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悬索在超谐波共振和1:3共振共同作用下的两模态响应.首先利用Galerkin方法对悬索的面运动方程进行离散,得到无穷维离散模型.并利用多尺度法推导出悬索同时发生超谐波共振和1:3共振时的平均方程以及近似响应.最后研究了平均方程的稳态解以及垂跨比对幅频曲线、水平张力以及时间历程的影响.

  • 标签: 悬索 多尺度法 内共振 超谐波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和小肝癌结节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探讨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结节性肝硬化病例MR检查

  • 标签: 肝硬化 再生结节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 (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 (DN)、弥漫型肝癌和小肝癌结节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探讨核磁共振 (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60例结节性肝硬化病例 MR检查资料,患者行脂肪抑制的 T1WI、 T2WI、正反相位 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 (DWI)扫描,总结肝结节的信号特点。结果:在常规脂肪抑制下肝硬化结节 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T2WI多为低信号,增强后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相似或信号稍低; DN在 T1WI多为较高信号, T2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癌结节 T1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偶有稍高信号, T2WI多为较高信号, DWI为高信号,强化多为动脉中晚期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强化减退。结论:核磁共振可以对大多数 RN、 DN和小肝癌结节明确诊断和鉴别。

  • 标签: 核磁共振 肝硬化 肝内结节
  • 简介:基于改进的KBM法,研究了强非线性多自由度自治系统的共振.求出了极限环的振幅和近似解的表达式.与KBM法比较,该方法的特点是:近似解中包含项中的不再是时间的线性函数,而是时间的非线性函数,它能提高近似解的精度,且应用更广,最后给出一个具体实例,得到了近似解以及相图.和数值结果比较,本文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 标签: 强非线性多自由度自治系统 内共振 近似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肝硬化结节患者72例,对其进行核磁共振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若患者为一般肝硬化结节,则T1W1信号为稍高或者相似信号,T2W1信号大部分是低信号;若患者为肝硬化再生结节,则T1W1一般是高信号,T2W1信号是相等或者低信号;若患者为肝癌结节则T2W1信号是高信号,T1W1信号是相等或者稍低信号。结论:在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可以有效鉴别肝硬化再生结节与肝癌结节,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结节 核磁共振 肝癌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颅血肿术后6周MRI表现,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选择60例脑外伤与高血压颅内出血术后MRI资料,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在10至65岁,平均年龄48岁,这些病例先后在2天至6周进行四次以上磁共振检查,对这些术后MRI影像资料分析整理。结果21例血肿基本清除,37例血肿缩小,2例脑血肿变化不大,2例术区引流管浅或不在血肿,6例脑疝征象解除或减轻,术区残留血吸收消失一般要1-4周;术区周围脑组织肿胀、水肿减轻至消失需一周至一个月左右;手术创口处脑疝7例,迟发脑内出血2例,硬膜下积液9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结论除非病情有特殊变化,常规术后48小时复查,术后一周再复查一次,以后可根据病情2-3周复查一次。低场磁共振能准确显示血肿大小、术区残留血量和脑疝的变化情况、引流管的位置,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脑水肿程度及吸收消失过程,在判断残留血量的敏感性上优于CT,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颅内血肿 术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颅低压患者的磁共振脊髓造影(MRM)特征及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MRM检查的15例自发性颅低压患者的临床资料、MRM特征及治疗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其中9例患者纳入保守治疗组,另外6例患者纳入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及MRM特征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自发性颅低压患者均表现为直立性头痛。脑脊液压力0~55(29.67±19.77) mmH2O(1 mmH2O=0.009 8 kPa)。自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为7~90(33.07±24.22) d。15例患者均发现有神经根周围漏,4例存在脊髓腹侧硬膜外积液,6例有脊髓背侧硬膜外积液,8例有高颈段脊髓后软组织积液。漏点数目2~32(10.20±7.87)个。在合计153个漏点中,位于颈椎58个(37.9%),位于胸椎77个(50.3%),位于腰椎18个(11.8%),位于颈胸连接段(C7~T1至T1~2)和上胸段(T2~3至T6~7) 61个(39.9%)。依据漏点位置,5例患者初次行靶向自体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1例患者行2次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保守治疗组和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间的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漏点数目及位置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颈胸段脑脊液神经根周围漏是自发性颅低压脊髓造影最常见的特征。MRM可明确脑脊液漏的存在及位置,协助自发性颅低压的诊断,指导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

