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绘制全省2014年9月20日08时—9月23日14时该时段全省各自动站降水量等值线图,来说明利用Surfer在日常气象工作绘制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等值线、使彩信第二帧图片简洁、美观、一目了然。

  • 标签: SURFER 绘制 气象等值线
  • 简介:为了进一步发挥市级气象影视节目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作用,分析柳州市气象影视节目的优势,分别从加强能力建设、丰富节目内容、建立合作机制、录制专题节目、开展灾情调查等方面介绍具体做法,并提出了融媒体时代气象影视节目的发展思路及方向。

  • 标签: 气象影视节目 防灾减灾救灾 优势 做法 发展思路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结果,分析观测场四周障碍物分布变动情况,对于选取能见度目标物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Googleearth、GPS、数码照相、visio2003软件等技术手段配合制作出新能见度目标物分布图,有助于提高台站能见度观测业务质量。

  • 标签: 气象站 探测环境 能见度 目标物 应用
  • 简介:针对ECMWF(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集合预报,融合降水产品在海河流域偏差特征,进行基于频率匹配法降水偏差订正,并对订正前后降水评分结果进行了系统检验。结果表明:经过2016年5—8月逐日试验分析表明,改进后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显著改善了原产品降水量和雨区范围偏大特征,订正后降水预报平均强度与实况更接近,且预报时效越长、降水量级越大、预报偏差越大改进效果越明显;改进后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降水预报T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降水预报Bias评分更接近1,特别是对于小雨和暴雨、大暴雨量级改进尤其明显,消除了大片降水虚报区;降水预报空报率明显减小,但漏报率有所增加。

  • 标签: ECMWF 集合预报 频率匹配法 降水偏差 订正
  • 简介:1概况蒙气象科技合作项目研讨会于2018年8月20-22日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行。蒙古国家气象和环境监测局(NAMEM:NationalAgencyfor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alMonitoring)邀请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5名专家赴蒙古国执行双边合作任务。

  • 标签: 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局 蒙古国 气象信息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 环境监测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华南地区6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集中度指数Q,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结构。结果表明:夏季华南地区北部(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度较小(大),表明该地区降水较为分散(集中)。在趋势变化上,近50年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都是增多。北部和南部降水量也均呈增加趋势,北部增加更明显。另外,降水集中度在华南北部和南部也均呈增加趋势,即降水呈现更集中趋势,尤其是华南南部降水集中度增加更明显。此外,无论降水量为1mm以上、25mm以上还是50mm以上降水,持续1d降水雨日都在减少,而超过1d持续性降水过程都在增多。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大部分地区1mm以上降水雨日呈减少趋势,而25mm以上和50mm以上持续性降水过程呈增加趋势。

  • 标签: 华南 降水集中度 持续性降水过程 持续时间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16年6月1—2日重庆地区暴雨天气过程MCS及内部2条β尺度雨带演变特征,并着重对比分析2条雨带锋区、锋生及不稳定机制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MCS造成,其内部有南、北2条β尺度雨带,分别位于MCS南、北两侧TBB梯度大值区;(2)北雨带位于低层锋区内,是一条与锋面近于平行尺度雨带,而南雨带位于锋区前缘高湿区和高能区,对流性降水更强;(3)锋生函数各项对南北雨带锋生贡献有显著不同,北雨带以水平运动作用锋生为主,而南雨带则以垂直运动作用锋生为主,南北雨带锋生各项这种差异,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有关;(4)南北雨带不稳定机制有显著不同,南雨带为对流性不稳定机制,北雨带沿着锋面有向冷区倾斜斜升气流发展,为对称不稳定机制。

