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这是德国作家冈特·艾希(1907—1970年)于1968年写成的一篇短文———《约拿》。短文围绕着“我”接受任务踏上寻找“约拿”之途展开。约拿是《旧约》中描写过的一位先知,一位曾不大听上帝话的先知。因他,曾发生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上帝让他去一个叫尼尼...

  • 标签: 《旧约》 神界 人的世界 发信人 人界 主体世界
  • 简介:日本学者汉语上古音研究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其中传统、近代时期上古音研究主要借鉴清代学者的成果;以高本汉理论传入为契机,现代上古音研究形成规模;战后,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大家辈出,构成了当代上古音研究的兴盛局面。本文关涉到日本学者汉语上古音研究历史以及基本问题的探讨,也叙及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情况。

  • 标签: 日本 上古音历史 基本问题 日语汉字音与上古音关系
  • 简介:从金文看上古邻近韵的分立罗江文自段玉裁、王念孙、夏之后,古韵分部大局基本已定。后续学者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分分合合,有共识,也有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邻近韵的分合上,概括起来主要是:东冬、冬侵、幽宵、幽侯、侯鱼、支脂之、脂微、阴声部和入声部的分合。前人依...

  • 标签: 《诗经》 独用 入声韵 阴声韵 古韵分部 用例
  • 简介:随着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诠释学、现象学等西方文论的兴起,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意义的解读日益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文本意义也因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而建构。关于文本多元解读的理论基础,有论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诠释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接受美学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1]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人们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观。它主要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学文本为凭借,师生基于各自的主体性身份共同展开多重对话、多元解读。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满足于以往唯教参、唯专家的一元解读,不再满足于先入为主的“标准答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经验世界的多元化以及语文新课程改革对诠释权力的让允,释放了阅读主体性,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批判性思维光芒闪耀,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不过,为了防止阅读教学中出现文本意义的认识偏差,人们在倡导多元解读的同时,纷纷主张“多元有界”或“多元有度”。多元则多元,到底“”在哪里,学界至今仍议论纷纷,论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 多元解读 新课程改革 文本意义
  • 简介:从汉语发展的历史来看,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越来越复杂,还是越来越简单,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上古汉语动宾关系的实际情况。有的著作提出上古汉语的宾语有5大类20小类之多,本文再补充几种特殊宾语。由此可见,上古汉语的动宾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发展的趋势不可能越来越复杂。

  • 标签: 上古汉语 宾语 语义关系 语法
  • 简介:上古汉语的习惯用语魏德胜古汉语的特点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外,我们还应注意其特有的习惯用语。习惯用语是指从字面上无法理解,而是有其固有的、约定俗成的含义的语句。如: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

  • 标签: 上古汉语 惯用语句 《左传》 习惯用语 书面语 口语
  • 简介:藏文^*-r、^*-1韵尾跟上古汉语^*-r、^*-n、^*-d和^*-t韵尾对应,上古汉语跟藏文^*-r、^*-l对应的^*-r、^*-n、^*-d和^*-l韵尾很可能是前上古汉语^*-nd、^*rd、^*-ld等复辅音的尾遗留下来的痕迹,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汉族方言和汉字的谐声偏旁为这种假设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藏语 ^*—r ^*—1 韵尾 上古汉语 复辅音
  • 简介:<正>《春秋·僖公16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公羊传》注:“曷为先言陨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又云:“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由这一组材料可以看出,上古人造句与理解句子不是按固有的语法形式来进行,而是按人的直观所感知的形象序列来进行的。就是说,上古汉语的语法是一种“隐形语法”,它隐藏在形象

  • 标签: 上古汉语 语句 现代汉语 陨石 汉宁 洪迈
  • 简介:文章分析黄侃先生提出的"无声字多音说",讨论同谐声字声符问题,并由此评论黄侃先生的观点.谐声字的声旁(初文单体、象形、指事字)上古时期受方言和地域的影响,大部分是多音的,可读喉牙唇等,不见得就是复辅音.上古可能存在辅音介音r-,它们属二等,后来演变成独立的来母字.

