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强迫(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错误相关负波是在错误情况下的神经认知警报信号,该脑电成分的个体差异反映了错误敏感性的不同和内部感知威胁的差异性。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强迫患者的错误相关负波波幅出现明显增强,因而过度活跃的错误监测活动是强迫的核心功能障碍之一,与过度担忧与怀疑、反复检查等核心症状密切相关。此外,错误相关负波增强有望作为强迫诊断或预测的生物标记物,同时也是该疾病潜在的干预目标。因此,进一步厘清错误相关负波增强与强迫之间的关系对强迫的有效诊疗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就强迫患者错误相关负波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内容包括强迫患者错误相关负波的实验范式、来源脑区、特征表现、影响因素以及临床价值与应用,为今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强迫症 错误相关负波 错误监测
  • 简介:摘要:强迫是一种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的病变以及脑内5-HT、DA、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强迫的临床表现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目前该病的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强迫的研究进展,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做出综述。

  • 标签: 强迫症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开始逐步重视现实中困扰实际生活的一些心理疾病,而强迫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森田疗法对疗强迫效果显著,本文将集中探讨森田疗法对强迫的作用。

  • 标签: 森田疗法,强迫症 强迫障碍
  • 简介:摘要:强迫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问题,不过有强迫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强迫病人,有许多正常人,偶尔会表现出一些强迫状。强迫是一种精神疾病,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有直接危害,且会损害病人的社会功能。因此,强迫病人在确诊后需要接受专业治疗,同时自己也可多方面努力,不断调整自身状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患者的童年创伤与强迫状、内隐外显记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2例强迫患者,使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调查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耶鲁布朗强迫状量表(Yale-Brown scale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Y-BOCS)评估患者强迫程度,词汇知觉速度测验任务及词汇识别任务测试被试的内隐记忆及外显记忆水平。根据CTQ-SF评分,将患者分为虐待组(n=26)和忽视组(n=26),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虐待组与忽视组患者的强迫状、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9~1.839,均P>0.05)。强迫思维得分[(12.52±4.61)分]与CTQ-SF总分[(40.10±10.20)分]呈正相关(r=0.331,P<0.05);分量表中,强迫思维得分与躯体虐待得分[(7.89±3.02)分]、性虐待得分[(6.47±2.28)分]呈正相关(r=0.373,P<0.01;r=0.356,P<0.05)。躯体虐待得分与外显记忆准确性[(68.75±13.33)%]呈负相关(r=-0.281,P<0.05);躯体忽视得分[(8.98±2.67)分]与内隐记忆反应时[(4 285.94±2 067.42)ms]呈正相关(r=0.314,P<0.05)。结论强迫患者的强迫思维与童年创伤经历,尤其与躯体虐待、性虐待相关。躯体创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内隐、外显记忆水平。

  • 标签: 强迫症 童年创伤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 简介:【摘要】我们所了解的强迫不仅存在于成年人身上,同时也存在于幼儿的身上,只是幼儿身上的强迫和成年人身上的强迫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家长要注意到孩子们身上的这种表现形式,并且为了让孩子们健康发展,家长必须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孩子们的身上的强迫症状,让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不在纠结于小事情,让孩子们快快乐乐的长大。

  • 标签: 强迫症 幼儿 心理疏导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综述强迫数字化认知行为治疗的进展,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强迫的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有效性、接受度和局限性,以期未来研发及深入探索系统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应用程序,并提供更可靠、专业、安全的循证证据,为强迫患者提供专业化的智能诊疗。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认知疗法 数字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护理对强迫患者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刻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一个月后和两个月后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0C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改善强迫患者症状效果显著。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 常规护理 强迫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在强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四病区接诊的强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放松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强迫得分、生命质量、抑郁、焦虑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得分分别为(14.02 ± 3.12)、(15.01 ± 2.45)分;干预组分别为(11.91 ± 3.01)、(12.23 ± 2.3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65、5.504,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生命质量得分为(283.64 ± 51.28)分,干预组为(305.67 ± 49.2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78,P<0.05)。治疗后对照组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得分分别为(12.35 ± 2.89)、(15.35 ± 4.03)分;干预组分别为(8.05 ± 1.72)、(10.35 ± 3.6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577、6.169,P<0.01)。结论利用放松训练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强迫患者,可以改善强迫状,提升生命质量,缓解负面情绪。

