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饮食动词“吃”从产生至今,带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一)宾语的语义类型越来越丰富,由带受事宾语发展到以带受事宾语为主,非受事宾语类型越来越多;(二)受事宾语的所指范围从食物类名词逐渐扩大到非食物类名词,食物类名词经历了“固态食物名词一固态、非固态食物名词并存一以固态食物名词为主”这样一种发展轨迹。

  • 标签: “吃” 宾语类型 历史变化
  • 简介:汉语句式在分类、结构层次和语义解读上均存在较大争议。根据汉语句式动词的截取方式和截取顺序,本文指出汉语句式可以分为“客体优先截取”、“受事优先截取”和“整体截取”三种句式。这三种句式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事件结构类型,其中前两种为包含两个子事件的复杂事件,后一种为简单事件。

  • 标签: 截取 双宾句式 事件结构
  • 简介:句是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谓语句,表称说意义的'(主)·动·名1·名z'句子属于句的一种,由正面看,它符合句的特点;由侧面看,它不同于兼语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及复指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 标签: 表'称说'义 双宾句 宾语 兼语句 复指短语 主谓短语
  • 简介:认定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句式。

  • 标签: “认定”义动词 内向动词 构式 主观性
  • 简介:<正>助动词、能愿动词和谓动词,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名称,但是它们所指的是同一批动词:能能够可可以会可能得(d)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应应该应当该必须许准好(吃饱了好干活)一般的汉语语法书,都承认这一批动词至少有三个共同点:①它们的后面都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②它们都不能带后加成分“着”“了”“过”。③它们都不能重叠。这三条,说明这一批动词只具备有限的动词功能,不具备动词的全部功能。因此,人们把这一批动词看作动词这一大类之下的小类,或者称为动词的附类,而且从不同的角度

  • 标签: 谓宾动词 能愿动词 辅助动词 宾语 副词 谓词
  • 简介:很多学者认为英语产生于偏重理性思维的西方,表现为形和语言,其特点是具有严格的句法规则,所以构式一旦确定,它的含义就趋于单一且固定,即只有"给予",构式本身可以允许不具有"给予"的动词进入构式,以其坚固稳定的构式意义使动词携带"给予"含义。文章在此基础上探讨动词的"给予",指出动词内部语义表达的"传递性"强弱跟施事者的意愿存在认知上的关联性;同时,本研究运用意象图式分析构式中介词"to""for"在表达"传递"时的认知作用。

  • 标签: 双宾构式 传递性 意象图式
  • 简介:“毕”“尽”等“完结”动词发展出了“全部”“全都”或“整”“全”“所有”这两种周遍意义。出现在“S+~+VP”格式中,表达“全部”“全都”。出现在“(s)+~+NP+VP”格式中,表达“整”“全”“所有”,到底为何种语义取决于核心名词性成分NP自身是否内含“范围”。“毕”“尽”等“完结”动词发展出“全部”“全都”,与隐喻有关;发展出“整”“全”“所有”,与转喻有关。“整”“全”属于“一体性周遍”,对应的意象图式为“浑然图式”;“全部”“全都”“所有”属于“叠加性周遍”,对应的意象图式为“套件图式”。

  • 标签: 完结 周遍 范围 离散 一体性周遍 叠加性周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汉日关闭动词都有“关门”的用法,该用法可以看作共时层面上的基本义。“关门”的动作过程可以分解出[+使受事发生状态变化]、[+使受事与其它部分重合]、[+施加约束]和[+行为的结果产生阻断功能]4个语义特征。汉语动词“关”、“掩”和日语动词「しめゐ」「とじゐ」「ときす」都具有表示“关门”的用法,另一方面又各自侧重不同的语义特征。

  • 标签: 关闭义 重合 阻断
  • 简介:含[+属性]动词和属性句洪波0.1汉语的性质形容词是表示属性的,动词中有很大一部分也能表示属性,能表示属性的动词都含[+属性]语义特征。不过含[+属性]语义特征的动词不一定仅含此一种语义特征,因而不能把含[+属性]语义特征的动词称为属性动词。我们把...

  • 标签: 表示属性 非自主动词 语义特征 心理状况 “三个平面”理论 动词构成
  • 简介:本文首先指出《现代汉语通论》将“告诉、回答、教、问”归入了“认定动词的不妥,为其重新建立了“传播”的范畴,并分析了“传播”类动词的价数,接着借鉴言语交际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建立“传播”动词的“语义配价”框架.然后考察了“传播”动词的价数和“语义配价”框架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和“语义配价”等理论的不足.均需有待完善或引入“语用配价”等新的理论。

  • 标签: “认定”义双宾动词 “传播”义动词 “语义配价”
  • 简介:趋向动词“上”和“下”都可以表示“到”的意义,但是在用法上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可以从两个相应的方位词“上”和“下”的意义差别找到根源。方位词“上”、“下”的部分意义通过隐喻映射到趋向动词中,只是映射到的空间各不相同。通过观察表示“到”的“上/下”与其宾语所构成的短语的语义构成情况,可以对这些空间进行分类,并将这些系统的、条理化的信息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 标签: “上” “下” 隐喻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文章时表示空间运动意义的动词“上”、“下”的用法进行了多视角的、贯穿古今的系统化的描写。共分四段:一、导言。着重指出“上”、“下”的用法都与它们的最初引申“升”、“降”与“优”、“劣”密切相关。二、空间的客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从高低、方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揭示出古人观念以南为上、北为下(恰与个相反),因而在二词的使用上与今人相参差的现象。三、心理的主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证了“高攀”用“上”、“低就”用“下”的规律,阐发了“上农村锻炼去”与“下农村锻炼去”之类(短语)语义略同而心理前提有异的语言深层次问题。四、语言习惯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列二词使用的不整齐局面。比如:“下饭店”可说,而”“下商店”不可说;“上车间”与“下车间”虽表示相同的运运趋势,但二者的(优劣)背景不同;“东行曰下”,但只可说“上东方”而不可说““下东方”,等等。最后,还就“下扬州”与“上扬州”等例提及语体色彩的古今雅俗对于二词使用的影响。

  • 标签: “上” 空间因素 处所宾语 语言习惯 专有名词 心理因素
  • 简介:本文选取了101组可以构成并列式动词的近的单音节动词,主要考察了它们在词义相近的情况下,其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结构能力的强弱;重叠;带“了”“着”“过”;带宾语;带补语。旨在说明,不仅并列式双音节动词AB与近的单音节动词A和B的结构功能存在差异,而且近义词A和B之间在结构功能上也有着相当的差异。

  • 标签: 并列式 动词 单音节 双音节 近义词 功能
  • 简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节引用了《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两句诗。作为传统名篇的《郑伯克段于鄢》又为众多古文教本、选本所选用,比如被众多大学中文系选作教材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即选取了此篇。但该教材以“同类”训句中“类”字,此后出版的《古代汉语》教材、古文选本、《诗经》注本亦多持此说,但考之于《既醉》的主旨、句意和同类句式,就会发现以“类”为“同类”的说法与这几个方面都不相合,只有释“类”为“善”,

  • 标签: 《诗经》 《古代汉语》教材 句式 《郑伯克段于鄢》 训释 名词
  • 简介:徐德宽博士的《现代汉语构造研究》一书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和自建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生成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的构造进行了梳理,论著多处展现了作者对结构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现代汉语句型研究的一部力作。

  • 标签: 现代汉语 双宾结构 句型
  • 简介:“看起来”、“看上去”、“看来”、“看样子”的意思相近,结构相似,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对以上几个近格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以期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交际的需。

  • 标签: 看起来 看上去 看来 看样子 近义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