  • 标签: 颅内低压 脊髓造影 脑脊液漏 硬膜外血贴
  • 简介:目的:探讨颅单发转移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进一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指导临床的下一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20例颅单发转移瘤患者,采用T1WI、T2W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功能MRI,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瘤体的MRI表现。结果20例颅内转移瘤均为单发病例,幕上17例,幕下3例。MRI表现囊实性和实性,囊实性病变14例,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或短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实性部分及囊壁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囊性病变有5例,囊壁呈等信号,囊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囊壁明显强化。单体素磁共振频谱(MRS)检查:未见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胆碱(Cho)峰明显升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病例病灶均以囊性为主,囊壁弥散稍受限,囊弥散不受限,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囊壁呈等信号,囊呈高信号。结论颅单发转移瘤的MRI表现有其相对特征性,在结合病史及功能磁共振检查,可较大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帮助。

  • 标签: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 简介:基于数值方法,以弹簧摆为对象,讨论了不同的共振关系对一类平方、立方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1:1共振的情况,两个模态的振动均可能发生在偏离原来平衡位置的新的平衡位置附近,即出现平衡位置飘移的现象.能量可以从低阶(摆动)模态传递到高阶(呼吸)模态,但不能从高阶(呼吸)模态传递到低阶(摆动)模态.然而对1:3共振的情况,这种能量在两个模态之间的传递却非常弱.从仿真结果来看,对1:1和1:3共振的情况,等幅的周期解是稳定的;但对1:2共振的情况,出现的是调幅的周期运动即拍振,且拍频与初始条件有关.

  • 标签: 弹簧摆 内共振 能量传递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诊断结果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对比发现NMR和病理结果比较可知,NMR检测的结果和患者的病理诊断吻合度为97.9%,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在实际的脑肿瘤的诊断中具有准确度高的优势,对于脑肿瘤诊断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内肿瘤 核磁共振波谱 临床价值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对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磁共振波谱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经过病理诊断为脑肿瘤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于所有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比较所有患者在经过磁共振波谱检查后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磁共振波谱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68例脑肿瘤患者经过磁共振波谱诊断完成后我们能够发现,患者的磁共振波谱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的吻合度为97%。结论在临床对于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方法的准确度较高,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方法效果较好。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内肿瘤 诊断 应用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5例颅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磁共振波谱检查的临床资料,对其经临床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RS提示肿瘤72例,病理证实70例;脑脓肿1例,病理证实1例;MRS提示囊性占位2例。胶质瘤的MRS表现为NAA明显降低或降低,Cho升高,肿瘤周围脑组织呈类似改变;脑膜瘤的MRS表现为NAA消失或降低,Cho升高或明显升高,Cr信号降低,可见到Ala峰,肿瘤周围脑组织相对正常;转移瘤的MRS表现为Cho明显升高,NAA明显降低,而瘤旁脑组织MRS波形基本正常;淋巴瘤的MRS表现为肿瘤区域NAA降低,Cho升高或明显升高,并可见到Lip峰。结论MRS作为无创性的检测手段,对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波谱(MRS) 脑肿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颅结核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40例为小儿颅结核患者,均开展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比两组的检出率,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5月-2023年5月。结果 经CT检测,共检出30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75%;经MRI检测,共检出38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95%。MRI的检出率高于C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儿颅结核,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检出率,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精确的参考,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地推广。

