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周易》(下文简称《》)可以说是道教中影响最大的丹经,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作者魏伯阳,正史无传,其生平最早见于葛洪的《神仙传》,称其为“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生而已。”记载的主要事迹是魏伯阳带领三弟子人山炼丹,丹成,试弟子。一弟子坚信,服食后假死,事后成仙;二弟子惊恐犹豫,不敢服食,终究功败垂成。传末云:“伯阳作《》、《五相类》凡二卷,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参同契》 弟子 丹经 道教
  • 简介:》中'橐龠'的概念,与中国哲学的天、阴阳、性命、气等重要概念相关联。试析'橐龠'概念,可以展现其空间、时间义和古人的天地崇拜、风崇拜观念,研究其契合大易、黄老和炉火的哲学意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古人以隐喻为主的认知方式和以矛盾论、系统论、分总论为特质的思维模式。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橐龠 空间 认知 隐喻
  • 简介:周易》以《周易》卦爻象数作为符号,既说明外丹炉火,又隐含内丹修炼。“乾坤”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比喻外丹炉鼎和内丹人身,本文认为还比喻金丹练就的形象以及阳极盛和阴极盛之时的火候。“坎离”主要指外丹的铅汞药物和内丹的元精(元气)、元神,而没有表示火候的涵义。“八卦”主要用于表示火候。实际上只用六卦(除去坎离二卦)。“十二消息卦”表示人身能量流的阴阳变化,即炼丹火候的阴阳消长变化。《》巧妙地借用了《周易》卦爻符号表示火候,从而解决了时空、质量、场的转换问题,构成时空统一的、可顺可逆的四维模式,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 标签: 卦爻 内丹 外丹 《周易参同契》
  • 简介:魏伯阳的运用西汉及东汉早期的象数易学,通过观象、立卦、"拟诸其形容",使无形的不易感触的微观的运动,摆脱感观的局限而诉诸于形容,将丹道与易道结合,以推阐还丹之理,使丹术得以升华,同时又引导道教完成了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化.正是的丹术对原理的精妙运用,使它通过神仙方术和炼丹术的形式,接续了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传统理念,承转了中国文化的慧命,故而使在中国道教史、易学史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 标签: 参同契 周易 易学 道教 易道 内丹
  • 简介:本文以彭晓《周易分章通其义》为研究对象,着重挖掘《周易》中外丹炼制的原理、要素、过程和功效。“鼎室中自是一天地”、“同类相从”思想和“三五与一”的模型是《周易》中外丹炼制的原理。以太一炉为鼎炉,以铅汞为药物,以“修丹与天地造化途”为火侯,是《周易》所建构的外丹炼制的三大要素。其外丹炼制的过程为:1.“以金为堤防”,筑固炉鼎;2.用“六一泥”“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3.采药归炉;4.炼黄丹和灵丹;5.伏食制玄黄。服食外丹的功效有:强身健体、发掘人体潜能和修道成仙等。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外丹炼制方法 黄丹 道教文化
  • 简介:周易》全书均为韵语。古无韵书,《三百篇》即为韵书。孔子传《易》,亦不能改方音。所以,通过用韵来判断《周易》作者的籍贯,是十分可靠的方法。为此,我们为传世本《周易》作了厘定韵例、编制韵谱的工作,并从中分析出这部书用韵的特点。再根据已有的秦汉方音研究成果参校比勘,说明《周易》一书具有十分明显的齐鲁方音的特点,进一步证明它应该是齐鲁作者所著。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音韵 齐人 徐真人 淳于叔通 魏伯阳
  • 简介:<正>一、《周易》的内容问题书名《周易》,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撰。据后蜀彭晓解释说:“,杂也;,通也;,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但也有人解释为:“谓以《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相,以为本于大道。”明代的蒋一彪说得更简单一点。他只说:魏伯阳“约《周易》作《》而己”。宋代朱熹在《赞》《》之前,先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 气功 导引图 阴阳 朱熹
  • 简介:丹道养生有外丹、内丹之分野,古来著作众多,真正是汗牛充栋。但正如宋人翁保光《悟真篇注》所说:“丹经万卷,妙在《》!”《金丹歌》的作者高先则说:“准《连山》作《》,留为万古丹经王!”又有学人称《》为“丹法之祖”、“丹经之祖”。

  • 标签: 《参同契》 《连山》 丹经 外丹 内丹 金丹
  • 简介: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文献实态的考察(上)(下))的续篇。一般认为,丹经《》为东汉魏伯阳所撰,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文献的实态,认为从隋唐五代至南宋初期,《》文本实际上一直处在与《龙虎经》《潜通诀》等丹经、丹诀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中,当时,冠以《》之名却与现行本不同的《》文本大量存在,《》也没有获得可为一般人认同的共同解释方向,一般认为最早带有内丹倾向的《》注本——五代彭晓注本,也直到南宋初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本稿在上述论考的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南宋中、后期《》文献的实态。笔者从考察中看出,一般所说的起源于《》丹学思想的先天学理论,实际与《》无关,所谓的先天易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李之才、邵雍所述的先天卦变说基础上的。笔者还认为,在宋代易学史和《》文献演变史中,实际上是朱熹第一个提出了先天学起源于《》丹学思想的论说,朱熹为了把与《》旧本(如《道藏》所收无名氏注本、阴注本和郑焕校正本所见彭注本等)不合的先天学理论导入到《》思想解释中去,删除和更改了《》旧本的经文,作成了所谓的《》定本(《考异》本)。从南宋后期的《》文献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说,是《考异》的刊行,才结束了持续到南宋初期和中期的《》文献的不安定状态,朱熹《考异》,对宋末元初的《》注本、刊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的道教研究,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和探讨过朱熹《考异》对南宋以来道教内修思想演变史和《》文献演变史所�

