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扶植溥仪为首的伪满傀儡政权,建构适合殖民侵略的内政机关,向社会推行奴化教育。警察训化是奴化教育的特殊类型,通过向警察灌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东亚新秩序"等奴化思想,建立辅助殖民统治的忠诚暴力工具。伪满时期东北警察训化机构由学校和训练所组成,依中央、省、县三级行政体制设置,训化内容以学科、术科及日常训育为主,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忠实警察群体,使之成为日本控制东北基层社会的主要力量,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活动及日本实施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辅助工具。

  • 标签: 伪满洲国 警察 训化体系 社会控制
  • 简介: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俄国人来华定居,当时称“斡罗思”人。到了清朝,由于战争,更多俄国俘虏在华定居,他们被称为“阿尔巴津人”。1897年,随着中东铁路开工修建,俄国人纷至沓来。有统计称,到1912年,在哈尔滨一地居住的俄国居民就达43091人。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旧俄贵族、企业家、白军将领和医生等流亡世界各地,其中不少人来到中国。1922年,黑龙江省的俄国居民已达20万。

  • 标签: 伪满洲国 俄国人 十月革命后 史料记载 元朝时期 中东铁路
  • 简介:满洲”成立以后,为了体现其“独立”的国家性质,日本开始策划制定国籍法,企图把“满洲”国籍强加给东北人民,同时对“满洲”的日本人实施双重国籍优惠政策,以保证日本人在“满洲”的统治地位。但是直至二战结束为止,“满洲”并没有制定出国籍法。而没有国籍法的“满洲”实际上不存在其统治下的“国民”。所以从“满洲”实际上是无“民”之“”的史实出发,就可以论证“满洲”的傀儡性质。

  • 标签: 日本 “满洲国” 国籍 国民
  • 简介: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任辅仁大学校长期间,曾经倾注巨大的热情访求金石书画,收集了包括陶瓷、青铜器、玉石、书画、拓片、造像、甲骨、纺织品等在内的文物数万件,这批珍贵的文物成了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博馆收藏的主体。在陈垣先生收集的文物中,历代官窑瓷器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一件黄釉红彩双龙万寿盘,是伪满洲时期的“官窑”瓷器。

  • 标签: 官窑瓷器 伪满洲国 双龙 北京师范大学 大学校长 历史学家
  • 简介:为了巩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日伪当局通过不断强化青少年组织,设立青年训练所,组织青少年参加"勤劳奉仕"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使他们体得"建国精神",成为"优秀国民",进而效力于日本的殖民统治.

  • 标签: “满洲国” 协和青少年团 勤劳奉公 青少年教育
  • 简介: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同年7月,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控制东北经济,操纵东北金融,将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四家银行合并,成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

  • 标签: 伪满洲国 伪满洲中央银行
  • 简介:散落于伪满洲各大报刊中的戏剧评论文章,数量丰厚但是内容零碎,形成了“随感式”的主体风格。评论者多以个人感受和喜恶进行评论,呈现出吹捧与谩骂两种极端性评价;对于伪满本土编演的戏剧则较为宽容,表现出较多的希望与期待之意;兼具戏剧宣传与评点的广告式剧评文章,力图凸显本土特色,同时注重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引导,将“国策”暗含其中。

  • 标签: 伪满洲国 戏剧评论 随感式 意识形态
  • 简介:主持人的话:进人九十年代以来东北作家迟子建呈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创作态势,她的、、等中篇小说算得上是篇篇出彩.有人曾戏称她为东北的王安忆,认为她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赶超王安忆的能力.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发表于2000年第3期、第4期)则是她近期创作的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前后耗去了迟子建近10年的时间,她为这部小说作了多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可以说,这是一部凝结了迟子建心血的大作品,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中国文学界都对它抱有很大的期望.今天,我们想探讨的是这部作品对迟子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成功还是失败?从迟子建的个人创作史和整个九十年代文学的格局来看,这部小说究竟应怎样评价?它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什么新鲜的艺术经验?大家这段时间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思考,现在就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

  • 标签: 人性新 历史人性 新讨论会
  • 简介:日本军事占领中国东北后,炮制了伪满洲,在文化上欲建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新满洲、新国家、新国民,进行了系统的文化统治,这种文化统治的核心就是建构伪满洲的国民意识。伪满洲文学活动表明,建构所谓的伪满洲的国民意识只是当权者的一厢情愿而已,规训的文学活动,或者走向与当权者意愿无关的文学活动,或者离开了文学无法起到教化作用。