  • 标签: 小儿颅内结核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素非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rherent motion,IVIM)磁共振成像在眶肿瘤对视神经损伤程度评估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2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磁共振上行眼眶常规和体素非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纳入无视觉通路病变的对照组12例,比较患侧和健侧视神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纯扩散系数(slow ADC,D)、伪扩散系数(fast ADC,D*)、灌注分数(fraction of fast ADC,f)的差异运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侧和对照组ADC、D、D*、f及ADC、D、D*、f不对称性指数的差异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国际标准视力图测量视力,患侧视力受损有11例,未受损14例。结果与健侧和对照组视神经f值相比[(46.4±3.0)%、(45.4±5.5)%],患侧视神经f值明显降低[(28.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02);与视力未下降组视神经D*值相比[(62.5±11.0)×10-3 mm2/s],视力下降组D*值降低[(26.6±7.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与对照组视神经f值不对称指数相比(0.03±0.06),患者视神经f值不对称性指数显著升高(0.2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患侧视神经的D*值与视力成低相关(r=0.462,P=0.02)。结论体素非相干运动参数D*、f在评估眶肿瘤对视神经功能损伤方面优于传统单指数ADC,并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非相干运动 视神经 眼眶 肿瘤
  • 简介:动脉夹层即颅血管壁血肿,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因血管管径细小,走行迂曲,颅动脉央层诊断较困难。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所致的特征性壁血肿信号,因而对颅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夹层 高分辨率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磁共振头皮定位法手术治疗颅浅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122例颅浅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定位根据影像学诊断,而观察组采用磁共振头皮定位法,分析对比两组间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无人出现术后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浅表肿瘤患者术前采用磁共振头皮定位法进行手术定位,可显著改善肿瘤切除率及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头皮定位法 浅表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结核核磁共振影像表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420例颅结核患者的MRI资料并随访患者的预后。420例颅结核患者中,男220例,女200例,年龄8~83岁,中位年龄28.5岁。根据MRI影像表现分型,420例中脑膜结核93例,脑实质结核192例,混合型颅结核82例。头颅MRI无异常31例,表现为小片状脑白质脱髓鞘改变22例。本研究结果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脑膜结核的MRI表现为脑膜渗出增厚强化,继发性改变包括脑积水、脑血管炎、脑梗死和颅神经受累。脑实质结核包括脑实质结核瘤、结核脓肿和结核性脑炎,脑实质结核瘤表现为实性结节影,在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中心出现干酪坏死后表现为T2WI低信号,干酪坏死液化时在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干酪坏死时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节,伴干酪坏死时为环形强化结节;结核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伴扩散受限加重的脓液;结核性脑炎表现为脑回样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混合型颅结核同时具有脑膜结核和脑实质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脑膜结核型入院及出院时的Barthel评分分别为(53±30)和(61±28)分,脑实质结核型分别为(77±29)和(81±26)分,混合型颅结核分别为(58±29)和(66±28)分,脑膜结核型及混合型颅结核入院及出院时的Barthel评分均明显低于脑实质结核型(P<0.001)。近期(出院时)预后不良(Barthel评分≤60分)的患者151例,远期(随访至少12个月)预后不良的患者71例中死亡35例,遗留功能障碍者36例。脑膜结核型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50.5%(47/93),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5.8%(24/93),病死率为15.1%(14/93);脑实质结核型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3.4%(45/192),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12.5%(24/192),病死率为5.7%(11/192);混合型颅结核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47.6%(39/82),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0.7%(17/82),病死率为7.3%(6/82)。脑膜结核型及混合型颅结核患者近期预后及远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均高于脑实质结核型(均P<0.001),脑膜结核型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脑实质结核型(P=0.009)。环池脑膜受累82例,脑积水59例,脑梗死4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环池脑膜受累(OR=2.339,95%CI为1.355~4.037,P=0.002)、脑积水(OR=3.896,95%CI为2.077~7.308,P<0.001)、脑梗死(OR=3.282,95%CI为1.615~6.670,P=0.001)是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积水(OR=4.458,95%CI为2.341~8.492,P<0.001)和脑梗死(OR=2.456,95% CI为1.179~5.114,P=0.016)是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结核影像学分型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关。脑实质结核患者较脑膜结核或混合型颅结核患者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脑积水和脑梗死是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积水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核 磁共振成像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