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产后健康教育在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20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00对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产后护理干预,100例干预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全面的健康教育护理。结果干预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干预组乳汁量、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健康教育在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显著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与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与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健康教育 产妇 产后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剖宫产产妇实施产后护理干预的作用及其价值研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及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拔尿管、排气、泌乳时间以及乳房硬结、胀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乳房硬结以及胀痛等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拔尿管、泌乳以及排气时间方面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妇产科临床上对剖宫产产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缩短产妇产后拔尿管预计排气的时间,并且产妇术后的并发症显著减少,同时能够帮助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干预 剖宫产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护理指导对产妇健康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正常分娩的产妇16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产后护理指导,并对两组产妇并对两组产妇一般资料集、产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护理后,研究组研究组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且产妇对护理后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进行产后护理指导的效果较为确切,不仅能够预防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有效的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不会对产妇带来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产后 护理指导 产妇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综合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子宫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到2014年8月于我院分娩的初产妇共60例为研究对象,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产妇各30例,对照组产妇入院之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联合采用产后综合康复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产妇子宫恢复优良率为80.00%,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两组产妇子宫恢复状况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产妇产后抑郁和子宫康复状况进行护理,可以采用产后综合康复护理方法,能有效改善产妇护理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产妇 康复护理 产后抑郁 子宫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尿潴留与产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住院足月分娩的初产孕妇163例,根据是否存在产后尿潴留,分成尿潴留组45例和非尿潴留组118例。非尿潴留患者按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分为<6h亚组(56例)和6~8h亚组(62例)。比较初产妇产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差别并进行产后尿潴留与产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尿潴留组孕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均显著高于非尿潴留组;在非尿潴留亚组分析中,产后首次排尿时间6~8h亚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产后首次排尿时间<6h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尿潴留与匹兹堡睡眠质量各指数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产妇产后尿潴留是产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合理的产后指导减少尿潴留发生对防止初产妇产后睡眠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初产妇 产后尿潴留 睡眠障碍 匹兹堡睡眠质量 相关性
  • 简介:摘要文章以探讨初产女性尿失禁为基础,通过对507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产后尿失禁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与结论507例完成调查,尿失禁发生率18.93%;阴道助产、孕期尿失禁、新生儿体质量、剖宫产、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是产后发生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阴道助产、孕期合并尿失禁及巨大儿可增加产后尿失禁发生风险,剖宫产及孕期和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可降低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初产 妇产后 尿失禁 相关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防治措施以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产妇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字数表法将孕妇20人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产后出血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特殊护理方法,对两组的产后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时间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结果产后出血发生时间平均在2h内。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出血量明显降低且出血时间短。结论在产妇产后采用特殊的护理方法具有出血量少、出血时间短、感染率低等优势,能有效的降低产妇死亡率,提高分娩的安全性。所以说产妇出血后护理对产妇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办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产后护理 产后出血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行产后保健对产妇产后恢复以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通州二院2014年1-6月分别进行产后保健的产妇和实行随访的产妇各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比较两组产妇的乳量分泌、恢复以及胎儿的生长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恶露量、恶露持续时间以及子宫复旧时间等恢复情况皆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实行产后保健,有益于产妇的积极恢复和新生胎儿的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产后保健 新生胎儿 子宫恢复 泌乳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9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分娩产妇2277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共249例,对此2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1582例患者中有118例发生产后出血,其发生率为7.46%,高于自然分娩的3.10%(χ2=1.837,P<0.05),也高于阴道助产的3.61%(χ2=1.126,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自然分娩和阴道助产的产后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688,P>0.05)。结论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很多,分娩方式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认真做好产前诊断,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能够有效减少产后出血率。

