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端粒逆转(TERE)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ANP 6 h组、TERT抑制剂BIBR1532干预组(BIBR1532组),每组6只。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构建ANP模型,分别在造模后3、6 h收集和分离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BIBR1532组在造模前腹腔注射2 mg/kg BIBR1532,在造模后3 h处死大鼠,收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ERT mRNA表达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ERT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xL、Bax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取大鼠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ANP 6 h组、BIBR1532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ERT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3±0.26、3.31±1.07、5.21±0.78、1.95±0.49;TERT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9±0.03、0.43±0.12、0.58±0.11、0.22±0.07;Bcl-x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9±0.05、0.50±0.07、0.85±0.04、0.40±0.11;Bax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9±0.08、0.23±0.03、0.17±0.02、0.43±0.1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03±0.74)%、(7.99±0.27)%、(6.65±0.36)%、(22.98±2.86)%。ANP 3、6 h组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Bcl-xL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Bax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而BIBR1532组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Bcl-xL蛋白表达量低于ANP 3 h组,Bax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高于ANP 3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BIBR1532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96.67±27.12)、(382.30±46.33)、(206.88±36.42)ng/L,IL-6水平分别为(43.34±14.50)、(134.21±16.13)、(88.06±13.05)ng/L,ANP 3 h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BIBR1532组均低于ANP 3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EBR1532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改变较ANP组明显改善。结论AN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ERT表达量显著升高,给予TERT抑制剂干预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表明TERT可抑制AN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端粒酶逆转录酶 中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端粒转录(TERT)启动子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IR-PTC)中的突变频率,探讨该基因突变对RAIR-PTC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RAIR-PTC[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49.8±16.1)岁]和碘治疗有效[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39.8±10.9)岁]PTC患者的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V600E突变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结果RAIR-PTC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为40.54%(15/37),高于碘治疗有效组(0,0/40;P<0.001),均为C228T位点突变,未发现C250T突变;而BRAFV600E突变率(64.86%,24/37)与碘治疗有效组(72.50%,2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8)。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年龄更大(t=3.76,P=0.001),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率更高(P=0.037)。启动靶向治疗者及死亡病例中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分别占2/3和3/4。35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阴性患者中,11/14的TERT启动子突变者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升高,而无突变组该比例为57.1%(12/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结论RAIR-PTC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增高,临床工作中可将该基因突变作为预测碘难治的指标之一。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突变 转录启动子 端粒,末端转移酶 原癌基因蛋白质B-raf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逆转重组介导的恒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al 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T-RAA)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SARS-CoV-2棘突蛋白(S)H146Y突变检测方法。方法针对SARS-CoV-2棘突蛋白H146Y突变区域设计RT-RAA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使用优化的RT-RAA方法进行恒温扩增检测,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与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基于荧光信号的RT-RAA方法能在39 ℃,30 min完成检测,SARS-CoV-2 S蛋白H146(S-H146)野生株和Y146(S-Y146)突变株检测限均为10 copies/μL,能够依据荧光值明显区分S-H146毒株与S-Y146毒株的重组质粒或临床样本,且和五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无交叉反应,与二代测序技术方法一致性高。结论建立的RT-RAA荧光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SARS-CoV-2 S蛋白H146Y突变株的快速检测,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新的鉴定方法。

  • 标签: RT-RAA SARS-CoV-2 棘突蛋白 突变 分子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上应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艾滋病患者纳入此次临床研究工作中,按照诊疗方案的不同,将其作为此次临床分组的主要依据,给予对照组的60例患者常规诊疗方案,剩余的60例患者则将常规诊疗技术取代为高效抗逆转病毒治疗方案,并将其纳入至试验组中,诊疗工作完成后,由调查人员负责统计两组患者的诊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住院情况等各项数据。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3例出现恶心症状、4例出现乏力症状、2例出现腹泻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试验组的60例患者中,1例出现乏力症状、1例出现腹泻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数据结果的比较显而易见,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上,为了增强临床治疗的安全性,获得显著的疗效,须采取高效抗逆转病毒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将其作为艾滋病患者的最佳诊疗技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标签: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 耐药性
  • 简介:摘要抗逆转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reatment,ART)是目前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主要方法。随着ART药物的广泛应用,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与ART药物相关的眼部副作用的报告增加。其主要表现为免疫恢复性葡萄膜炎、视网膜及视神经损伤、白内障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56-360)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眼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应用艾可清胶囊与高效抗病毒逆转疗法(HAART)联合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HAART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可清胶囊治疗。

