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身体性是人类生存一个最基本事实,但这同一个事实在中西文化中却表现出完全相反法,在此起决定作用不是被观察事实,而是不同民族对自己存在不同看法与体验。本文试图从哲学上指出,正是对身体存在论规定上差异驱使两种文化走上不同路向,并且由此出发才能真实衡量中西身体差异后果和意义。

  • 标签: 身体现 二元论 气论
  • 简介:一王国维是中国现代诗学开端,他标志着古典向现代转型。他诗学建构采用了传统的话语形式,但已融入西方诗学思想。但其诗学思想和理论开创性使得他诗学思想不可能臻于完善,在对传统诗学现代阐释中常常有不够清晰和混乱地方。

  • 标签: 现代诗学 王国维 中西诗学 徐复观 检讨 会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哲学和科学一直在探索人体奥秘,围绕身体结构、身心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诞生了大量成果。藏传佛教身体不仅回答了身体基本问题,而且围绕身体起源、身体种类、身体与解脱关系、身体染净问题这几个独特方面,对人体奥秘作出了详尽回答。目前国内国外学术界都没有关于藏传佛教身体研究,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藏传佛教独特的人体生理学。

  • 标签: 身体的起源 身体的种类 身体的结构 身体与解脱
  • 简介:身体是伊格尔顿近年来讨论审美与伦理关系问题核心关键词。作为审美形式古希腊悲剧同时充当着伦理、政治工具和哲学工具,既能重现又能反思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宣泄说与身体关系密切;18世纪英国关注"道德观念"哲学家们则认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和谐一致,伦理和审美都以身体为基础,以想象中"摹仿"为前提。审美和伦理问题必须借助"身体"来实现个体与总体、法则与欲望、道德与知识之间紧密链接。劳动和审美都是个人身体之潜能全面展开,这是马克思观点,但享受劳动本身劳动和享受美德本身美德,则是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一致之处。伊格尔顿试图建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源头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身体为轴心美学和伦理学。

  • 标签: 摹仿 身体 伦理 审美 伊格尔顿
  • 简介:在西方文明历程中,身体作为与意识相对立存在,一直遭到压制和轻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主体意识过度张扬,导致自身生存境遇急剧恶化,后现代主义部分代表人物在批判现代性过程中,主张回归身体,身体哲学随之兴起。身体哲学强调身体与环境密切关联,这种运思方法与晚近时代自然科学中兴起系统论、自组织理论内在接洽,但后现代身体生态意蕴,对现代人类生存观念更具启示意义。

  • 标签: 身体 科学技术 后现代 生态
  • 简介:在历史长河里,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英雄。一个被社会所公认英雄,是这个社会楷模,人们对英雄定义,即英雄,反映出这个社会人们道德理念与理想追求。东西方在英雄主义解读上,非常明显地反映了各自文化背景和传统价值。

  • 标签: 英雄观 中西方 理想追求 道德理念 英雄主义 传统价值
  • 简介:本文比较了中国传统五色象征色彩与西方宗教象征色彩,中国表现性色彩和西方再现性色彩,论述了中西方近现代个性色彩自觉交融,探讨了中西方色彩艺术感知异同以及艺术带给人类情感丰富性和共通性。文章目的是通过对色彩本质不断发展对照,探求如何通过对画面色彩合理搭配而昭示出色彩之美,激励当代艺术家实现更具创造性色彩艺术。

  • 标签: 色彩 象征 情感
  • 简介:<正>中西音乐在本世纪接触、交流,坎坎坷坷,历尽“艰辛”,走过了九十余年历程。诚然,依照常理,任何两种文化接触、交流,总是会对双方产生某种积极影响。一部中华文明史,实质上也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上没有一种只靠纯粹“自我传统”而保存下来文化。但近百年来这次中西音乐交流却有它极大

  • 标签: 八十年代 中西音乐交流 积极影响 两种文化 近百年 中华文明史
  • 简介:近代是中西文化相斥相纳时期,近代老学为挽救中国文化危机,不仅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优质因子,还大量吸纳西方近代文化,将西方哲学、民主与自由学说、进化理论及其他学术思想引入到老学思想体系中来,从而实现了中西学术思想在老学中会通会通近代老学不仅摆脱了儒学附庸窘境,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先锋与桥梁作用。更为重要是,会通近代老学已具有近代文化性质,从而实现了自身质飞跃与升华,并在整个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中处于领先地位。

  • 标签: 近代老学 中西文化 会通 升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女性主义身体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身体始终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焦点问题。身体含混性,构成了以身体为理论“根据地”女性主义巨大张力和推动力。

  • 标签: 女性主义 身体 性别 男根-逻各斯中心主义
  • 简介:身体哲学在中西哲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重视.中国哲学家们对身体问题研究凸显了中国哲学特点,把“身体”概念主要理解为“生命”和“活动”,这使得中国哲学具有了某种特殊性.西方哲学家们则把身体概念理解为对象或主体,更体现了西方哲学思辨和认识论特征.比较中西哲学身体,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西哲学家们对身体概念不同理解,由此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哲学在思想方式和论述方法上重要差别.

  • 标签: 身体 生命 活动 对象 主体 具身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讨论语境中,“中国式启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联系紧密,以至于被当作同义语使用。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某个面相,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五四运动与启蒙观念本身复杂性。

  • 标签: “理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中西 视阈 中国思想史
  • 简介:傅斯年是我国著名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中西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具有较强借鉴价值中西方教育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宗旨、教育机制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

  • 标签: 傅斯年 中国 西方国家 教育体制 教育内容
  • 简介:随着大航海时代余波震荡,西洋器物、技术知识逐渐加速度进入中国。士人知识阶层对传入西方造物产生强烈兴趣。明末士大夫王徵和欧洲传教士邓玉函合作了第一部西洋力学和机械器物译著《奇器图说》,该书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翻译,也会通中国传统造物知识逻辑,其会通成书真正动力也来自传统儒学。而传统价值动机与《奇器图说》来源知识价值存在不可避免矛盾。明末中西造物知识会通与价值矛盾种种表现甚至在数百年后第二次西学东渐中仍能清晰重现。

  • 标签: 《奇器图说》 造物 价值 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