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契丹、女真族入主北国之地,如何避免"夷夏之辨",使得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能拥有一个共同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贯穿其王朝始终的主题.而佛教恰恰成为诸民族共同认可并信奉的文化图腾,由此辽金两朝大肆崇佛,造寺立塔,供佛饭僧,联邑结社,雕版印经,形成了既有传统佛教内涵又有其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民众信仰,我们可以把其称为"辽金佛教文化圈".在这一文化圈中,权力机制推行着独特的宗教政策,崇奉与限制并举,辽代佛教的过度膨胀成为后继者金朝统治层的一条警戒线,僧官制度的展开与大师的涌现成为可圈可点的篇章,由此也使佛教在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 标签: 辽金佛教 律学 律学 崇佛
  • 简介:根据印欧语系“是”具有是、有、在之义,重新解读了《薄伽梵歌》第二章第十六颂前半,认为它表述了同一。借助英文名词须加前缀的语法特征,推测古梵文也许也存在蓍这一语法特征,并利用这一语法特征解读了《金刚经》的三段论,认为它是同一的扩展形式,佛教的许多哲学概念正是由三段论加以规范,因而《金刚经》成为了佛教的哲学词典。同一在行动上的应用则是悟。

  • 标签: 佛教 三段论 同一律 金刚经 哲学词典 薄伽梵歌
  • 简介: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文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 标签: 原始佛教 道德因果律 佛教伦理 古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虚无主义
  • 简介:本文以汉代文献为依据,对汉代发展的总体情况作了考察.除说明汉代发展的自身特征外,还将其放到整个中国史中加以关照,指出其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淮南子》中的律法仍为三分损益法,而不是象朱载堉所说是在探求新法;南朝钱乐之、沈重的三百六十在《淮南子》中即有预示;九进位制的尺度可能始于司马迁;对京房六十的实质还应作进一步全面研究,等等.

  • 标签: 汉代 律学 天文律历合一 候气 同律度量衡 生律法
  • 简介:曾侯乙编钟研究崔宪曾侯乙编钟的,实际上即先秦"钟"。钟在历史文献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钟,是先秦宫廷音乐中乐律理论的总称,包括音阶,均、宫、调体系,乐律关系理论及计算标准,正器、生律法及其运算方式,十二旋宫体系等内容。狭义的钟...

  • 标签: 曾侯乙编钟 音分 基列 律学研究 十二律 音系网
  • 简介:讨论佛教经济首先遇到的疑问是:这样一门学问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是:它有没有存在的可能?一位佛家的和尚寂寞地行走在乞求施舍的旅途上,这种景象对于大多效人来说都不会联想到经济活动上去。而摩天大楼、购物中心和股票交易所之类才适合于引发此类联想。现在,我们已经熟知的“经济”是西方式的,我们在谈论和思考经济方面的同题时所使用的语汇、

  • 标签: 佛教经济学 经济活动 解决方式 伦理行为 价值观念
  • 简介:传统是渊源久远、成就卓著的一个学术领域。清代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发展背景。本文主要就清代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及影响、清代学文献、清代学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清代发展的背景做一探讨,以期对这一时期的音律发展情况有一个初步展示。

  • 标签: 清代律学 背景 发展 创新
  • 简介:王含光是明末清初的诗坛俊彦,有《谷口集》传世。集中的律诗成就斐然,这与他唐宗杜是分不开的。当时宗杜有一个时代的背景,但王氏宗杜有三个缘由,即生活在动乱的年代、拥有渊博的家学,同时也面临过仕隐的选择。王氏的宗杜表现为使用叠音词、创作排律和组诗、“诗史”性质、借“诗圣”之题、用“诗圣”之典等。

  • 标签: 王含光 宗杜 杜律 明末清初
  • 简介:本文分析了曹佛教情结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曹佺崇信佛教的表现,揭示了曹佛教情结的特质。文章认为,曹佺对儒、佛二教染濡均深,但他能够融会贯通,兼采并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佛教的出世解脱和儒家的入世精神统一起来,使佛教的传统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相结合,交织互补、共生同在、相得益彰。这既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又使自己走上了独特的人生道路。

