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50例(PCa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生化指标,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DW和MPV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PCa组和对照组的PDW分别为(17.1±1.2)%、(12.2±1.2)%,而MPV分别为(8.6±0.7)、(10.5±0.4)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W+MPV+PSA联合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8.1%、84.2%和0.922(0.883~0.961)。结论PDW、MPV和PSA联合检测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抗原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 简介:目的观察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用SEPSA交叉配型的方法给既往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悬液.结果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后,1hCCI、24hCCI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用SEPSA交叉配型方法选出血型配合的血小板输注,可逆转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 标签: 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酶联免疫吸附法 出血性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仪器法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减少的检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343例血小板检验的患者血液作为本次检验的标本,采用仪器法进行血小板的计数,并用手工计数法对血小板数量进行复检,并分析仪器法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和对策。结果仪器法检验血小板值<100×109/L的有297例,比手工计数血小板值<100×109/L减少了46例,当仪器检验血小板出现报警符号时,要采用草酸铵法进行复检,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血涂片染色进行检验观察。结论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性对疾病的确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血小板减少样本的检验时,需要将仪器法和手工计数结合起来计算。

  • 标签: 仪器法 血小板计数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或)HLA相关抗体,以下统称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探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策略。方法分析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后效果,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后效果,通过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评估输注后效果。结果196例反复多次输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67例(34.1%),对判断为PTR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77.6%);对52例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配型成功2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23例,有效率为85.1%;余下25例血小板配型未找到相配合者采取随机输注,血小板输注有效4例,有效率为16.0%。结论对于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配型 血小板输注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升血小板胶囊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3~202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由于开展的治疗模式不同,将其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40例:予以患者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药物进行治疗;测试组40例: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药物进行干预。结果:测试组治疗有效性95.00高于比对组的80.00%,(P<0.05)。测试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低于比对组25.00%,(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血站供应临床的仅有浓缩血小板产品,由于浓缩血小板的悬浮液采用供者的血浆,血浆中含有抗原、抗体、凝血酶、纤溶酶等异体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自身特异性抗原和HLAI类抗原均可引起同种免疫,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注不良反应也日益得到重视。特别是对血浆过敏、IgA缺乏的患者,由于患者血浆中有IgA抗体,当输入含有IgA的血小板时,往往发生严重的抗原抗体反应。

  • 标签: 血小板添加剂 血小板保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活性。方法测定机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结果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激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采集血小板的方法均可以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研究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介导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患儿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日龄为29 d的男性NAIT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该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人类白细胞抗原""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HLA抗体介导NAIT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9月22日。分析并总结纳入文献所报道的介导NAIT的HLA抗体特异性。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儿因"血小板减少致全身淤点、淤斑"于2019年3月30日被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患儿颅内出血。②主要血清学检测:患儿及其母亲ABO血型均为A型,父亲为AB型;三者CD36抗原均呈阳性。患儿母亲血清标本中检出HLA抗体,特异性为HLA-A33、-B58。③相关基因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21bw基因分型分别为HPA-1aa/2aa/3bb/4~14aa/15aa/16~21aa、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HLA基因分型分别为HLA-A*11:01,33:03;B*38:02,58:01、HLA-A*24:02,33:03;B*55:02,58:01、HLA-A*11:01,11:01;B*15:02,38:02。④诊断及输血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本例患儿被诊断为HLA-A33、-B58抗体介导NAIT。患儿接受30 mL配合性血小板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由13×109/L上升至100×109/L,出血症状明显改善。⑤文献复习结果: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25篇,纳入研究的HLA抗体介导NAIT患儿为45例。其中,由HLA抗体、HLA+HPA抗体、HLA+血小板自身抗体、HLA+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NA)+HPA抗体、HLA+RhD抗体介导者分别为33、8、2、1、1例;常见HLA抗体依次为HLA-B40、-A2、-A19、-B22、-A11、-B5、-B27抗体。结论本研究确诊NAIT新生儿的NAIT由HLA-A33、-B58抗体介导。对于临床上发现的NAIT患儿,除考虑由CD36、HPA抗体介导外,还应对HLA抗体介导的NAIT给予重视。

  • 标签: HLA抗原 同种抗体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 血清学试验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市多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与首次献血小板的献血者的计数有无差异。方法对2011年到2012年6月30日自愿来我站献血的1274例成分献血者的采前血小板计数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将首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采前血小板计数与第三次献血小板的采前计数、第五次献血小板的采前计数及第十次献血小板的采前计数进行比较后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次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的采前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对身体健康也并无不利影响。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采前血小板计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剂量、双剂量血小板对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2.5版本操作软件的支持下采集血小板.单剂量组22例,设定采集量3.0×1011/L,双剂量组31例,设定采集量6.0×1011/L.分别观察献血者采前、采后及采集1个月后献血者的血小板计数值.结果单剂量组、双剂量组采集血小板量分别为(2.86±2.39)×1011/L、(5.75±4.46)×1011/L.单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211.64±21.27)×109/L]显著高于采集后[(135.73±20.94)×109/L](P<0.05);双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270.26±37.25)×109/L]亦显著高于采集后[(141.39±39.28)×109/L](P<0.05).单剂量组、双剂量组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分别下降35.0%±12.6%、47.9%±15.9%.采后1个月单剂量组献血者血小板回升为(215.86±24.56)×109/L,而双剂量组回升为[(260.32±38.71)×109/L],与采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剂量组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和血小板制品质量无不良影响.建议双剂量组应提高献血者采前血小板底限值(>250×109/L),以减少采后血小板<100×109/L的献血者的概率,提高1个月后血小板恢复水平.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献血者 血小板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小板分布出现异常的原因及其给血小板计数带来的影响。方法择取2014年2月到2016年2年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血常规检验并出现血小板分布异常的40例患者,分析其基本资料,总结导致其出现异常的具体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质控方案。结果导致血小板分布出现异常的原因有抗凝剂依赖、小红细胞误导、PLT体积增加、采血因素、乳糜血误导。为患者采取质控措施后,其纠正值和实施措施之前的测定值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检测应针对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血小板计数的准确。

  • 标签: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分布 异常原因 质控措施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