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正经历着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发展,从单纯强调根治到根治与功能保留并重的理念方向改变。腹腔-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可以做到早期胃癌病灶精准切除,因为相对于黏膜下剥离术(ESD),下胃壁的全层切除保障了肿瘤的垂直切缘的可靠性,而腹腔技术不但可以起到辅助下进行全层切除,缝合胃壁缺损,更解决了ESD所欠缺的淋巴结清扫问题。目前,腹腔-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有腹腔辅助的下全层切除辅助的腹腔楔形切除术、非暴露技术腹腔-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和非暴露下胃壁翻转术等。尽管每种双联合的治疗方法都存在缺陷,但是相较传统胃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较少等特点。淋巴结清扫问题是早期胃癌腹腔-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现阶段的前哨淋巴结可能仍然存在术中淋巴结示踪操作略显繁琐的问题,并存在一定失败率,而且术中淋巴结活检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率等因素,限制了其在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早期胃癌精准治疗手段,相信器械设备技术的发展会使腹腔-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方法操作性更强,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 局部切除 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内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局限于黏膜: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危险因素 早期胃癌 内镜下切除术 非治愈性切除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直径≥1 cm)行内全层切除术,并采用单钳道对吻缝合法闭合消化道全层缺损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内全层切除术后单钳道对吻缝合技术闭合创面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所有术后创面成功闭合(100%),未发生术后吻合口漏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瘤体平均最大长径3 cm(1~7 cm),13例(21%)瘤体最大长径≥5 cm;62例患者平均止血夹应用个数25.7枚(7~78枚),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44~300 min),平均缝合时间63 min(13~211 min);患者术后平均7 d(4~12 d)出院;术后3~6个月复查,手术创面均愈合良好。以上结果提示,单钳道对吻缝合方法闭合消化道全层缺损安全、有效、简单、可行。

  • 标签: 缝合技术 对吻缝合 内镜全层切除术 黏膜下肿瘤
  • 简介:目的:息肉冷圈套器切除较大息肉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较大息肉圈套器切除患者195例,比较即时性出血、迟发性出血、息肉切除后创面凸起组织物、穿孔情况。结果:HSP组发生即时性出血5例,迟发性出血5例,息肉切除后创面凸起组织3例,CSP组发生即时性出血16例,迟发性出血0例,息肉切除后创面凸起组织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穿孔发生。结论:冷圈套器切除较大息肉术中出血多,切除后创面突起组织多,迟发性出血少,该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冷圈套;出血;结肠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体内牵引技术在右半结肠病变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间,因右半结肠病变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ESD治疗,其中采用体内牵引技术辅助的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括线圈牵引辅助6例(线圈牵引组)和弹力环牵引辅助5例(弹力环牵引组),总结手术时间、剥离时间、病灶完整切除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线圈牵引组(n=6)病灶直径2.0~3.5 cm,手术时间15~35 min,其中剥离时间10~30 min;弹力环牵引组(n=5)病灶直径3.5~5.0 cm,手术时间20~60 min,其中剥离时间15~55 min。11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创面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体内牵引技术辅助ESD切除右半结肠病变安全可行,其中弹力环具有自身弹力回缩特点,尤适合用于病灶较大者。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体内牵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极少发生于泪道。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于泪道的EMC患者:62岁男性,主因“右眼溢泪10年,间断右侧涕中带血5个月”入院;鼻下右侧下鼻道可见淡红色结节样新生物,表面覆盖伪膜;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泪囊、鼻泪管及下鼻道占位。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右侧泪道肿瘤切除术:在鼻下充分暴露泪道,见肿瘤主体位于右侧鼻泪管及下鼻道,部分突入泪囊。术中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提示为“上皮-肌上皮癌”。患者术后溢泪症状消失,随访10个月,肿瘤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黏膜下剥离术已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由于切除几乎保留了完整的胃黏膜,术后异时性胃癌(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MGC)的发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MGC的临床病理特征、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胃肿瘤 异时性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评价颌面部隐蔽切口入路辅助下颈部良性肿瘤切除的新术式。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颈部良性肿瘤患者17例(颏下区3例,下颌下区2例,腮腺后下极9例,胸锁乳突肌上区1例,胸锁乳突肌中区1例,胸锁乳突肌下区1例)。术前行CT检查,评价肿瘤大小、边界、形态、性质,根据肿瘤所在区域设计不同部位隐蔽切口,颏下区及下颌下区肿物选用口内前庭沟入路,腮腺后下极及胸锁乳突肌区肿物选用耳后隐蔽小切口入路。术中采用自制的"口腔手术用造腔装置"辅助牵拉完成颈部"造腔",辅助下将肿物完整摘除,术后每3个月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手术均按预期完成,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觉模拟量表平均为9.3分,患者对切口设计及手术整体效果均表示满意,术后1~15个月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隐蔽切口入路辅助颈部良性肿物切除是一种切口不明显、具有良好美容效果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内窥镜 口腔前庭沟切口 耳后切口
  • 简介:摘要日本胃癌治疗指南首次发表于2001年,其目的是为了明确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应证,从而减少不同医疗机构间治疗方式的差异。随着病例的积累及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发展,早期胃癌(EGC)切除(ER)的适应证和治愈性范围有所扩大,但是,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使用风险评分系统(eCura system)评估淋巴结转移(LNM)的情况,可能有助于确定不符合切除标准的EGC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不符合切除标准的EGC患者,即最新指南中的eCura C-2分期的患者,尽管他们的LNM风险较高,但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追加胃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仍然是过度的治疗。而保留功能的低侵入性手术,如下非开放式胃壁反转切除术联合腹腔前哨淋巴结活检,有可能会解决该问题。此外,对于拒绝追加胃切除术的患者,可采取更多的低侵入性治疗方式,如ER联合化疗。

