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商丘市第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50例,将2016年12月-2017年6月收治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按时服药、规律饮食、体育锻炼及戒断不良嗜好方面遵医行为均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改善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冠心病 心力衰竭 一体化护理 遵医行为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层级护理管理对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通过对2021年11月至2023年9月的1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层级护理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

  • 标签: 层级护理管理 冠心病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商丘市第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AM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时间段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2017年12月,实施细节护理)与对照组(2016年12月-2017年5月,采用常规护理),各25例。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流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PCI术后AMI患者,细节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提升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AMI PCI术后 细节护理
  • 简介:摘要:创伤患者的急诊护理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环。本文以构建创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路径为主线,深入探讨了在急诊情境下提供高效、全面且协调的护理的关键因素。主要论述了路径的设计、团队协作、快速诊断和治疗、患者家属沟通等关键步骤,并强调了个性护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现有临床路径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旨在为创伤患者急诊护理提供更科学、规范的指导,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创伤患者 急诊护理 临床路径 团队协作 个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评估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早期流量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血液透析患者327例,并将其分为导管低流量组(43例)和导管正常流量组(28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般资料(年龄、性别、血压),并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相关测量参数(导管尖端位置、左室射血分数、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导管尖端距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口距离)是否对患者早期导管流量不足产生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导管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尖端接近和触及右心房壁(OR=5.393,95%CI=2.039~14.263,P=0.001)、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增大(OR=0.321,95%CI=0.124~0.827,P=0.019)、左室射血分数处于临界范围(OR=2.953,95%CI=1.113~7.835,P=0.030)和减低(OR=5.828,95%CI=1.869~18.174,P=0.002)是术后早期导管流量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早期导管流量不足与导管位置、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相关,超声可以作为评估透析患者术后导管尖端位置和诊断术后早期流量不足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中心静脉置管 尖端位置 左室射血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呼吸肌功能锻炼辅助治疗COPD中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以期为今后该疾病护理提供些有益建议。方法采取随机选择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年时间内所收治5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后根据治疗方案对他们开展呼吸肌功能锻炼,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以此探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气体交换受损都实现了较好的改善,并且大多数人呼吸由以往浅而快转变为深而慢的平稳呼吸。结论对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辅助治疗与护理,不但可以有效地缓解他们缺氧症状,同时更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因而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呼吸肌功能锻炼 COPD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收治的40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俯卧位方法对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干预组采用改良俯卧位方法对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差异情况及压伤的发生情况。结果俯卧位前后,2组患者间SaO2、PaO2、PaCO2、PaO2/FiO2等氧合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俯卧位前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俯卧位后氧合指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患者的压伤发生率(17.64%)明显低于对照组(4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7,P<0.05),患者胸部是俯卧位通气时压伤的高发部位。结论改良俯卧位方法可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情况,且能减少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中压伤的发生率,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效果,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护理 改良方法 俯卧位通气 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