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护理教学质量。进行控制,提出新的改进措施。方法问卷调查综合分析法。结果发出问卷357份,收回问卷356份,问卷回收率99.7%,护生对教学提出了一些意见,如临床教师带教基本不备课;不试讲;满堂灌输;有的教师只注重护生的操作能力而忽略了理论传授等,在找出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对提高护理师资队伍素质,完善教学评价方法,护生护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结论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和科学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 标签: 临床护理 教学 护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基因组中微卫星DNA的变化。方法肝癌组是肝癌住院患者,共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在37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62.17岁。STR对照组是100无肝癌的健康个体,年龄、性别、种族与肝癌组相匹配。以静脉血采血。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STR包括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D5S818、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D12S391、D18S51、D6S1043、FGA。结果STR肝癌组中D8S1179-14、D19S433-14、D6S1043-20频数分别为0.300、0.450、0.117,对照组频数分别为0.170、0.270、0.030,这3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项目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TR肝癌组D6S1043-20、D19S433-14、D8S1179-14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肝癌的易感基因。

  • 标签: 肝癌 STR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发肺癌与15个STR(短串联重复序列)的关联。方法肺癌组为住院患者共10例,男5例,女5例;STR对照组是100无关健康个体,男女各50例。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STR包括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D5S818、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D12S391、D18S51、D6S1043、FGA。结果STR中D12S391-23、FGA-24的频数分别为0.200、0.400,对照组频数分别为0.040、0.175,这两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R中D12S391-23、FGA-24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早发肺癌的易感基因。

  • 标签: 早发肺癌 STR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发胃癌与15个STR(短串联重复序列)的关联。方法胃癌组为住院患者共10例,男5例,女5例;STR对照组是100无关健康个体,男女各50例。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STR包括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D5S818、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D12S391、D18S51、D6S1043、FGA。结果STR中CSF1PO-10.2、VWA-17、D6S1043-17的频数分别为0.100、0.450、0.150,对照组频数分别为0.000、0.200、0.030,这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R中CSF1PO-10.2、VWA-17、D6S1043-17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早发胃癌的易感基因。

  • 标签: 早发胃癌 STR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发肿瘤与15个STR的关联。方法早发肿瘤组为早发肝癌、胃癌和肺癌住院患者,共29例,男15例,女14例。其中,肝癌组9例,男5例,女4例;胃癌组10例,男女各5例;肺癌组10例,男女各5例。STR对照组是100无关健康个体,男女各50例。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结果STR中D6S1043-17的频数为0.103,对照组频数为0.030,该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R中D6S1043-17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早发肿瘤的共同易感基因。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讨论早发肝癌与15个STR(短串联重复序列)的关联,得出早发肝癌患者STR中D21S11-29的频率低于对照组(无关健康个体),其附近可能有早期肝癌的抵抗基因;D21S11-30.2、D3S1358-16、D2S1338-18、D19S433-14、D18S51-14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早期肝癌的易感基因。

  • 标签: 早发肝癌 ST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前牙拔除后应用保存术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对2012年10月-2020年9月来我科拔除前牙的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共计94例,按照治疗方案将病人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拔牙处理,研究组先采用常规拔牙,再应用人工骨材料Bio-Oss加Bio-Gide胶原膜进行保存术。对比两种处置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常规组术前PES评分与研究组术前PES评分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组术后3个月PES评分、术后6个月PES评分均低于研究组,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位点保存术 前牙 拔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粗大脐带结扎的最佳方法及技巧。方法将120例新生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脐带结扎方法,观察组采用双气门芯脐带结扎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分娩后第48小时残脐干燥情况、第72小时修剪残脐出血情况、脐带气门芯滑脱及第15~20天脐窝完全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分娩后第48小时残脐干燥的例数、第72小时修剪残脐出血的例数、脐带气门芯滑脱例数及第15~20天脐窝完全愈合例数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双脐带结扎方法利于残脐干燥和脐窝愈合,避免了修剪残脐出血及脐带气门芯滑脱,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 标签: 新生儿 粗大脐带 双位点结扎
  • 简介:摘要: 牙齿属于人体组织中重要的咀嚼器官,随着时间的推移,牙齿会存在有程度不用的磨损及消耗情况,长此以往将导致牙齿出现缺损,当前,临床上常见的牙齿修复治疗方式为口腔种植修复术,在实施该治疗方法的过程中,患者牙槽骨的吸收状况会影响到其种植效果,将拔牙保存技术用于口腔种植临床中可有效减少患者拔牙后骨密度的丢失,提高种植效果。

  • 标签: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口腔种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拔牙后骨胶原对牙槽嵴保存的临床疗效;方法20枚上、下颌后牙拔除后同时给予不同处理,其中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粉,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胶原,8例拔牙窝传统搔刮血块充盈自然愈合为对照,术后4周、12周分别复诊,摄X线片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宽度进行观察;结果Bio-oss骨粉组与Bio-oss骨胶原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不存在差异(P>0.05);自然愈合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Bio-oss骨胶原植入减轻了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为以后进行种植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骨条件。

