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吸附效应是热物性实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探讨了圆柱定程干涉法气相声速测量实验中存在的两类吸附效应,并分别分析了其行成原因;归纳了低压区气相声速实验中异丁烷吸附及解吸效应产生的压力变化规律;建立了低压区吸附效应对气相声速测量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吸附效应对异丁烷气相声速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与解吸引起的压力变化小于10Pa时,声速的相对变化小于1×10-5。接近饱和蒸气压时,吸附会导致共鸣腔壳体壁面形成一层薄液膜,壳体声导纳增加,频率半宽急剧增大,而气相声速测量值呈现较大的负偏差。

  • 标签: 气相声速 吸附效应 圆柱定程干涉法 异丁烷
  • 简介:为了研究甲烷在纳米尺度狭缝中的吸附特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压力以及狭缝表面的水滴对甲烷吸附情况的影响。研究表明: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力均能使吸附相的密度增大、吸附层的层数增加、吸附区扩大;升高压力将使吸附作用减弱,温度较低时,升高温度将使吸附作用增强,温度较高时,升高温度将使吸附强度减弱;狭缝表面存在水滴时,狭缝对甲烷的吸附作用被明显削弱。

  • 标签: 页岩气 分子动力学模拟 吸附特性 体系压力
  • 简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g-MOF-74因不饱和金属位的存在具有低压下较高的CO2吸附量,且具有化学表面可修饰、可调控孔径等特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对Mg-MOF-74进行官能团Br改性,发现Br改性使得苯环附近产生更强的静电势梯度,增强了骨架原子和极性CO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利于CO2在骨架孔道内的吸附。但Br的引入带来了骨架自身比表面积、孔体积的下降,不利于在高压区CO2吸附。φ(CO2)∶φ(N2)=15∶85条件下,Br改性使得骨架对混合气体中CO2分离比相比改性前提高了近64%。在含湿条件下(φ(CO2)∶φ(N2)∶φ(H2O)=15∶84∶1),Br改性使得H2O质量吸附量大大下降,低压下的分离比得到提高。

  • 标签: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巨正则蒙特卡罗 密度泛函理论 CO2吸附与分离
  • 简介: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排气余热驱动的以氯化钙-氨为工质对的吸附式制冷机的设计方法,在实际工况下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得出了系统的工作特性曲线,并采用吸附制冷单管实验台,对制冷系统单元吸附床在解吸和吸附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恒定蒸发压力下,制冷能力随进入发生器的热流变化,吸附床内的传质过程主要受传热过程影响.

  • 标签: 柴油机 余热吸附式制冷系统 动力学 实验 传热传质
  • 简介:对聚乙烯(PE)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即有机玻璃两种热塑性材料的质量损失速率、火蔓延速率以及CO体积分数在不同厚度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在竖直贴壁自上而下的燃烧情况下,材料的燃烧特性主要是受厚度、流动性以及材料自身热物性的影响。PMMA的质量损失速率和CO体积分数随厚度的增加而变大,并且厚度的影响随厚度的增加越来越小。

  • 标签: 热塑性材料 熔融 失重速率 火蔓延
  • 简介:对氧化锆空心球隔热材料进行合理的简化,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氧化锆空心球隔热材料导热系数,并分析空心球半径、温度、发射率等对导热系数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减小空心球半径,降低空心球表面发射率,抽真空等都有助于降低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数值模拟与实验测量结果良好吻合,用数值模拟计算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隔热材料 空心球 导热系数预测 数值模拟
  • 简介: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构建可应用于空间机构热防护的多层打孔隔热材料热性能分析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相邻两层反射屏间辐射换热、反射屏与间隔物接触导热、间隔物本身导热以及残余气体导热,能够准确预测多层打孔隔热材料内部传热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隔热材料热真空实验研究,以验证所建热分析计算模型的准确度。

  • 标签: 多层打孔隔热材料 热分析 计算模型 热真空实验
  • 简介:建立了含相变材料双层玻璃窗的光热传输模型,考虑相变材料和玻璃半透明特性,采用有限差分求解方程。在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模型准确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变材料的融化温度对含相变材料双层玻璃窗光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建立的模型可模拟相变材料双层玻璃窗的光热传输过程;随融化温度升高,含相变材料双层玻璃窗温度衰减因子则逐渐增大,相变材料融化时间延后,相变材料呈液态的时间变短,但温度滞后值、热流密度和太阳透射能则呈不规则变化。

  • 标签: 双层玻璃窗 相变材料 光热性能 光学性能
  • 简介:提出一种通过微波辅助强化NH_4Cl溶液活化对沸石改性的新方法,制备出一种高调湿性能的沸石基调湿材料。针对沸石基调湿材料的调湿特性,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静态调湿特性测试系统,研究了调湿材料的调湿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沸石基复合调湿材料的吸湿、放湿能力相比天然沸石基调湿材料得到显著提高;环境温度每升高10℃,调控时间至少可减少5h;在相对湿度变化±10%,调控时间变化均不超过10h。