  • 标签: MCS β中尺度雨带 锋生 对流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等非常规探测资料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7—28日中天山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天山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是中亚低涡前部东北—西南向气旋式切变和深厚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引发,低层切变和气旋式辐合动力抬升、地面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直接触发因子。里海和咸海南侧水汽沿着中亚低涡底部偏西气流和前部西南气流输送至强降水区,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大气可降水量跃变和风廓线产品垂直变化特征与短时强降水开始、加强及减弱具有较好对应关系;红外云图反映了中天山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云顶亮温(TemperatureofBlackBody,TBB)梯度最大处;短时强降水由低质心和高效率降水回波造成,降水强度与回波顶高度存在较好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中亚低涡 短时强降水 大气可降水量 风廓线 云顶亮温
  • 简介: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确立,要求各缔约方参考各国国情以"自下而上"方式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汇总梳理了作为国家自主贡献前身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164份,总结提出了各国文件共性框架,重点对减缓和适应目标、实施条件和公平性等4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各缔约方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本差异显著,虽然具有共性框架,但是在具体目标阐述方式、覆盖经济行业及温室气体范围、实施条件和公平性阐述等方面选择迥异,此外,气候变化谈判立场对缔约方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承诺内容和形式选择具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 气候变化 特征 描述性统计
  • 简介:热带气旋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命财产有明显影响,因此做热带气旋预测有重要意义。热带气旋预测从时间尺度为小时和日预报到百年预估,空间尺度从全球到热带气旋经常发生局地区域,预测方法主要是诊断分析+统计方法,动力模式,以及统计+动力模式。

  • 标签: 热带气旋 年时间尺度 MJO 西北太平洋 区域气候模式 动力模式
  • 简介: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气候态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对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体和亲潮影响范围;对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经验模态分解结果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延伸体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强弱对延伸体扰动海温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体区域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演变,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强度和流轴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体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对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体收缩和扩张状态,对延伸体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指示作用。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
  • 简介:基于世界各国年碳排放总量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将人口密度作为一项经济-人口综合指标来对碳排放进行空间分配,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做出了1950年、1980年、2014年共3期全球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图(0.1.×0.1.),并对各期分布格局及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主要碳排放区为美国东部和欧洲地区,1980年新增中国东部、日本、韩国等为全球碳排放主要区域,2014年新增印度、东南亚为主要排放区。各碳排放区排放量总体上大幅增加,少数地区略有减少,这与其工业发展所处不同阶段有关。该数据能够反映当前全球不同区域碳排放水平空间格局,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碳排放 空间分布 高分辨率 气候变化 全球
  • 简介:构建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是实现碳排放管理标准化重要环节。在对我国当前已实施碳排放管理标准梳理基础上,确定了将碳排放管理标准按照标准性质、应用主体和全生命周期阶段3种分类方法,选择三维坐标系为体系框架建立方法,以每种分类方法为坐标,建立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当前我国碳排放管理相关标准缺失较多,将标准体系框架进行填充后,共列举出44类下阶段需完善标准项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议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应遵循结合不同行业和部门排放特征制定不同类型标准,根据标准目的分类衔接国际相关标准,以及结合碳排放控制工作部署分步骤开展原则,并提出完善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相关建议。

  • 标签: 碳排放管理 标准 低碳
  • 简介:基于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台站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分解、功率谱分析、BP典型相关分析等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解析了中国地区细颗粒物(PM2.5)主要模态时空特征,并与排放源和气象场建立了相关关系,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地区PM2.5场存在两个主要模态,其中第一主模态为一致增加模态,强度中心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地区;其时间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第二主模态主要表现为南北反向变化偶极子型分布,其大值区分别位于华北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PM2.5第一模态可以看作平均态,主要受平均排放场和环流场及大地形影响,在北方表现更为显著。PM2.5第二模态可看作偏离平均场一种变化态,在冬季更可能和冷空气活动有关。冷空气强弱决定了污染累积位置以及输送方式,其作用是使得南方污染明显偏离平均态,故第二主模态在南方表现更为显著。本研究有效地利用了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气污染演变机理,可为进一步认清大气污染形成规律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细颗粒物(PM2.5) 主模态 多元数据分析 排放场 气象场
  • 简介:利用1971—2010年汛期河南省111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峰值均从南向北递减;黄河流域降水量日峰值明显小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降水量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凌晨,豫西山地大多出现在傍晚,豫南大部分地区则出现在下午;豫南地区降水频率日峰值最大,南阳盆地和豫西山地次之,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频率日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上午;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日变化呈双峰值特征,均在凌晨和傍晚出现峰值,凌晨峰值最大;长持续性降水对河南省汛期降水量贡献大于短时降水。

