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甲烷和烷烃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也是高考必考内容.复习该部分时,需要了解甲烷和简单烷烃的分子结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了解烷烃存在同系物、同分异构等现象,能判断并书写6个碳以内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下面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教科书、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对甲烷和烷烃的要求,分类进行归纳总结,并且精选或命制例题予以说明.

  • 标签: 烷烃 甲烷 同分异构体 知识 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合物
  • 简介:烷烃是中学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烃的衍生物的母体之一.关于烷烃的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类型、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涉及的思维方法,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取材命制的烷烃试题,绝大多数考查烷烃的主干知识,渗透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

  • 标签: 高考题 烷烃 考点分析 新课程理念 有机化学 反应类型
  • 简介:我国目前的溶剂油生产,绝大多数是呆用简单的精馏方法,原料采用炼油厂的直馏分油技术,硫、氮含量高,芳烃、不饱和烯烃含量多,致使产品味道大、毒性强、颜色重,虽然能够满足溶解性和经济性的需要,但远远不能满足特殊场合的需要。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溶剂油产品的质量标准逐步提高,我国特殊场合的溶剂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 标签: 石油烷烃溶剂 溶剂油 高纯度正构烷烃 加氢精制
  • 简介:利用具有光学宝石窗和电磁搅拌的高压釜测定了正了烷和异丁烷两个含水体系高温高压下的相平衡数据.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为500K到660K和10MPa到300MPa左右.两个体系的临界曲线都是从纯水的临界点开始,首先趋向于较高压力和较低温度,经过一个温度最小值然后伸向高温高压方向.两个体系的温度极小值分别为624K和625K.还给出了相界面上的过剩体积.实验结果与其正烷烃-水体系的临界数据进行了比较.

  • 标签: 临界现象 高压 异丁烷 正了烷 溶液
  • 简介:摘要:火驱采出气是原油在地层下不充分燃烧的产物,主要由注入的气体、燃烧生成的气体、烷烃、水蒸汽等组成。本论文主要介绍热氧化工艺在火驱采出气烷烃处理上的应用,经过热氧化装置处理后采出气中的非甲烷总烃能够满足国家规范的排放要求,为火驱采出气烷烃处理提供工程经验。

  • 标签:
  • 简介:针对炼油区域可能产生非甲烷烃排放的问题,大庆炼化公司在新项目建设初期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降低了非甲烷烃的损失.对非甲烷烃排放进行的环境影响分析表明,在非甲烷烃排放的损失中,汽油装车损失占42%,设备散发损失占23%,原油储罐,小、呼吸损失21%,原油储罐大呼吸损失10%,汽油储罐小呼吸损失4%.该公司使用内浮顶汽油储罐及对汽油装车采取密闭回收油气的办法,有效地降低了非甲烷烃的散失,对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减少了炼油企业油气的损失.

  • 标签: 大庆炼化公司 炼油区域 非甲烷烃排放 油气回收 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分析
  • 简介:本文根据拓扑学原理,运用图论方法,从分子的拓扑结构入手,对饱和烷烃的分子结构信息进行处理,定义了一个表征分子内聚力的拓扑指数F,并和拓扑指数W、P一同运用于微观结构与物性关系的研究之中,提出了一个预测饱和烷烃临界压力的准确计算公式。用该式对57种饱和烷烃临界压力的预测结果,与文献值相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88%。

  • 标签: 分子拓扑 拓扑指数 饱和烷烃 临界压力
  • 简介:在距离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拓扑指数一奇偶指数OE,该指数对C1-C10的150个链烷烃有很好的结构区分性。将其对C1-C9的有关链烷烃的原子化热进行结构性质相关,结果表明,该指数具有良好的性质相关性。奇偶指数计算简便,有望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在QSPR/QSAR研究中得到应用。

  • 标签: 链烷烃 原子 拓扑指数 QSPR 矩阵 结构性质
  • 简介:介绍了在扩展的London—Eyring—Polanyi—Sato(LEPS)势能面基础上,利用准经典轨线法计算了Cl+CH4、Cl+C2H6、Cl+C3H8反应的产物极化分布,并分析了在质心系计算得到四个广义极化微分反应截面(PD-DCS)(2π/σ)(dσ∞/dω1)(2π-σ)(dσ2o/dωt)(2π/σ)(dσ22+/dω1)(2π/σ)(dσ21-/dωt)和k—k’-j’三矢量相关的极角分布P(φr)、k’-j’两矢量相关的P(θt)分布以及用θr和φr,表示的产物转动角动量的空间分布.