  • 标签: 曹学佺 佛教情结 特质
  • 简介:<正>开场白:从《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说起在传统的重礼轻法、重德轻刑观念的影响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在编辑《史部·政书类·法令》、《职官类·官箴》、《子部·法家类》时,是极为“吝啬”的。主编纪昀在《政书类·法令之属》按语中说:“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兹所录者,略存梗概而已,不求备也。”故仅录《唐律疏议》和《大清律例》二部。而《子部·法家类》也仅录23种。这种指导方针对于中国古代法史文献的保存和研究无疑是不利的。但是《子部·法家类》对法史文献的选择,又是颇具匠心的。大体上录有四类:一是私人学术著述,如

  • 标签: 中国古代法学 律学研究 睡虎地秦墓竹简 《大清律例》 《唐律疏议》 成文法
  • 简介:<正>中华民族的传统之悠久使历史学家惊讶。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能象中华民族这样,每一个稳定的王朝都留下了乐律方面的长篇记述?但或许是由于奴隶制与封建制时代的迷信观念与的数理科学内容在中国中久久未能予以分离,在近百年民主革命的洪流冲刷下,在中国竟几乎成了绝学。欧美发达国家的音乐学院是普遍不设

  • 标签: 律学 中华民族 民主革命 欧美发达国家 科学内容 历史学家
  • 简介:<正>口弦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早期流传的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振”的简单乐器。在我国的一些文献中称为簧,口琴,嘴琴;英文文献称为Jew’sharp;俄文文献称为“瓦尔岗”。随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乐器在不少地方逐步消失。至今我们在一些边远地区所见到的口弦,是远古原始先民的文化遗存,国外有人认为,它起源于人类新石器时代。

  • 标签: 凉山彝族 律学研究 口弦 俄文文献 英文文献 文化遗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章在“源、律度、数、历”四个维度的认识框架下,对《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学理论的四个维度,是一种内在的思维结构,相互之间互为前提、密不可分。文章把《吕氏春秋》《淮南子》思想的“四维”特征表达为“源自然”、“律度适度”、“数趋匀”、“历合一”,同时认为这“四维”特征的理论基础都可以追溯到“自然”,因而将两书思维的本质特征表达为“依自然”。

  • 标签: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律源 律度 律数 律历
  • 简介:研究均具有数理逻辑特征,两者的数理特征在精确度上有所区别,这种差别是相对的;而且,乐所能体现的数理特征,有时在中不能显现。

  • 标签: 乐学 律学 数理特征 精确度
  • 简介:为使研究走出象牙之塔,与当代音乐实践接轨,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挖掘了学家朱载埔丰富的思想内蕴:1.从其逻辑思维中获得了内在发展规律的启示;2.从其辨证思维中获得了变通规律的启示;3.从其道器并重的思维中获得了实证规律的启示。以期寻求开拓当今学科的发展,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

  • 标签: 朱载埔 律学 思维 古为今用
  • 简介:本文从出发,上篇探讨了历史上关于音列、调式、调性、和声学等音乐现象和理论的成型、发展与变迁历程;下篇又结合欣德米特调性观念,对欣氏核心理论(音序I)进行修正,试图在此基础上为学界关于"和谐"观、"调"观念的外延、内涵及调关系的远近找到更科学的理论辨析依据。

  • 标签: 律学 调式音阶 “和谐”观 调性和声 欣德米特 调关系
  • 简介:众多的居士是中国佛教的基础,以居士身份学习研究的,且称为居士戒律。虽然小乘一般被视为教内秘,但在“方便”的前提下,这条禁令对中国士大夫而言,形同虚设,熟悉戒律,甚至以见长的居士,历代都有。士大夫们对戒律的钻研,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见解,也是中国戒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居士的发展,说明佛教毕竟是社会中的宗教,佛教内部的戒律必然会跟其外部社会的各种约束规范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并促使着对方的演变。

  • 标签: 佛教 居士 戒律学 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