  • 标签: 《参同契》 朱熹 经文 南宋初期 演变史 文献形态
  • 简介:战国楚竹书《周易》中一词由多字记录的“词异字”现象共14组,按产生原因可分为“因字形异体产生的词异字”“因假借产生的词异字”“因字形讹误产生的词异字”三类。通过对楚竹书与今本中出现的“词异字”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词异字是竹书本与今本《周易》用字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战国文字 楚竹书 周易 同词异字
  • 简介:学界一般认为李贽《孙子》成书于山西大同,但是从李贽著作内证看,《孙子》成书于万历年二十四年的湖北麻城芝佛院,此时书名是《读孙武子十三篇》,只是定稿与更名于山西大同。

  • 标签: 李贽研究 孙子参同 孙子研究 成书时地
  • 简介:纵观我国的书法史,自魏晋开始一直到清代中叶之间,基本上是帖学的天下,究其原因,帖以小品尺幅而见长,这又与实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信札尺牍、诗笺手卷几乎成为文人墨客随意挥洒的主要形制,再加上历代以书取仕,唐代的干禄书、宋代的院体、明代的台阁体和清代的馆阁体,在殿试时都必须以工整的小楷誊写,这又在客观上对帖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标签: 帖学 清代 干禄 尺幅 书论
  • 简介:<正>近几年,“周易热”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冲击着海内外。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地方学会的成立,促进了《周易研究的发展。诸多新著面世,旧著也不断再版,专门刊物《周易研究》也应运而生,传统的和现代的研究方法并驾齐驱,这一

  • 标签: 周易研究 研究方法 易传 研究机构 思维方式 形式系统
  • 简介:前不久,应邀参加湖南师范学院主办的《周易研究学术讨论会,少长咸集,就宋祚胤教授《周易新论》一书若干新的观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畅所欲言,获益匪浅。几天的切磋琢磨,深感《周易》的研究

  • 标签: 《周易》 研究方法 研究学术 师范学院 讨论会 教授
  • 简介:周易》、《阴符经》与《清静经》是汉魏晋唐时期众多道教典籍中能透露道学幽旨的三篇特异之作。其特异幽旨,《》约《周易大易、黄老、炉火归于一而“妙大道”,一在应时得理,二在为道纲纪以无制有,三在变化由真始终相应以补自然陶冶万物;《阴符经》指出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要在时符性、因道而制、阴阳相推顺乎变;《清静经》据大道无形、无情、无名而育天地、运日月、养万物,揭示人神好静,唯澄心清神方能遣欲灭毒,故悟道自得者常清静。明乎此,“一二经”可得其旨矣。

  • 标签: 参同契 阴符经 清静经
  • 简介:冥冥之中我们都有一个契约。  --题记  1  哥哥叫李大贵,已经二十九岁,如果不尽快找个女人,在我们农村有可能打一辈子光棍,这将是一个残缺的人生。二哥叫李二贵,现年二十一岁,家里就生了他们哥俩。为什么他们之间差了八岁?这个秘密也许只有母亲心里有答案。

  • 标签: 安身契
  • 简介:<正>一爷有一打以上的儿女,但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他每天都坐在我们这条街口的一个小石墩上,跟坐班一样,一直等到下午五点以后,迎我们放学。目的是逮着我们喊他——爷。我们哪里会喊他啊,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让人感觉破破烂烂的,就像鼻涕一样软塌塌。大人要把小孩给他,仅仅是因为他的命硬,可以借他的命挡挡一些发生了和没发生的霉运。然而,爷的命怎么个硬法,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他两手甩甩,从不干活,在街尾的一间小平房里,一个老妹妹养着他。

  • 标签: 我的母亲 伙伴们 人说 午饭时间 石狮子 花枝乱颤
  • 简介:周易是最早讲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经典。虽然它有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它的源头不是别的,就是伏羲画卦。在伏羲画卦的原始周易中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这就是"天人"之学,更确切地说是"天人合一"之学。由"生殖崇拜"产生阴阳观念,再加以符号化,这便是伏羲画卦的基础。从"原始生殖崇拜"到"原始阴阳"观念,再到符号化,是一次抽象,是人类意识的的飞跃。从阴阳符号的组合到八卦的制造则是伏羲的一大创造;从原始八卦到周易系统的形成,是后圣的工作。从《周易》到《易传》是周易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整个过程是漫长的又是顺理成章的,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即生命整体论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论。从源头上研究周易,就有这样的作用。安志宏先生这样做了,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 标签: 伏羲 周易 天人合一 生殖崇拜 阴阳观念 安志宏
  • 简介:先生关于佛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一书中,通过截取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时间段,选择佛学如何中国化以及“空有”关系、“心物(性相)之辩”和“理想人格培养”这四大主题作为讨论对象,尽可能多方面地展现冯先生丰富的佛学思想内容。

  • 标签: 冯契 中国佛学 空有 心物之辩 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