  • 标签: 艾滋病 联合治疗 艾可清胶囊 高效抗病毒逆转录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广西胸科医院抗逆转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病毒抑制失败患者HIV-1基因型耐药发生水平及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接受ART≥6个月且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成人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血浆提取核酸,采用美国雅培ViroSeq方法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共有131例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获得pol基因片段序列。74例(56.5%)对至少一类病毒抑制剂耐药。核苷类逆转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抑制剂(non-NRTIs,NNRTIs)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分别为M184(42.0%)和K103(37.4%)。8例(6.1%)和15例(11.5%)分别对NRTIs和NNRTIs产生单类药物耐药,49例(37.4%)对NRTIs和NNRTIs产生双重耐药,1例(0.8%)对NRTIs、NNRTIs和蛋白抑制剂PIs产生三重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耐药发生存在显著性关联的因素有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4.57,95%CI:1.28~16.30)、抗病毒治疗时间6~35个月(AOR=12.87,95%CI:3.36~49.33)及≥60个月(AOR=5.95,95%CI:1.75~20.22)。对常用药物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替诺福韦(TDF)、阿巴卡韦(ABC)、利匹韦林(RPV)、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获得性耐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9.7%、6.9%、10.7%、19.1%、6.9%、45.0%、49.6%和1.5%。结论广西胸科医院56.5%的ART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出现获得性耐药,超过1/3病例同时对NRTIs和NNRTIs双重耐药。定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加强依从性教育,对耐药发生病例及时更换治疗药物方案,提高ART效果。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病毒治疗 病毒抑制失败 耐药
  • 简介:摘要: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的免疫缺陷性疾病——艾滋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且不可治愈,在当前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将对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抗逆转病毒治疗及耐药性进行全面综述。

  • 标签: 艾滋病 肠道微生态 抗逆转录病毒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高效抗逆转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艾滋病患者,“双盲法”分基础组(常规疗法)、高效组(高效抗逆转病毒疗法)各40例,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比较免疫状态无差异,治疗后比较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治疗后较基础组,高效组IgA、IgG、IgM指标更高,有效率更高,P

  • 标签: 艾滋病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免疫状态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吸氧适用于临床上存在缺氧症状的患者,但人体长期处于高氧环境中,会增加体内活性氧的生成。过多的活性氧会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和炎症等不良反应。肺是高氧导致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细胞色素P450(CYP450)被认为是肺组织中介导外源性化学物质生物转化的主要活性,因其功能、表达器官、反应途径和周围内源性分子影响的不同,发病机制及作用也不尽相同。了解CYP450家族,尤其是CYP1及其转录因子[芳烃受体(AhR)]在高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今后探讨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寻找治疗靶点。

  • 标签: 细胞色素P450酶 高氧 急性肺损伤 芳烃受体
  • 简介:摘要:唾液淀粉是唾液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唾液淀粉的活性是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最为灵敏的指标,有理想的应用研究价值。本文总结介绍了影响唾液淀粉的常见因素,以及五种唾液淀粉活性的测定方法,对于临床实验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唾液淀粉酶,酶活性影响因素,淀粉酶活性测定
  • 简介:摘要:将新鲜并且表面无病斑的白肉火龙果进行果皮与果肉分离,用不锈钢小刀将果皮切成小块,放入预冷的研钵中冰浴研磨,加入约为果皮5倍体积的pH8.0 Tris-HCl缓冲溶液,均匀搅拌后纱布过滤,取滤液4℃ 8000rpm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向上清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铵至35%饱和度盐析沉淀24h,4℃ 80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液,再向上清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铵至65%饱和度盐析沉淀24h,4℃ 8000rpm离心20min取沉淀,所得固体回溶后进行透析,透析后溶液即为本实验所需白肉火龙果中的果胶液,检测的活性,进一步检测其最适温度、最适pH、米氏常数以及几种离子对活的影响。

  • 标签: 火龙果 果胶酶 提取 酶学 性质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生活环境有了更多要求。近几年,除味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并且因为近几年的空气污染状况逐渐严重,使用除味剂一方面能够减少异味,一方面也能减少室内的有害气体,对于住户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分析了空气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生物酵素除味剂。

  • 标签: 生物酶 酵素 除味剂
  • 简介:摘要重组聚合扩增(RPA)技术是一种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该技术可以在37~42 ℃条件下实现待测靶标的快速检测。它具有反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仪器依赖程度低且可整合多种检测模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基层和现场即时检测。本文从RPA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要点出发概述了开展该项研究需要注意的要点,综述了RPA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相关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广泛前景。

  • 标签: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核酸扩增技术 恒温扩增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 简介:摘要:固定化可以提高游离的稳定性,而且利于回收,能提高的循环利用率。选择大孔吸附树脂HPD750和大孔离子交换树脂DK110两种填料作为载体,利用交联吸附法固定化括环,并对比液加入量、温度和固定化时间对两种载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树脂最适固定化温度为35℃,离子交换树脂最适固定化温度为40℃。对于固定化时间,吸附树脂固定6h时达到最大活,离子交换树脂在4h时达到最大活。两种树脂在相同的液加入量时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更高。经过比较,离子交换树脂的固定化效果最优。

  • 标签: 扩环酶 树脂 固定化 酶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和评价抗凝血Ⅲ(human antithrombin Ⅲ,AT-Ⅲ)生产工艺中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 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灭活/去除病毒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D法作为AT-Ⅲ病毒灭活工艺,纳米膜过滤法(20 nm孔径)作为其病毒去除工艺,分析病毒灭活/去除工艺对AT-Ⅲ活性的影响;以伪狂犬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猪细小病毒、脑心肌炎病毒作为指示病毒,对上述工艺进行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效果的验证。结果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脂包膜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指示病毒滴度下降均>4 lg;且AT-Ⅲ的生物活性及其他各项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活性变化<10%。结论研究建立的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AT-Ⅲ中的指示病毒,该方法为凝血因子类制品的病毒灭活验证工艺提供了参考。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病毒灭活/去除 有机溶剂/去污剂法 纳米膜过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