  • 标签: 降水 日变化 河南 持续性降水
  • 简介:文章采用1967—2016年赤峰地区50a降水和温度资料,运用信息熵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玉米生长发育期降水和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玉米发育期熵情差异较大。温度熵与降水熵地域性比较强,高熵和低熵中心分别出现在巴林左旗和克什克腾旗;玉米发育期各阶段熵情特征表现为:降水熵在花粒期较高,而温度熵高值出现在穗期。分析表明,近年来赤峰地区玉米生产期内气候暖干化趋势加重,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防御措施,以减少农业损失。

  • 标签: 信息熵 玉米生育期 温度 降水 赤峰
  • 简介:对2013—2014年EC-thin和T639模式山东省旬温度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式旬平均温度预报产品预报准确率高于旬最高、旬最低温度预报产品,模式阈值K为2℃预报准确率均比K为1℃高30%左右。EC-thin模式较T639模式预报旬平均温度预报效果最好,平均误差最小。EC-thin模式预报旬最高温度偏低,预报旬最低温度偏高。对于旬平均温度预报,订正后T639模式预报准确率在鲁中西部地区略优于EC-thin模式,其他区域均为EC-thin模式较优。EC-thin模式旬最低温度预报产品在鲁西北东部和半岛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好,在鲁西北西部和鲁西南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差。旬最高温度预报产品在鲁西北东部和鲁东南地区预报效果最好,鲁中西部和半岛东部地区预报效果最差。去除平均误差订正方法对模式旬温度预报准确率提高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明显改善。

  • 标签: 旬温度 预报准确率 检验
  • 简介:基于2013年常州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利用偏度方法逐网格识别和去除地物杂波。结果表明:地物杂波具有高反射率分布,为负偏度;非地物杂波则呈现较低反射率分布,为正偏度。采用偏度方法设计雷达地物杂波去除方法可有效去除地物杂波,滤波后新雷达基数据可在业务上应用于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预报,进一步提高雷达降水估测和预报能力。

  • 标签: 雷达基数据 地物杂波 偏度方法
  • 简介:玛纳斯河年径流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发生了变异,传统径流频率分析方法一致性假设遭到破坏,本文根据玛纳斯河上游出山口1956—2014年水文气象资料,采用遥相关分析法,并基于GAMLSS理论分别建立以时间、气候因子为协变量时变矩模型,将其拟合效果与传统P-Ⅲ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最优分布模型进行年径流量设计。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作为气候影响因子与年径流序列相关系数为-0.322,遥联性最佳;以累积气温亏损值、降雨量、NAO为协变量LOGNO分布模型为最优分布模型,有效地描述了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玛纳斯河年径流动态变化特征,并在不同设计保证率下设计年径流比传统P-Ⅲ分布偏大3.08%~16.10%,各月径流设计值与P-Ⅲ分布相差较大。其研究结果为玛纳斯河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气候变化 GAMLSS模型 设计年径流 玛纳斯河
  • 简介:1980年和1981年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年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年则相反,第一次北跳接近气候态,第二次北跳却异常偏早。就副高两次北跳过程而言,其直接原因也有显著差异:1980年副高两次北跳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影响,而1981年两次北跳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后所激发极向传播Rossby波列与中高纬度东传Rossby波锁相作用造成。与北跳过程相比,副高北跳前后环流稳定维持时间长短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1980年夏季副高异常程度之所以堪比1983年和1998年强ElNi?o衰减年,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相互配合与接力,其中,6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强对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强起到主要贡献,但二者影响因子不同:6月主要受马斯克林高压(马高)偏强影响,而8月则与澳大利亚高压(澳高)异常偏强有关。此外,7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南是因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长期维持。与1980年相比,1981年夏季马高和澳高均异常偏弱,因而南半球环流对副高异常影响有限。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季节内变化对该年夏季副高快速北进和南退起主导作用,特别是8月高纬度盛行强烈经向环流,使得副高异常偏东偏弱,从而导致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东偏弱。本文个例分析表明,在无显著海温异常强迫年份需要特别关注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对副高及与之相关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演变影响,但是这些环流因子持续性较差,难以用于跨季度预测。

  • 标签: 副高北跳 东亚夏季风 热带对流 中高纬度环流 南半球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