  • 标签: 分娩 产妇 产后出血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后早期产妇骨质疏松相关因素情况进行研究性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产科单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早期是否存在骨质增生情况分成观察组(存在骨量减少)50例,对照组(骨密度正常)50例,分析产妇年龄、孕次、产次、孕期钙、维生素D摄入情况、体重指数、运动以及骨质疏松家族史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在产妇年龄、孕次、骨质疏松家族史占比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平均每日摄入钙量、平均每日摄入维生素D量、体重指数、平均每日运动时间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建立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产次、孕期钙、维生素D摄入情况、体重指数、运动以及骨质疏松家族史为发生产后早期骨质疏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多产次、孕期补钙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体重指数偏低、运动量少以及存在骨质疏松家族史是为产后早期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 标签: 产后早期 产妇 骨质疏松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和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收的80例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临床护理方法。结果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针对产妇的出血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有效控制出血情况,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主要由宫缩乏力等多种原因导致,针对造成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产妇的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产妇 产后出血 原因分析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初产产妇康复的研究,为制定今后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初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观察组给于产后康复护理,分析两组产妇术后疼痛、乳汁分泌及子宫底高度和产妇的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乳汁分泌结果优于对照组,优良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情绪和PSQI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康复护理可减轻产妇产后疼痛、促进产妇的身体恢复、并促进乳汁的分泌提高产妇对康复护理的满意程度,在产后护理中值得推广。

  • 标签: 产后康复护理 初产妇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家庭保健服务对产妇产后身心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00例产妇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保健护理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后家庭保健服务。记录产妇静息状态时心率(HR)、收缩压(SBP)、空腹血糖(BS)、产后7d乳胀和产后心理状况,以评价产后家庭保健服务对产妇身心状况的改善价值。结果观察组HR和SBP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S为4.24±0.56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t为5.363,p<0.001)。观察组产后7d乳胀Ⅰ°有98例(78.40%),Ⅱ°有24例(19.20%),Ⅲ°3例(2.40%),乳胀Ⅰ°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Ⅱ°和Ⅲ°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1周、产后4周、产后6周的EPSD得分分别为5.36±3.04、4.02±1.38、3.24±1.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保健护理,产后家庭保健服务可以有效的避免产妇产后BS的提高,改善产妇乳胀状况,并且促进产妇心理状况恢复,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产后抑郁 产后家庭保健服务 身心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围产妇患者实施保健护理后其产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在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所接受治疗的孕产妇中随机选取80例,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对其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一组患者实施围产期全程保健,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表现和产后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产妇期间实施保健护理,有助于减少产妇心理问题发生,同时还能够对其产后恢复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围产期 围产期保健 产后恢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探讨产后出血产妇的危险因素,并通过观察采取相应的临床干预措施,观察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妇产科106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正常分娩的另外106名产妇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相关临床检查指标,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并对产后出血患者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疗效。对收集的临床数据资料运用SPSS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临床上收集汇总的资料,将106例产后出血患者定为研究组而106例正常分娩产妇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妊娠时间等方面无差异,比较两组产妇发现观察组中流产史高于对照组,发现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频繁性流产、胎盘异常等。结论多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可以诱发产后出血,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加大重视力度,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特别是子宫收缩乏力、妊娠并发症等指标。

  • 标签: 产后出血 产妇 危险因素 临床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方法对本组128例高危孕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论对高危孕产妇进行早期干预,是降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 标签: 产后 下肢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产妇产后疼痛对泌乳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增加产妇泌乳量。方法选择2009年在我院分娩的120例产妇,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产妇产后疼痛进行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措施,分别观察两组产妇的泌乳初始时间和新生儿前三天的小便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干预使产妇产后疼痛减轻,缩短泌乳初始时间,增加泌乳量。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解决产后疼痛的产妇按需哺乳的问题,达到优育的目的。

  • 标签: 护理干预 产后疼痛 泌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产妇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良好的临床护理,考察临床护理在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高龄妇女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4例出现心理障碍的高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普通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良好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高龄产妇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高龄产妇产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生育经验、家庭关系、医护质量等有关,经临床护理后,高龄产妇心理健康状况恢复良好,观察组满意率为94.6%,对照组满意率为78.4%,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妇女产后易出现心理障碍,临床护理中有针对性的给予良好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

  • 标签: 高龄产妇 心理障碍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