  • 标签: Bio-oss骨胶原 拔牙 牙槽嵴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口腔种植过程中通过采用拔牙保存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患者于拔牙后给予常规处理,同期观察组患者则于拔牙后运用拔牙保存技术。结果:种植成功率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6.49%,P<0.05;施治前牙槽骨宽度以及高度2组做对比差异甚微P>0.05,经施治与对照组相比,牙槽骨宽度以及高度均为观察组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牙槽骨吸收量为观察组更小,美观满意度评分为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中通过运用拔牙保存技术有助于提升种植成功率、减少牙槽骨吸收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口腔种植 拔牙位点保存 美学 价值
  • 简介:摘要为确定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葡萄糖激酶基因启动子区,对影响PCR的实验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引物浓度为0.3μmol/L;以1U酶量效果最满意;最适dNTP浓度为167μmol/L;最适Mg2+浓度为1.5mmol/L。以上参数偏离最适条件将会导致实验失败。

  • 标签: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 扩增条件
  • 简介:摘要胎头位置异常,是头难产的主要因素,而持续性枕橫和持续性枕后是胎头位置异常的重要因素,如不能及时纠正则易造成难产,增加剖宫产率,手术助产率,对产妇及胎儿造成很大的损伤。

  • 标签: 头位难产 手法旋转
  • 简介:目的探讨合肥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的突变情况。方法采集2010年从非洲疟疾高流行区,务工回国输入性恶性疟病人血样11份,采用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序列特异引物,以滤纸血片中的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巢氏PCR扩增基因,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鉴定。结果收集到11例滤纸血样,成功扩增6例,其中2例被酶切,为Pfcrt等位基因野生型;4例未被酶切,为Pfcrt等位基因突变型。结论合肥市输入性恶性疟中Pfcrt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应该加强输入性恶性疟的药物抗性监测。

  • 标签: 输入性恶性疟 Pfcrt基因 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拇长屈肌腱转修复慢性跟腱近止断裂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总结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慢性跟腱断近止裂患者38例(38足),围术期护理的重点问题及康复护理要点。结果38例患者均功能恢复良好,均未出现跟腱再断裂。结论慢性跟腱缺损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

  • 标签: 拇长屈肌腱 慢性跟腱断裂 护理 康复
  • 简介:目的研究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protein1,UCP1)基因SNPs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连接酶检测技术对SNPs进行基因分型,检测275例超重肥胖者与253例正常体重者UCP1基因4个SNP的基因型,利用SNPStats在线软件构建单倍体型,并分析单倍体型与性别及非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两组间体重、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隐性遗传模式下,rs1800592基因型(AA+AG)与GG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OR=1.154,95%CI:1.002~2.286));与单倍体型CTAA相比,CTCA、CTAG、TACG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CA:P=0.043,OR=0.658,95%CI:0.439~0.988;CTAG:P=0.043,OR=0.658,95%CI:0.439~0.988;TACG:P=0.004,OR=0.449,95%CI:0.257~0.786);单倍体型与血清总胆固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χ~2=15.955,P=0.014);与血清总胆固醇正常组单倍体型CTAA相比,在血清总胆固醇异常组,单倍体型CTAA、CTCG、CTCA、CTAG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A:P〈0.001,OR=2.731,95%CI:1.550~4.752;CTCG:P〈0.001,OR=9.768,95%CI:3.403~28.042;CTCA:P=0.037,OR=2.713,95%CI:1.082~7.159;CTAG:P=0.037,OR=2.713,95%CI:1.028~7.159)。结论隐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AA+AG)可能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单倍体型CTCG、CTCA、TACG可能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血清总胆固醇异常时,单倍体型CTAA、CTCG、CTCA、CTAG可能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基因 超重 肥胖症 流行病学方法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蛋白B (SP-B)是生命所必需的,在宿主防御和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影响脂质堆积和稳定脂层来实现的。人SP-B (hSP-B)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1130866)改变了n链糖基化,从而可能影响SP-B的功能。事实上,基因多态性对SP-B水平,肺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恶化程度,频率的影响还处于研究阶段。本文主要以SFTPB基因多态性对糖基化和呼吸生理功能的影响为出发点,对其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表面活性蛋白B 基因多态性 N-糖基化 人SP-B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持续性枕后、枕横产妇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持续性枕后、枕横位在骨盆无异常、胎儿不大时,可以试产。

  • 标签: 持续性枕后位 枕横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法旋转枕横和枕后对产程的影响。方法手法旋转使枕横和枕后转为枕前。结果降低了头难产率,成功率高,本组成功率为95%。结论手法旋转胎方位操作简单,易掌握,且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方法有效。

  • 标签: 手法旋转头位难产 枕横位 枕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