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学者有一种普遍的焦虑心情:他们认为中国文学是孤立的,被排除在“世界”以外,所以必须促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被“世界”容纳。因此,研究中西关系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但我们或许过于相信西方文学的影响,而忽略了在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环境下,人们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下面对同一类现象,有可能不通过直接的影响关系来达到某些思考结论的相似性。我把对这种相似性关系的研究称之为世界性因素的研究。

  • 标签: 中西文学关系 影响研究 世界性因素
  • 简介:由于中西在经济、政治、地理、心理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殊异,导致了中西诗学理论中对悲剧理解的差别,粗略划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题材上,西方悲剧往往选取英雄人物和上层人物,中国悲剧则多选取日常百姓的生活故事;二是在结局上,西方悲剧追求"一悲到底",中国悲剧则多为"双重的悲剧",以大团圆结束;三是在审美效果上,西方悲剧多追求"真",中国悲剧则着力表现一种"善"。

  • 标签: 中西文学 悲剧观 西方悲剧 中国悲剧 英雄人物 思维习惯
  • 简介:<正>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整个世界文化格局发生普遍变化的国际环境。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越来越小,只要花十几小时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面。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遇到外来文化及文学的挑战。(一)在以电脑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世界各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类对宇宙、对社会、对人本身的认识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今天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三大突破的爱因斯坦

  • 标签: 中西文学比较 文化格局 爱因斯坦 外来文化 二十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简介:本文以小说元素及概念的形成,分析中西起点的类小说元素的散在与类聚,对比中西小说的元素与形成的时间及小说要素的对比分析,界定小说的雏形形成时域、萌生之异同。从小说的概念与探源、衍生母体的小说元素、历史时域的对接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论出中西起点小说元素的交融与形成。

  • 标签: 小说概念 类小说元素 衍生母体 神话传说 中古传奇 民间演义
  • 简介:<正>人类从与自然的对立中获得原初的自我概念.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人和自然成为矛盾体既同一又对立的双方.人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通过劳动生产使自然人化.同时.人也改造了自己的生理心理,发展类的属性.获得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劳动创造人”,正由此出发.“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说明.”可以说.人类的主体意识最早

  • 标签: 文学审美 主体意识 审美主体 中西文学 对立统一 人与自然
  • 简介:《美狄亚》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灵魂的冲突,形成巨大的悲剧艺术效果。《氓》以含蓄的手法处理人物心理活动,而更为关注社会伦理问题。中西两种文学的不同特质,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西方文学侧重文学的审美艺术效果,而中国文学则侧重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 标签: 《美狄亚》 《氓》 文学差异 心理 伦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 标签: 文学 审美 主体意识 人文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任何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交流沟通,都离不开人类最基本的传达媒介——文字。作为一种传达与沟通的工具,中、两两种文字同时出现的机率日增,从传达设计的角度论,在字体结构与应用设计等方面,若能将两种字体在风格上做到“和而不同”,当属上乘;“同而不和”乃至更无知的“不同不和”都非成熟的字体设计之作。

  • 标签: 字体风格 “和而不同” 字体设计 西方社会 交流沟通 字体结构
  • 简介:摘要中西化具有明显差异,不仅容易造成中西方人民在日常交流中的误会和冲突,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作品的相互传播。尤其是翻译人员在翻译一些中西作品时,由于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领会中西化作品的内涵,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译者应充分研究外国文化,在谙熟中西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翻译技能将中西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 标签: 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 中西文学
  • 简介:一、中西化之源——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系统特点的比较神话早已成为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人们普遍意识到神话中包含着真正的信史。揭开神话之谜,是探求中西化之源的途径之一。古代西方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希腊有着丰富而迷人的神话。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并对后代作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并且成为希腊人幻想的基础。”

  • 标签: 中西文化比较 英雄传说 古希腊文学 文化之源 提坦神 阿耳忒弥斯
  • 简介: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很多关于鼻子的习语,有的类似,有的很不一样.本文就鼻子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相同和差异进行了总结;使人们在了解这一单词的同时也了解了中西化的差异性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标签: 鼻子 中西文化
  • 简介:18世纪,西属拉美殖民地生产的白银通过大型帆船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中国船员和欧洲贸易商再将白银从马尼拉输运到中国东南沿海。从此,中国形成了双金属货币制度,铜钱和银圆可以互换,并且对进口白银很依赖。而在英国,黄金、汇票和政府规制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西货币制度的差异很大。当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大陆,信用经济兴起,纸币被广泛使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中国与欧洲在19世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 标签: 白银 茶叶 丝绸 中国 英国
  • 简介: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以及翻译而言,中西化差异是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为了能够提高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使文学作品中的中西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融合,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风俗文化及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并且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下及西方现代文学发展现状,最后通过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具体对比中西化的差异。

  • 标签: 英美文学作品 中西文化 差异对比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多层面、多层次上实现了相互交融,对促进世界文化融合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和西方在风俗、思维、人文、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受到翻译者素养、翻译方式等因素影响,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原文有差异,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浅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了探究。

  • 标签: 中西文化 差异 文学作品 翻译
  • 简介:摘要:在英语文学翻译的视角下,就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文化会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很多,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语言是交流的媒介,如果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就会直接导致理解上出现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这种差异进行有效分析,就会导致翻译工作出现问题。因此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时,就需要对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确保翻译工作顺利开展。本文从英语文学翻译视角下中西化差异入手,重点分析了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对中西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探究。

  • 标签: 英语文学 翻译 中西文化
  • 简介:新诗象喻理论是现代诗坛在对中国兴诗传统和西方象征诗学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在“取象”与“契合”、“隐”与“神秘”、“暗示”这些正向对应之处.他们找到了解决新诗直白有余、蕴藉不足的理论钥匙;而在“漫然成篇”与“注重人工”等中西诗学的矛盾之处,他们也探索了增强新诗艺术魅力的不同路径。这种对中国传统与外国诗学的“化合”原则及方法,不仅对新诗建设富有启迪意义,而且对整个新文学建设大有裨益.

  • 标签: 中国新诗 “兴” 象征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