  • 标签: 复辅音 无声字多音说 谐声
  • 简介:上古汉语后缀L复辅音声母琐议张兴亚7世纪藏文和11世纪缅文碑有不少复辅音,说明藏缅语早期有过发达的复辅音系统。至今羌语支十多种语言都有复辅音。道孚语最多有251个,史兴语最少有6个。①有些语言复辅音已完全消失。演变的总的趋势是单辅音化。单化的主要途径...

  • 标签: 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 《同源字典》 《说文》 同源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研究语言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和依据文献材料的语文学方法。历史比较法以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为前提,如果缺乏这种可资比较的材料,只能采用内部拟测法。内部拟测法根据一种语言的材料,着眼于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从共时分析中得出历时的结论。语文学方法也是只就一种语言的材料探索语言的演变过程,因而有人把它看成内部拟测法的一个变体。汉语上古音的研究,经过清儒的考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考证文献只能得出音类,要揭示音系的面貌,还得拟测出各个音类的音值。拟测上古音的工作开始于二十年代初。由于现代汉语的方言及不到上古,亲属语言没有深入研究,历史比较法用不上,因而需要把传统的语文学方法与内部拟测法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实现这种结合的第一个人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后来,王力、董同和、李方桂等学者又在高本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使上古音系的轮廓逐步明朗起来。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上古音研究中谐声原则与声母的拟测,韵尾的拟测,诗韵与主要元音的拟测等主要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评论。

  • 标签: 高本汉 内部拟测法 汉语上古音 上古音系 历史比较法 元音
  • 简介:摘要关于声调问题的研究在中国传统音韵学中一直是百家争鸣的状态,没有定论,但它又是音韵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以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关于声调的部分为切入点,对顾炎武的声调观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声调 音学五书 四声 四声一贯 入声
  • 简介:上古汉语声母清浊交替表达的语法意义已有不少学者加以探讨.其中,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词性转换以及自动词和使动词之间的语态变换和声母交替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讨论.但是,声母清浊交替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并没有被全部展示出来.文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古汉语声母清浊起码还跟动词的体有关:动词未完成体为清辅音声母而动词完成体为浊辅音声母.

  • 标签: 上古声母 清浊 完成体 形态
  • 简介:安远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地处闽、赣、粤三省交汇处,是一个纯客县,其方言属于客家话于信片。本文依据上古音类学对安远话声母系统进行分辨,发现它含有一些明显的上古音特征遗存,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归泥、晓匣归见溪群等。

  • 标签: 安远方言 声母系统 上古音 遗存
  • 简介:语气副词“一(壹)”在上古汉语中可以表示程度超出说话者的预期。文章考察分析后认为,这种功能的“一(壹)”搭配表程度义的谓语,其所在的句子负载感叹语气,不出现于对比语境。这些共时分布特征是反推“一(壹)”的来源和语法化轨迹的重要依据。“一(壹)”的意义经历了“一(个)〉一(类)〉同样〉一概〉完全〉肯定〉竟然”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壹)”的客观数量义淡化,主观性增强。

  • 标签: 语气副词 “一(壹)” 偏离预期 分布特征 语法化轨迹
  • 简介: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汉字是表意文字,最早,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 标签: 《说文》 婚姻制度 女部字 语言学史 变迁 上古
  • 简介:上古音研究》中,李方桂认为r介音对后面的主元音有一种中央化的作用。我们全面考察了李先生自己的音变体系。认为r介音央化说值得商榷:从音变形式看.不是简单的央化。从音变动因看,不是单纯的r介音作用。

  • 标签: 介音 音变 上古音 变体 元音 札记
  • 简介:黄永镇著《古韵学源流》于1934年出版,书中在黄侃古韵28部的基础上提出了肃部(即幽部人声)独立说,早于王力1957年提出的觉部独立说23年。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功不可没。

  • 标签: 黄永镇 黄侃 王力 肃部 觉部
  • 简介:《三国史记》记载了大量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古地名和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后景德王新改的地名。在其中的一些地名里,知、章两组声母都可以跟影组和见组声母相对应,这表明与喉舌音发生关系的知、章组声母在上古时期是^*Kl-或^*Kr-的形式。

  • 标签: 《三国史记》 地名 上古汉语声母 知组 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