  • 标签: 放松训练 强迫症 心理疾病 帕罗西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情绪线索对强迫患者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招募的157例强迫患者(强迫组)和119名年龄、性别和智力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参与研究。采用实验室范式评估个体的前瞻记忆功能。采用2(组别:强迫组、对照组)×3(线索情绪属性:积极、中性和消极线索)的混合设计考察2组在不同情绪线索提示下前瞻记忆的正确率。采用相关分析探索强迫患者的前瞻记忆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情绪线索的主效应不显著(F=0.377,P>0.05),组间主效应显著(F=8.863,P<0.01,η2=0.030),强迫组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总体低于对照组,情绪线索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3.261,P<0.05,η2=0.012)。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中,积极和消极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均显著高于中性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Cohen′s d值分别为2.29、2.94),积极和消极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差异不显著;在强迫组中,消极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积极和中性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Cohen′s d值分别为1.57、1.14),积极和中性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强迫患者在积极和消极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与其焦虑水平相关显著(r>0.200,P<0.01),在中性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与焦虑水平相关不显著。结论强迫患者存在前瞻记忆受损,主要表现在前瞻记忆的情绪增强效应上,积极情绪对强迫患者的前瞻记忆无增强效应,仅存在消极情绪增强效应。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事件性前瞻记忆 情绪增强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在强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四病区接诊的强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放松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强迫得分、生命质量、抑郁、焦虑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得分分别为(14.02 ± 3.12)、(15.01 ± 2.45)分;干预组分别为(11.91 ± 3.01)、(12.23 ± 2.3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65、5.504,P<0.01)。治疗后对照组的生命质量得分为(283.64 ± 51.28)分,干预组为(305.67 ± 49.2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78,P<0.05)。治疗后对照组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得分分别为(12.35 ± 2.89)、(15.35 ± 4.03)分;干预组分别为(8.05 ± 1.72)、(10.35 ± 3.6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577、6.169,P<0.01)。结论利用放松训练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强迫患者,可以改善强迫状,提升生命质量,缓解负面情绪。

  • 标签: 放松训练 强迫症 心理疾病 帕罗西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认知疗法在强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强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文拉法辛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文拉法辛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护理认知疗法,并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强迫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强迫的时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护理认知疗法,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强迫情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护理认知疗法 强迫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强迫伴失眠患者的强迫状改善作用以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疗效。方法:随机入选我院收治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开始/结束)80例强迫伴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强迫改善情况及睡眠质量。结果:经干预,观察组患者的强迫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迫伴失眠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强迫,并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认知行为 强迫症 失眠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ERN)是个体错误行为反应后在额叶内侧区引起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是反映行为监控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回顾了强迫ERN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就ERN与强迫临床症状的关系、治疗中的变化、潜在的神经基础和作为疾病内表型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为理解强迫的病理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错误相关负波 行为监控 内表型
  • 简介:摘要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难治性强迫患者是否可行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但近年来该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DBS技术是否可应用于难治性强迫治疗领域,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基于已有的循证研究、专家共识及中国的临床实际对DBS在我国难治性强迫患者中尝试研究或应用时应关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脑深部电刺激
  • 简介:目的 探讨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对强迫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0 名强迫患者随机分为暴露与反应阻止联合氟西汀组和氟西汀组,观察比较治疗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 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末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8.3% ,氟西汀组有效率为6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 标签: 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护理对改善强迫患者症状的效果分析。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对强迫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0 名强迫患者随机分为暴露与反应阻止联合氟西汀组和氟西汀组,观察比较治疗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 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末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8.3% ,氟西汀组有效率为6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 标签: 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迫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强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采用HAMD、HAMA、Y-BOCS量表对患者各项症状进行评估,再根据Y-BOS和Y-BCS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强迫思维组20例、强迫动作组20例、混合组30例,分析其预后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HAMA、HAMD、Y-BOS、Y-BCS、Y-BOCS得分和病程形式与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关联性,P<0.05。结论:强迫一般呈持续病程或慢性波动病程,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需进行全病程管理。

  • 标签: 强迫症 临床特点 预后转归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对强迫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0 名强迫患者随机分为暴露与反应阻止联合氟西汀组和氟西汀组,观察比较治疗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 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末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8.3% ,氟西汀组有效率为6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强迫因子总分在1个月末,强迫行为因子分在1个月末及6个月末明显低于氟西汀组(P<0.05)。结论 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合并氟西汀组治疗强迫比氟西汀组疗效好,与氟西汀治疗组相比起效快、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