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017年8月1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全球产量减少。

  • 标签: 全球变暖 农作物 减产 科学院 小麦 水稻
  • 简介:利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气温资料,通过5种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气温变化特点,以及未来50a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在1881—2001年120a间哈尔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4℃,全省1981—2000年较1951—1980年间平均气温上升近1.0℃。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030年和2050年的气温将分别升高1.9℃和2.4℃,到2050年≥10℃积温带将北移约5个纬距。气候变暖对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除大豆增产外,其他作物产量均有所降低。因此,必须进行作物结构调整才能逐步适应气候变化,获得增产。

  • 标签: 气候变暖 作物产量 影响 种植结构调整
  • 简介:项目背景: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每年都有大量农产品进出口。我国有关单位为了做好每年的粮食进出口工作,迫切需要预先掌握世界各国(主要供需国)的农产品产量情况,以便选择合理的粮食进出口时机,提前安排储运、远洋运输、资金调配等。

  • 标签: 农作物 气象卫星遥感 小麦 玉米 水稻 粮食
  • 简介:1农业气象条件概述2006年全省主要农作生育期内,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关键期与降水的出现时间匹配不好;春旱发生面积较大,与往年不同的是2006年夏季也出现了面积较大、危害较重的干旱;低温对农作的高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全年农作病虫害发生情况比历年偏轻。总体农业气象条件比2005、2004年差,与正常年份接近。

  • 标签: 农业气象条件 作物生育期 青海省 农作物病虫害 作物生长发育 发生面积
  • 简介:1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气候概况春季(3-5月):主要农业区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高1℃左右;降水量,湟中、互助、门源等地偏少1,2成,其它大部分地区偏多1~4成(图1)。第一场透雨出现的日期比历年同期略有偏晚,雨季出现日期正常。3月下旬、5月中旬出现了几次较大降水天气过程,对春播及作物出苗十分有利。

  • 标签: 作物生育期 农业气象条件 青海省 降水天气过程 作物生长期 平均气温
  • 简介:1998年度,全省温度偏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日照时数略偏少。四季具有:冬季温暖多雨;春季持续温高多雨;梅雨期短,但雨量集中,洪涝灾重;夏季高温酷暑严重;秋季晴暖少雨,秋季低温出现虽偏早但影响不大。本年度主要气象灾害为雨涝、大雪、寒潮、洪涝、高温酷暑、干旱、冰雹和龙卷风等,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作主要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除晚稻较好外,大小麦和早稻属偏差年份,因此三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同去年相比为两减一增,即大小麦和早稻减,晚稻增。

  • 标签: 天气气候 农作物生长 影响
  • 简介:利用南京站1949—2008年逐日气温、逐月降水距平百分率资料及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农作产量对夏季累积高温的气候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南京市夏季累积高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最近60年(1949—2008年)和最近30年(1979—2008年)夏季累积高温的线性增长率分别为0.35℃/a和2.88℃/a;夏季累积高温与夏、秋粮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2,油料作物对夏季累积高温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响应,但不如前两者显著,棉花产量对夏季累积高温变化不敏感。

  • 标签: 累积高温 气候影响 降水 南京市 农作物
  • 简介:利用2009年和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资料,采用德尔菲法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1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分别为4.9%、3.1%,气象灾害出现较多的2009年主要农作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贡献率高于气象灾害出现较少的2011年;由黑龙江省3种主要农作气象灾害气象服务贡献率的对比可见,贡献率依次为水稻〉玉米〉大豆;由3种农作关键发育阶段气象灾害气象服务贡献率的对比可见,玉米和大豆播种—出苗阶段的气象服务贡献率最高,而水稻苗期—旺盛生长期的气象服务贡献率最高。

  • 标签: 农作物 气象灾害 气象服务贡献率 效益评估
  • 简介: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新一代农作生长气象影响评估及产量预测模型业务应用开发与推广”(CMATG2004M13),针对国家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要求提高业务服务科技含量水平的需求,开展了面向生长过程、机理性强的新一代农业气象模型的业务应用推广研究。该项目在对引进国外著名作物生长模型WOFOST(玉米)、ORYZA(水稻)和ARIDCROP(冬小麦)进行本地化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作物生长模型的区域化等关键技术,研制开发了可在区域尺度应用的东北玉米、

  • 标签: 产量预测模型 中国气象局 农作物生长 业务应用 影响评估 开发
  • 简介:一、粘虫(一)二代粘虫1.一代成虫迁飞降落与天气系统关系依20年蛾峰观测结果,前2天至当天有降水27次,占93.1%;无降水2次,占6.9%.从850hPa,等压面图分析,一代成虫常在盛行偏南气流引导下北迁,而在锋面条件下降落.这是因为:夏季锋面气旋移到本地时,常有降水天气出现,由于雨滴的拖带对成虫飞行不利,加之锋面后部有较强的下沉气流,迫使粘虫蛾降落.为了弄清粘虫在我县活动高峰的时间,我们从1983-1984年6月期间共观

  • 标签: 降水天气 中长期预报 偏南气流 锋面气旋 喀左县 等压面图分析
  • 简介:第四讲经济作物高优栽培的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邓振镛1油菜(甘蓝型)1.1选最佳生态气候区种植据甘蓝型油菜生态气候适应性分析,大致把我省分为四个农业气候种植区。最适宜区,包括洮岷山区的岷县、漳县、宕昌北部、渭源、夏河、临潭、卓尼、;临夏、积石山、和政、...