  • 标签: 调湿材料 静态实验 改性 沸石
  • 简介:为了了解典型建筑保温热塑性材料烟气迁移特性,采用接近IS09705标准房的1/3大小的试验体系对建筑保温热塑性材料(主要研究聚苯乙烯烟气迁移特性)燃烧产生的烟气中的CO进行实时的在线检测并且与FDS软件模拟的相关结果进行比较。考虑从燃烧腔体流出的高温烟气与流入走廊腔体内的空气进行隔离对燃烧腔体内CO峰值的影响,实验在整个走廊腔体内设置了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挡板以隔绝走廊腔体内空气与高温气体的接触。实验及模拟结果均表明,走廊腔体内设置挡板时燃烧腔体内CO峰值明显低于走廊腔佐桌设詈挡板时燃烙腔体内CO峰值.

  • 标签: 烟气迁移 水平挡板 燃烧腔体 CO
  • 简介: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到凸轮轴的生产中。本文从凸轮轴的毛坯材料、制坯工艺、结构形式选择、工作面硬化工艺、校直工艺和磨削工艺几个方面对此作了简要介绍。

  • 标签: 新材料 新工艺 凸轮轴
  • 简介:选取PZT热释电陶瓷和TeBi半导体作为实验材料,对二者的热电转换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恒热流和调频热流两种加热方式对热释电陶瓷和半导体发电片进行加热,使其进行热电直接转换。实验结果表明,PZT热释电陶瓷在调频热流作用下热电转换效果较好,其最优转换频率在0.1Hz左右,热释电陶瓷所发出的电能为交流电,且表现出大电压、小电流的特点;TeBi半导体在恒热流作用下热电转换效果较好,其所发出的电能为直流电,表现出小电压、大电流的特点。

  • 标签: 热释电效应 温差电效应 热电转换 对比分析
  • 简介:石蜡类相变材料RT6相变潜热高、相变温度低、化学性质稳定,但其具有导热系数低、蓄能时间长的缺点,固采用纳米粒子强化传热。通过粒度观测法选取分散稳定性较好的纳米Al粒子制备纳米相变材料,实验分析强化后的相变过程、纳米流体石蜡/纳米铝的导热性和相变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稳定性好,相变温度基本不变为4-8℃,相变焓值略有下降,但导热系数明显提高,可以作为蓄冷系统的新型蓄冷材料广泛应用。

  • 标签: 相变材料 石蜡/纳米铝 热性能
  • 简介:针对火电厂耐火保温材料设计和使用中的一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 标签: 耐火 保温 材料 选材 工艺
  • 简介:根据气凝胶的纳米孔结构特点,采用由小球体构成的立方阵列单元体结构,建立了描述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气凝胶的气固耦合导热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气凝胶的纳米孔结构和固体颗粒纳米尺寸效应以及高的比表面积值是导致材料具有极低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气凝胶存在具有最低导热系数的最佳密度.在高温下辐射传热是气凝胶传热的主要方式,通过渗碳等遮光处理会显著降低气凝胶在高温下的导热系数.

  • 标签: 绝热材料 气凝胶 有效导热系数 孔结构 超级 纳米尺寸效应
  • 简介:研究了铝钛硼丝细化剂对内燃机铝活塞宏观晶粒度、金相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铝钛硼丝细化剂对宏观晶粒度细化效果显著,消除了粗大等轴晶及柱状晶和羽毛晶;添加铝钛硼丝细化剂后,初晶硅、合金相未发现明显变化,共晶硅有变短小的趋势;铝合金的机械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已批量应用。

  • 标签: 铝钛硼丝 活塞 铝合金粒细化
  • 简介:本文论述了为了适应对汽车发动机活塞愈来愈高的性能要求,从材料熔剂和热处理工艺的改进入手,成功地研究开发了在共晶铝硅合金的基础上加磷变质的过共晶型金相组织铝合金。

  • 标签: 高性能活塞 材料 热处理
  • 简介:对于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资源,有机朗肯循环技术(organicRankinecycle,ORC)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其中R245fa因为其自身良好的环保性以及热力性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ORC工质。对于ORC系统来说,工质的材料相容性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针对ORC系统实际工况,确定部件、温度、材料等因素的对应关系,提出一套适用于ORC工质材料相容性研究的实验方法,并以R245fa为例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304不锈钢与R245fa的相容性要优于铜材料;同时在橡胶密封材料的选择上,不建议使用氟橡胶,且三元乙丙橡胶的相容性要优于聚四氟乙烯。

  • 标签: 有机朗肯循环 五氟丙烷 材料相容性
  • 简介:由国家发改委/GEF/世界银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主办的“2005年中国太阳级硅材料研讨会”于6月27日~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国家发改委和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公司)、高校研究部门及新闻媒体共16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2005年 研讨会 硅材料 太阳级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