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 标签: 城市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云南省
  • 简介:摘要:基于2002-2019年沿海11个省(市)数据,在测度海洋产业集聚以及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耦合协调度指数可以看出,沿海11个省(市)2003-2013年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好,处于轻度协调或中度协调,但是从2013年开始,耦合协调度就一路下滑,从轻度协调到轻度失调再到中度失调,甚至在2019年达到严重失调。再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沿海11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之间产生相互挤出效应。

  • 标签: 海洋产业集聚 科技创新 经济增长 耦合协调度
  • 简介:摘要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离不开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根据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3个系统耦合协调的作用机理,提出经济驱动力、政策驱动力、社会驱动力、市场驱动力是山东省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 标签: 山东省 旅游产业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 简介:以中国除西藏和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区域社会资本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社会资本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基本类型及其时空变异情况,并进而探讨了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途径。结果表明:中国生态环境与社会资本两系统目前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的拮抗阶段,两者间的耦合度不容乐观,但是耦合协调度却不断改善。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耦合度没有明显的区域分异,协调度却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在系统耦合关系中,虽然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种主导地位在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在大部分东部地区则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据此提出了改变认知型社会资本和完善结构型社会资本两方面对策,以期影响社会资本的内容和性质,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 标签: 社会资本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中国
  • 简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以变异系数确定指标权重,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09—2015年统计数据,对陇南市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陇南市城市经济效益和耦合协调发展度均呈增长态势,而生态环境效益下降;2009—2012年城市经济发展滞后,2012—2015年间呈交互发展,并表现出生态环境滞后的趋势;2009—2015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高,当各子系统对全体的贡献率相同时,由初级协调发展到中级协调阶段,当生态贡献率增大时,生态环境效益对系统优化作用更显著。表明陇南市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处于较低水平,生态压力大,需要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生态效益。

  • 标签: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城市经济 陇南市
  • 简介:摘要:从直观的城市要素构成角度看,水资源及相关水体工程、建筑、植被、附着物等,占据了城市空间较大的比例,因而是城市规划设计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不同城市的水资源禀赋不同,先天性差异的存在,意味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能一概而论,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展开建设体制与机制的合理创新。基于此,以下对城市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测度评估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城市化与水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测度评估
  • 简介:摘要: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研究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为主题,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冲突与挑战,探讨了协调机制的构建与优化路径,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系统综述与分析,旨在为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 标签: 土地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协调机制 冲突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摘要: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研究土地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为主题,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冲突与挑战,探讨了协调机制的构建与优化路径,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系统综述与分析,旨在为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 标签: 土地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协调机制 冲突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已迈入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踏入新征程。在过去10年中,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河北省大气环境为例,经过10年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河北省2022年的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121天,实现了由“雾霾重重”到“蓝天常驻”的巨变。本文主要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联动机研究。

  • 标签: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 环境执法 联动机制
  • 简介:摘要:长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及生物资源宝库,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地区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创新能力最高、包容度最广的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单元,在这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分析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基于此,文章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了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与协调机制的具体方略,以期为长江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及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长江 经济带 生态环境
  • 简介:摘要:流域治理是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其能够对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满足社会具有的内在需求。但当前部分地区在开展流域治理工作时,未对生态环境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致使流域治理效果降低。因此为充分体现该项工作的核心价值,提高环境保护效果,本文通过实际调查与分析文献资料,围绕流域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展开探讨,并对流域治理与生态环境艺术耦合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可以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流域治理 生态环境 艺术耦合
  • 简介:利用Moran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两方面阐释我国金融集聚程度、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在地理空间上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我国金融集聚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各自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金融聚集与产业结构的"交叉"空间依赖性与相互影响程度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进而推断两者间的关联机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空间上带动金融集聚的发展,同时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发挥促进的反作用力。

  • 标签: 金融集聚 产业结构
  • 简介:以昆明市为例,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的耦合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昆明2005-2015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相关数据,构建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度量了昆明市近11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间昆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呈现先前者低于后者,后前者高于后者的显著特征.(2)通过信息熵值法计算得出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表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工业三废、环保投资指数、森林覆盖率等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系统要素;(3)2005-2014年昆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变化平稳,处于拮抗阶段;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但仍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

  • 标签: 昆明市 城镇化 生态环境系统 产城融合 耦合协调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水灾害问题日益凸显,堤防建设在防洪减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堤防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堤防建设中实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堤防建设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 简介:摘要:数字产业与能源产业耦合协调对于优化能源产业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数字产业化与能源产业耦合机理,建立了一套理论模型用于评估两者的耦合协调状况及趋势。通过对中国2013年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产业和能源产业的水平均呈现稳步提升,但总体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为了促进数字产业化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应加快推进新型数字产业的发展,以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其次,通过“新基建”项目,助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实现数字经济的跨足式发展。同时,为了促进区域间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内数字化转型,我们建议构建更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 标签: 数字产业 能源产业 耦合协调
  • 简介:摘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本文从一般系统论出发,借助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耦合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出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耦合度。分析得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响应较为明显,根据耦合曲线,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发展支撑的瓶颈会进一步变窄,生态环境问题会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一般系统论交互协调耦合度一、引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一方面,城市化通过人口增长与迁移、经济扩张与推进、资源能源消耗和地域扩张等因素作用于区域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通过环境选择、人口驱逐、资金争夺和政策干预等因素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自组织能力的动态涨落系统[1]。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湘中偏东,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建成区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生态绿心位于长株潭结合部,总面积522.87平方公里,是现今中国最大的绿心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区位上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既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又是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中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

  • 标签: 协调耦合度 城市化生态环境 城市群城市化
  • 简介:摘要:全球气温升高,北极冰川融化,人们正在面对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干旱、洪水和火灾,显示了当前环境保护的紧急性和必要性。因此,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必须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及灾害避让,从而确定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布局。临沧,作为中国西南重要生态屏障腹地,最后一片秘境生态净土,生态保护目标的科学制定显得尤为突出。

  • 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修复
  • 简介:摘要:河边地区的居民越来越多地聚集,他们的污水排放也呈增加趋势。许多河流水体的质量已经下降,特别是由于地面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物承载能力长期超过其自身负荷。由于失去了应有的净化功能,水体受到了大规模的污染。不仅河流周围的水生动植物难以生存,附近城镇的日常电力供应也越来越困难。要探索有效的水污染控制手段,认真开展河道专项整治工作。

  • 标签: 河道整治 生态环境 问题 生态协调
  • 简介:摘要:城市河道具有供水排水、防御洪涝、调节温度、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传统治理方式使河道渠系化,裁弯取直,严重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失去河道的生态调节和自净功能。基于此,对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协调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河道整治 生态环境 生态协调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