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对《晨报副刊》上所发表的若干典型文本的研析,初步厘清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理论资源。在欧洲社会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安部矶雄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不少来源于同一时期日本学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阐释;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主要受到河上肇等日本学者对《资本论》的简明解读的影响,但考茨基、柯尔等欧美理论家、学者的作品,也是他们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早期传播 《晨报副刊》 李大钊
  • 简介:乌尔里希·布兰德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入手,对当今主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他认为这些主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正是因为没有考察霸权控制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忽视了国家的所发挥的作用,致使他们的生态观点有所缺失。布兰德区别分析了霸权结构与霸权策略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要想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就要从根本上否定帝国主义生产和生活模式,扭转国家的角色,从而实现社会生态转型。

  • 标签: 葛兰西 霸权理论 帝国主义生产生活模式 社会生态转型
  • 简介:透过佩珀的论述可见,他十分正确地认识到,以深生态学为主要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旨在维护自然的"生态正义"是不成立的。"环境正义"本质上就是"社会正义"。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即社会正义与生态健康,且社会正义是生态健康的前提和保证。而因为深生态学无以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也就无以实现生态健康,所以,必须从"深生态学"转向"社会正义"。这种转变有两种意义:一是在"目的"上从"生态正义"转向"社会正义";二是在"手段"上从"深生态学"转向"生态社会主义"。

  • 标签: 环境正义 生态正义 社会正义 深生态学 生态社会主义
  • 简介:为了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李达撰写了《中国现代经济史之序幕》、《中国现代经济史概观》及《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论著,分别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传统经济的崩溃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个维度解剖了中国近代经济史。这些论著不仅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在中国近代经济史领域的拓荒性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崭新范式,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社会的性质、探索革命的道路做了重要理论准备。

  • 标签: 李达 近代经济史 社会性质论战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的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不断验证和修正的过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验证其科学化程度的内在依据。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一个自我统一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发展中达成的一种状态,可体现为认知、情感、意识三个层次。要验证和衡量党员身份自我认同的情况如何,就要立足这三个层次,构建出一整套评价标准体系。在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统计学等手段,对定性指标采取赋值的方法,实现考评从定性向定量转化。

  • 标签: 党的建设 科学化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
  • 简介:生态文明虽然是对大工业资本时代在场方式的某种超越,但是背后仍然可能隐藏着资本创新逻辑的故事。在以大工业资本为主导地位的旧全球化时代,资本逻辑曾经是反生态的,资本疯狂逐利曾经是造就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然而,以后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新全球化时代,资本创新以各种节约型、高科技、生态化产业为主导,表现为一种生态资本主义。生态领域绝不是阻挡资本逻辑深度进入的天然屏障。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必将成为推动生态建设的强大历史动力;生态产业成为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产物。绿色资本主义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全球现实。深绿思潮是生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态社会主义预言“生态是资本主义天然屏障”的判定是对资本创新逻辑的严重误读。但是,生态发展的最终目的与资本的生态逻辑之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我们需要全面历史地重新反思生态文明与资本创新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生态的资本逻辑 资本的生态逻辑 批判
  • 简介:邓小平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他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破解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邓小平破解中西关系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邓小平得以破解中西关系有三个值得考量的原因:一是邓小平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他认识西方现代化的起点;二是出访东南亚、日本和美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三是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平台。邓小平关于勇于向前看、创新理论和构建新型政党外交关系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与世界关系 邓小平 历史贡献
  • 简介:作为一种生态文化理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可依据环境政治分析的不同视角而划分为三个亚向度或层面:一种“绿色左翼”的政党意识形态话语、一种综合性的环境政治社会理论、一种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或古典色彩的有机性思维方式与哲学。相应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还是一种系统性的生态文化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绿色变革指向或要求。当然,这种生态文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现有的绿色认知与实践水平的反映——我们这种认知与实践的先进性和普遍性都是有限的,我们将已有认知与不断改进的认知付诸实践的潜能也不是可以自动实现的,而是有条件的,而且有些条件并不取决于我们自己。

  • 标签: 生态文明理论 绿色变革 绿色左翼 环境政治 中国
  • 简介:学界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尚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发展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学界目前主要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三主体说''四主体说''五主体说'等几种不同观点,已有成果为继续深化本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而言尚属于起步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整体性研究,需要在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对其概念内涵作出进一步界定的基础上,兼顾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个人与群体,对其做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群体的具体分析。同时,在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中,注意遵循历史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内涵区分 层级构成 研究原则
  • 简介: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要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 标签: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境界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启了中西文化激荡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大门。然而,学界对此却重视不够。时下,针对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过度敏感和恶意中伤,展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个案研究,弄懂李达阐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科学范式,梳理在李达思想影响下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思想历程,对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现阶段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传播 个案研究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学术研究成果日益丰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显著提升。从近年情况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韧性和绩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自信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的学理思考。全面深入理析国内外前沿成果将有助于推动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 制度研究
  • 简介:进化论生存竞争观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作为近代传入中国的两个思想舶来品,它们自传入之初就受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青睐。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典型代表的李达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思想武器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之中。研究作为个案的李达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对于窥探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整体的思想激荡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深入思考中国现代性问题具有一定启发性。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中国革命实践 从范 竞争观 马克思学说 中国现代性
  • 简介:李达史学思想离不开中国传统史学的根基,必须从以往的传统史学成果中吸取营养。可以说,李达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精辟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和价值也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使他的史学思想必然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智慧。李达受传统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早期教育阶段的史学启蒙;二是受湖湘本土史学文化的熏陶。

  • 标签: 李达 史学思想 传统 溯源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张静如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无疑是贯串在中共历史上的一根醒目红线,反过来也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基本能体验到中共历史的大致脉络。'[1]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一'与时代共进互动、思想理论不断创新

  • 标签: 中共历史 中国化 先生访谈
  • 简介:'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考的重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思想与'中国式的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等探索相连接,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也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根据和基本依据,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这两个邓小平'思想词典'中最具特色的话语,成为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连续三次党的报告中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课题,也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继承和发展。

  • 标签: “小康社会” 中国式的现代化 “三步走”战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简介: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呈现出一体多元的结构设计、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非对称性的地位作用、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的显著特征。这种和谐政党关系具有无与伦比的内在价值和比较优势,既保证了监督与制约,又保持了团结与合作;既保证了稳定与秩序,又保持了差异与活力;既保证了集中与效率,又保持了协商与参与。尽管中国政党关系业已具有和谐特性,但是还有诸多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地方。

  • 标签: 和谐 政党关系 协商民主
  • 简介:毛泽东毕生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应当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使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把握和吸纳,是成功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与基础;他注意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挖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放在第二位,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应该吸取他晚年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放松警惕的教训。

  • 标签: 毛泽东 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毛泽东是中国改革伟业的探路者与开拓者。他既具有内涵丰富的改革思想,也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梳理和总结毛泽东改革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两个不能否定"以及"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不断增强贯彻落实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新中国 毛泽东 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