  • 标签: 治愈性 早期胃癌 内镜切除 指南 适应证
  • 简介:摘要腹腔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已被大家所接受。近年来,全腹腔左半结肠切除后腔吻合术的应用逐渐增多。该方法具有小切口、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被临床医生逐渐接受,各种腔结肠吻合的方式也不断涌现。目前,腔结肠吻合可采用手工端端缝合,也可借助吻合器端侧或端端吻合,尚无统一意见及标准。从文献来看,主流方式是直线切割闭合器行侧侧吻合,而术者应根据个人技术特点、肠管具体情况、患者客观经济状况灵活选择,制定个体化的吻合方式。

  • 标签: 结肠肿瘤 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 腔内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的25例胆囊息肉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手术完成情况、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单发息肉13例、多发息肉12例,单纯胆囊息肉13例、合并胆囊结石12例,息肉最大径0.2~1.5 cm。1例(4%)经胃开窗进入腹腔后,因腹腔严重黏连,探查未见胆囊,终止操作,手术失败;其余24例(96%)成功接受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手术时间(67.1±26.8)min(35~140 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 d(2~5 d),无迟发性出血、迟发性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0~23个月),无患者失访,无息肉复发,无金属夹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安全且短期疗效显著,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 标签: 内窥镜 胆囊息肉 保胆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固有层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切除与手术切除成本效益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8例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GS),将其分为切除(包括黏膜下挖除术、全层切除术)组17例和手术切除组21例,并对其并发症、完整切除率和成本效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男11例(28.9%)、女27例(71.1%),年龄(52±10)岁(41~63岁)。GS最常见于胃体(71.1%,27/38)和胃窦部(21.1%,8/38)。38例病灶均为隆起型,肿瘤长径(2.5±1.2)cm(0.6~4.5 cm);超声检查术发现60.5%病灶为异质性低回声,39.5%(15/38)病灶为低回声。切除组完整切除率为100.0%(17/17),中位手术时间54 min,11例(64.7%,11/17)患者出现穿孔,均经金属夹或金属夹辅助的荷包缝合完整封闭创面。与手术治疗组相比,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6±0.6)d比(9.6±4.4)d,P<0.001],首次进流食的时间明显缩短[(1.2±0.4)d比(2.7±0.7)d,P<0.001],住院费用明显降低[(21 965.0±9 342.4)元比(34 253.3±10 520.9)元,P<0.001]。组织标本中S100均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切除术对于固有肌层的GS的诊治是安全、有效的,相比外科手术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比。

  • 标签: 神经鞘瘤 超声检查 S100蛋白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内镜全层切除术
  • 作者: 张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威远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内江642450
  • 简介: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比如胃炎、结肠炎、胃食管反流、胰腺炎、胃溃疡等,都是目前发病风险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消化不良,减弱患者的食欲,降低其生活质量。若耽误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可能引起癌症。因此,早诊断、早干预治疗,把疾病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消化进行诊断,特别是超声技术的出现,在降低误诊率、错诊率、漏诊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标签: 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超声内镜
  • 简介:摘要2020年日本胃肠学会制定并发布了食管癌黏膜下剥离术/黏膜切除术指南。该指南针对18个临床问题提出建议,问题涉及食管癌的术前诊断、适应证、切除方案、可治愈性评估以及切除监测5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2个部分。本文主要就食管腺癌部分的指南内容进行了解读。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腺癌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3例鼻下等离子切除儿童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疗经验。3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打鼾伴间断性鼻出血,其中1例为10岁女童,初期曾误诊为鼻腔恶性肿瘤并给予活检。术前根据病史、体格检查、鼻、CT及MRI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成功后即刻鼻下行鼻咽纤维血管瘤等离子全程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后随访3~6个月,患儿均无鼻塞、鼻出血、脑脊液鼻漏、视力障碍等症状,检查未见肿物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和黏膜切除术是目前结直肠上皮性肿瘤下治疗的标准方法,但仍伴有相当大概率的不良事件,由此诞生了诸如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黏膜下剥离术、全层切除术等新的治疗技术,本文就目前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切除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上皮性肿瘤 内镜下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