  • 标签: 伪满洲国 国民意识 文学活动 建构
  • 简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漫漫潮流过后,读者们无疑在期待着更新的,或说更加别具“风味”的历史小说观念、叙述模式、审美形态的出现。毕竟读者们早已经品读过苏童式历史小说的恣肆、叶兆言式历史小说的丰腴,作家们也早已尝试过对历史

  • 标签: 迟子建 长篇小说 《伪满洲国》 历史精神 民间文化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鸦片问题持续严峻,尤其在伪满洲时期,鸦片进一步肆虐,给当时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伪满洲时期的朝鲜系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有关鸦片题材的作品。如姜敬爱的《麻药》,玄卿骏的《流氓》《心的琴线》《回转的人生》以及金昌杰的《青空》。鸦片作为一种殖民手段,毒化人们的身心,日伪当局还通过所谓的鸦片断禁政策垄断鸦片的流通,确保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和财源。本文通过研究朝鲜系作家的鸦片叙事,发现了伪满洲朝鲜系作家鸦片叙事母题处理手法上的相似性,作品大多描述了男性中毒者的形象以及直接参与鸦片走私的朝鲜人的形象。在主题上,这类鸦片文学一般委婉地揭露并批判了日伪当局的鸦片政策,同时真实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病态的“满洲”。

  • 标签: 伪满洲国 朝鲜作家 鸦片文学 鸦片政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5
  • 简介:    三实话·秘话·谜话在伪满洲盛行有许多原因,实话·秘话·谜话在伪满洲开始盛行,当然我们也不能讳言实话·秘话·谜话中附逆作品的存在

  • 标签: 传播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时期 实话话
  • 简介:1910年朝鲜半岛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许多文人移居中国满洲地区,姜敬爱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一生中很长时间都在伪满洲度过,现存的作品也大都是以伪满洲为背景创作的。本文将以这些作品为文本,联系姜敬爱的生平,通过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探讨她对当时中国和中国人的认识。

  • 标签: 姜敬爱 伪满洲国背景 中国 中国人 认识
  • 简介:满洲文学,是指1931年到1945年间在东北发表的文学作品。许多滞留在东北沦陷区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往往遵从一种"面从腹背"的心态,尝试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构建一个独立的文学乌托邦。本文以伪满洲影响最大的艺文志派为例,从社会背景、理论提出、创作实践以及定位评价四个方面对伪满洲文学中的"面从腹背"倾向进行探讨,以打破旧有的"政治二元对立"的抗日文学评价体系,以社会现实与作家心态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评述这种创作倾向。

  • 标签: 伪满洲国文学 艺文志派 写印主义 古丁
  • 简介:满洲是日本武力占领东北后建立的殖民政权.在中国东北沦陷的十四年中,伪满洲为日本关东军控制中国东北,实现日本的殖民统治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为了塑造这一侵略媒介,日本通过了一系列针对于占领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独立国”方案,并通过建立伪地方政权、成立中央政务委员会、建立伪满洲等步骤,一步步地建立起一套专为其殖民统治服务的傀儡政权,突出体现在其政权建制同日本天皇制的“高仿性”、日本势力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等方面.日本通过伪满洲殖民化的政权建制,以“总务厅中心主义”为基点,以一种“内部指导”的形式“低调地”控制着伪满洲的实际大权,彻底地将伪满洲乃至中国东北纳入了日本帝国的殖民体系.

  • 标签: 伪满洲国 政权建制 殖民统治 关东军
  • 简介:朝鲜作家玄卿骏1937年移住于伪满洲的间岛地区,其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北乡意识,比同期朝鲜作家安寿吉更早。这种北乡意识使玄卿骏塑造了一群历尽干辛万苦也要去往伪满洲扎根,建立第二故乡的朝鲜普通大众形象;同时也塑造了对伪满洲产生怀疑,失去梦想的知识人重新在伪满洲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重建家庭的形象。

  • 标签: 玄卿骏 伪满洲国 北乡意识
  • 简介:满洲成立前,日本在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侵略、武装侵略扣经济渗透的同时,也通过在东北不断创设新闻机构而有条不紊地实施着新闻侵略。东北新闻界的广大爱国人士敏感地意识到日本种种新闻侵略的动机,并给予严厉抨击与揭露,呼吁国人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尽管在日本强大势力的影响下,东北新闻界的抵制最终失败,但却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光辉的印记。

  • 标签: 日本 新闻侵略 东北新闻界 抵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