  • 标签: 立体动力学 准经典轨线 矢量相关
  • 简介:摘要介绍了某芳烃联合装置增加C8环烷烃循环塔,以增加吸附进料中有效PX浓度,降低后续吸附单元抽余液塔负荷,降低装置能耗,从而提高对二甲苯产量。本文介绍了C8环烷烃循环塔的设计、投用后相关参数变化及投用后效果评价。

  • 标签: 芳烃联合装置 C8环烷烃循环塔 增产对二甲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科治疗中氨索对于慢支炎临床疗效。方法将解放军第252医院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患者均具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选取时间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研究共选取了患者100例,根据其意愿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患者,分别给予其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盐酸氨索治疗(实验组),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8.00%,实验组的有效率更高,对其统计学差异进行比较,P<0.05,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并且,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展开治疗工作,将盐酸氨索进行应用,其对应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全科治疗 氨溴索 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科治疗中氨索治疗慢支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6月到2020年8月,抽取医院收治的102例慢性支气管炎(慢支炎)患者展开研究,基于入院次序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联合氨索治疗,获取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用药有效率98.04%大于对照组78.43%(P<0.05)。观察组症状(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血气指标)改善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支炎患者实施科治疗时,采用氨索治疗,可提升用药治疗效果,可加速临床症状的改善,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慢性支气管炎 常规对症治疗 氨溴索 用药有效率 症状改善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科治疗中实施氨索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炎)患者55例作为治疗研究对象(2020年5月-2022年6月),通过双盲分组法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参照组27例患者开展的是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28例患者加用氨索的治疗,比较两组慢支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干预后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38),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的1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科治疗中对慢支炎患者开展氨索治疗的价值和效果十分显著,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全科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 氨溴索 治疗疗效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科治疗中实施氨索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炎)患者55例作为治疗研究对象(2020年5月-2022年6月),通过双盲分组法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参照组27例患者开展的是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28例患者加用氨索的治疗,比较两组慢支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干预后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38),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的1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科治疗中对慢支炎患者开展氨索治疗的价值和效果十分显著,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全科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 氨溴索 治疗疗效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其科治疗中联合应用氨索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常规科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氨索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7.30%、对照组86.49%,P<0.05;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咳嗽、喘息、咳痰等症状消失所用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P<0.05。结论: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其科治疗中联合应用氨索能够加快患者的症状消退,并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支气管炎 氨溴索 全科治疗
  • 简介:根据分子结构的特点,用距离矩阵表征分子中基团的特性的连接性,通过探讨烷径分子结构与其沸点蒸发熵之间的定量关系,发展了一种直接根据分子结构信息计算烷烃沸点蒸发熵的方法。对160种烷烃的计算结果表明,蒸发熵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0.82%,计算精度优于文献方法。

  • 标签: 烷烃 沸点蒸发熵 拓扑指数 性能 定量关系 基本原理
  • 简介:摘要:随着近年来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SO2、NO2、PM10和PM2.5的浓度大幅下降,但O3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表面浓度长期未见明显改善,O3主要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NOx的光化学反应,二次污染物刺激眼睛和呼吸道或引发多种炎症。根据2016年深圳环境报告,深圳作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大气中PM2.5浓度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O3已成为空气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因此下一步O3浓度和VOCs控制将是挑战。本文对环境空气非甲烷烃现状及对臭氧生成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大气环境 非甲烷总烃 影响因素 臭氧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