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取基本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共30天。在30天期间,各组分别进行康复前和康复后两次评价。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FM)评分法评价,ADL评价采用巴氏指数(BI)评分法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其FM、ADL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可以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运动想象疗法 肢体功能障碍 巴氏指数 简式Fugl-Meye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强制性运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每组各39例患者。急性期给予两组患者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常规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患者为69.2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和比较,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改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强制性运动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功能障碍 强制性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变化。方法:本院神经内科中收治的 100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疾病的患者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和试验组,各 50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镜像疗法,连续治疗 60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障碍变化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的MMT评分显著较优于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 FMA评分显著较高与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组加以生物反馈治疗。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足背屈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足背屈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和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12周AROM、EMG幅值和FMA积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 标签: 生物反馈 脑卒中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19.1~2020.12内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随机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神经发育疗法在临床上治疗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某 医院住院病人 70人,年龄在 30~ 70岁之间,将其分为治疗组 36人,对照组 34人。 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及 神经发育疗法 。数据采 用 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用均数,用 标准差描述分析,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进行组间比较,统计方法采用 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 MAS 评分 及 ADL评分 相比于治疗前有较明显提高 ( P<0.05),治疗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优 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发育疗法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对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减轻肢体的功能障碍

  • 标签: [ ] 神经发育疗法 , 偏瘫 ,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医院收治的 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每组 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 MBI评分和 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评分经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没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疗效都有所提高,且亚急性期组的 MBI评分和 FMA评分明显优于慢性期组的 MBI评分和 FMA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积极,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亚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更好,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上肢功能障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靳三针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将我院在2023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90名老年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引用强制性运动疗法+靳三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靳三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患者的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强制性运动 靳三针 脑卒中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改善其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针灸疗法,比较两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低于观察组9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脑卒中偏瘫 神经功能障碍 有效性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中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运用价值。 方法 : 把在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3 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 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针刺疗法联合平衡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平衡和肢体运动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60例作为主要对象,随机分组,30例/组。对照组行平衡训练,观察组增加针刺疗法,比较两种的康复效果。结果 ①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的平衡能力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②两组治疗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采用针刺联合平衡训练,有利于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故值得推广。

  • 标签: 针刺疗法 平衡训练 中风偏瘫 平衡 步行能力
  • 简介:男人,就应该“顶天立地”!男人,就应该“所向披靡”!然而,每当您不战自败,无地自容时,每当您渴望激情,心有“欲”而力不足时,每当您鸳梦惊魂,面对“艳福”好痛苦时,每当您焦虑恐惧,期盼“性福”好困惑时,每当您知“性”有限,为“性”疯狂,身体屡遭性病的重创时,您有没有想到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厄运有可能降临在您的头上?随着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日益加剧,生活节奏马不停蹄,

  • 标签: 男性 性功能障碍 家庭疗法 性体质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康复中心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患有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运动康复疗法进行治疗;选取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患有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46例为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康复疗法用于中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治疗中具有更好疗效,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中风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康复疗法 综合康复疗法
  • 简介:【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CP) (cerebral palsy),指胎儿及婴幼儿期在 发育中脑的非进行性损伤及缺陷所造成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临床表现以发 育迟缓患有双侧脑瘫 (CP)的儿竟通常会出现诸如语言障碍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我院采用神经敏化治疗组和传统针灸治疗对照组,对患有语言障碍以及肢 体运动功能障碍儿童的中枢性疾病进行疗效观察。

  • 标签: 高月神经敏化新疗法 脑瘫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动疗法联合低频电脉冲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的对象是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参照组给予运动疗法,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联合低频电脉冲治疗,比较两组的患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低频电脉冲有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运动功能,值得推荐。

  • 标签: 运动疗法 低频电脉冲 脑梗死 运动功能障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寻求推拿与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从而为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脑瘫患儿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推拿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原始分和精细运动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推拿 康复疗法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运动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随机选取收治的64例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休息诊疗)与观察组(实施运动疗法),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下肢骨折 膝关节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患者治疗过程中以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缓解其疼痛感为目的,探究采用运动疗法的有效性、实施性。方法 文章研究时限:2022年5月到2023年9月,研究对象:4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患者,均选自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整合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各期间疼痛指数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且借助于统计学工具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实施运动疗法后,观其有效性尤为突出,患者机体疼痛感明显缓解,且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同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效果更为明显,各数据间体现统计含义,P值均<0.05。结论 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患者,临床选用运动疗法,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有保障,对患者机体疼痛感的缓解、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的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与患者的后期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 标签: 运动疗法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 康复 影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