宽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高,且口宽与壳高共同作用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很大。【结论与意义】此结果为研究不同生境、不同温度下福寿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福寿形态鉴定、分类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福寿螺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 简介:[背景]福寿是首批被列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的生物.近年来,有关福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农业危害及防控等方面.其中,关于饥饿胁迫对福寿的影响亦有报道,但饥饿胁迫造成其器官组织损伤后的表观结构变化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福寿的存活和产卵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对福寿头部和肝脏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福寿在饥饿25d后存活率达90%以上;饥饿组在25d内平均每缸产卵量为4.00块,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33块,且福寿在饥饿12d后停止产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头部皱缩并有侵蚀絮状物堆叠,肝脏螺旋结构松散,并伴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和侵蚀状损伤.[结论与意义]短期饥饿(25d)对福寿存活影响不大,但其产卵量受到明显影响,且头部和肝脏存在明显的外表破损.该结果为研究福寿入侵机制及防控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福寿螺 饥饿 扫描电镜 存活 产卵 组织损伤
  • 简介:【背景】福寿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外来生物,可对不同的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国内外关于食物来源和饥饿程度对福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成。【方法】本试验研究8种食物(牛筋草、青菜、油麦菜、芹菜、大白菜、茭白、萝卜叶和杨梅叶)对Ⅲ级福寿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不同的饥饿条件对不同发育级别福寿长、宽、高和体重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条件下,福寿取食利用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的食物是大白菜,其次是油麦菜,而不取食杨梅叶。饥饿胁迫对不同发育级别福寿的影响程度表现为Ⅰ〉Ⅱ〉Ⅲ〉Ⅳ,持续喂食Ⅰ、Ⅱ、Ⅲ级福寿100d,其体重分别增加9.65、1.57和3.03倍。而Ⅳ级福寿无论饥饿与否其体重变化均不明显。【结论与意义】福寿可取食大部分绿色植物,但食物种类可显著影响福寿的生长发育,且福寿的耐饥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弱。这些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福寿的取食特性,为福寿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福寿螺 食物 饥饿胁迫 特定生长率
  • 简介:人工合成了芋毒素SO3的基因片段,通过链延伸方法获得了SO3的全长基因.在此基础上,将SO3基因插入到含抗大鼠转铁蛋白受体的单链抗体基因的pTIG-Trx表达载体中,构建含抗大鼠转铁蛋白受体单链抗体和SO3融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和Origmia(DE3)/DsbC并得到了表达,该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为进一步研究芋毒素SO3跨血脑屏障转运和治疗作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转铁蛋白受体 单链抗体 芋螺毒素SO3 血脑屏障 大鼠 融合蛋白
  • 简介:目的:分析microRNA(miRNA)相关专利,为我国miRNA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运用专利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TDA软件和Excel程序,对DII数据库中收录的miRNA相关专利的年份、国别、专利家族分布、专利权人、发明人和Derwent手工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了miRNA相关专利的年份分布、主要国家或组织的专利家族分布、前十位专利权人分布、前十位发明人分布及所涉及的Derwent手工代码分布情况。结论:我国在相关专利数量上虽然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与美国等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同时miRNA相关专利的专利家族多局限于本国,未曾形成一种广泛的多国高度分布的专利家族形势,缺乏对专利主动运用以获取专利信息和竞争优势的意识。

  • 标签: MICRORNA DII数据库 专利分析
  • 简介:对国家种质资源库中收集保存的8016份黍稷种质资源的株高、千粒重、生育期等11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可归纳为千粒重、主茎节数、主穗长、株高、穗型、花序色、粒色、米色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44%;8016份黍稷种质资源可分成5大组群,各个组群都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其中组群4的1301份种质资源的主茎节数多,单株产量、千粒重都比较大,综合性状表现较好。

  • 标签: 黍稷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利用以栽培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加工番茄M82)为背景创建的L.pennelliiLA716渐渗系群体(ILs,introgressionlines),对7个番茄果实主要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果实性状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果实质量因子、果形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85.435%。利用欧式距离,类平均法可将77份渐渗系分为3大类群,第Ⅰ类群包括70个渐渗系材料,在D=17.53的水平又可将第Ⅰ类群分为2个亚群,果实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这个类群中;第Ⅱ类群包括1个材料,说明此材料的独特性;第Ⅲ类群包括6个材料。

  • 标签: 渐渗系 果实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为进行丝瓜品种选育,以32个不同丝瓜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调查结瓜习性、叶缘、瓜棱、雌花节率等共22个性状,对得到的性状数据采用DP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个性状可综合为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1.308%,根据前5个主成分与性状的相关性,选出14个影响力较大的性状。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32个丝瓜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的水平上首先将其划分成2大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类。

  • 标签: 丝瓜 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本文对仓储害虫谷斑皮蠹TrogodermagranariumEverts的形态特征、国内外分布情况、生物学和寄主等进行了描述。并根据半定量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来计算谷斑皮蠹的风险程度,评价出谷斑皮蠹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 标签: 仓储害虫 谷斑皮蠹 半定量分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 简介:灌溉和排涝对于战胜旱、涝灾害,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加强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许多地方都利用排灌机械进行灌溉和排水。掌握中耕排灌机械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益。

  • 标签: 排灌机械 应用
  • 简介: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头发所致的传染性疾病。根据致病菌种和宿主反应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白癣、黑点癣、脓癣及黄癣。近30a来,城乡人口大量频繁流动、城市宠物盛行,使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感染增多,特别是脓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不同机体的反应性和致病菌种的特殊性、患者自行用药或者不正规治疗,造成脓癣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使其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就其难点初步分析如下。

  • 标签: 脓癣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AFLP-DNA指纹技术在新生隐球菌分类中应用情况。方法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用双酶酶切,双链接头连于其酶切末端,用与接头和酶切位点互补的引物扩增DNA片段,其产物在高分辨的变性聚丙酰胺凝胶上电泳分离,然后进行银染。结果分析来自5种血清型和临床分离株的18株新生隐球菌,可见有30多条大小在30~500bp的DNA-AFLP指纹,相同的血清型有不同的指纹图谱,来自同一患者不同病期的两株分离株和来自同一患者患者的不同部位的两株分离株都显示出相同的带型。结论显示了AFLP的高分辨率,是适用于新生隐球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DNA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简介:为探讨国内茯苓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和贵州野生茯苓菌株亲缘关系,利用RAPD技术对供试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从41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个有效引物,共检测到101个RAPD标记位点,其中39个位点(38.6%)具有多态性,通过PAU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最大简约法(MP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建立系统树。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亲缘关系非常相近,仅在某些引物的扩增物上存在较小的差异。

  • 标签: 茯苓 种质资源 RAPD 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