  • 标签: 农业气候 资源开发利用 气候区 甜菜产量 最佳生态 适宜种植区
  • 简介:一、引言在作物产量的气象预测预报模型中,通常是将作物产量y分解为三个部分:由相对稳定的惰性少变因子(主要是指农业技术水平)引起的趋势产量y_t,它一般表现为产量的正函数;二是由不稳定的活跃多变因子(主要是指气象条件)引起的气象产量y_w,在人们尚无法控制和改变大自然的情况下,它总是使得实际产量沿时间趋势线上下波动;三是某些偶然

  • 标签: 作物产量 预报模型 气象预测 农业技术水平 正函数 周期产量
  • 简介:一、前言定量地描述作物生理现象、气象条件等环境因素与作物生态的关系,研究能够说明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式,不仅可以预报作物产量,而且可以用于评价某一地区潜在的生产力、农业生产的风险分析、确定作物的种植条件和适宜种植期,以及根据作物的生育诊断采取

  • 标签: 产量形成过程 种植期 种植条件 气象条件 生长发育 高产稳产
  • 简介:为明确北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合理的灌溉制度,利用北疆地区22个气象站49a(1962~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北疆地区1962~2010年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referencecropevapotranspiration),并用Mann-Kendall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对北疆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ET0在1983年发生向下突变,ET0在时间分布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该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ET0从北疆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间逐渐升高,东南部和西部表现略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4~10月ET0对全年ET0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特征 北疆地区
  • 简介:本文从雨养作物产量差大小、产量差的解释因素、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等方面综述了近10a,特别是近5a雨养作物产量差研究最新进展,回顾了雨养潜在产量、实际产量、雨养作物产量差的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对最新研究提出的作物系统潜在产量与作物系统产量差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根据潜在产量获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将产量差分为基于模型的产量差、基于试验的产量差和基于农户的产量差。作物系统产量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在单位时间内多种作物组合的最高产量,作物系统产量差是指现有的作物系统实际产量与作物系统潜在产量的差值。产量差的解释因素可以分为五类,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作物和农场管理因素、农场特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缩小雨养作物产量差应主要围绕三大领域,即育种、遗传学与生理学研究;品种选择、播种日期、播种密度、施肥量、杂草与病虫害管理等优化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如土壤酸碱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状况的改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雨养农业区,均存在提升作物平均产量的空间(产量差从0.5-5t·ha^-1不等)。未来中国雨养作物产量差的研究应进一步致力于基于多作物模型模拟方法的产量差研究;基于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产量差分析;以及作物系统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

  • 标签: 产量潜力 产量差 作物系统 集合模拟 产量差解释因素
  • 简介:对新疆博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区1958-2005年作物生长季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博州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偏多年略多于偏少年;降水存在5~7a、16a和30a左右的周期变化;90年代以来,由于博河上游地区5月份降水偏少,而且博河中游地区第一场“透雨”日期又快速推后以及透雨次数减少等原因,造成河谷一带春夏干旱尤为突出;而在6—8月份,博河上游地区降水量与大雨日数的显著增加却极易诱发山区洪灾;秋季月降水量的普遍增加对作物的采收晾晒不利,但是山区秋季降水的增加有利于秋水转为春用。

  • 标签: 博州地区 作物生长季 降水变化
  • 简介:对比分析了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作物干旱区域、强度和实际观测资料,发现遥感反演的作物干旱区域、强度和实际观测资料有较好的一致性.建立了用于监测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期作物干旱的空间分布和强度的距平干旱遥感植被指数模型和干旱植被供水指数模型.

  • 标签: 作物 冷害 干旱区域 监测预报 冬小麦 生长期
  • 简介:采集2012年春季和秋季成都城区的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样品,分析得到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等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PM2.5的浓度分别为101±64μgm^(-3)和88±30μgm^(-3),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日均值的1.3倍和1.2倍。基于K^+、OC/EC(OC浓度/EC浓度)和K^+/EC(K^+浓度/EC浓度)指标判别生物质燃烧事件,结果发现春、秋季生物质燃烧期间PM2.5中OC、EC和K^+、Cl^-等成分明显高于非生物质燃烧期;SO_4^(2-)、NH_4^+、Ca^(2+)、Mg^(2+)、NO_3^-、Na^+等其它水溶性离子浓度在生物质燃烧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春、秋季生物质燃烧期间OC浓度分别是非生物质燃烧期的4.2倍和1.8倍,EC为非生物质燃烧期的2.3倍和2.3倍。K^+和Cl^-浓度在春季生物质燃烧期超过平均值的3倍,在秋季生物质燃烧期超过平均浓度的0.8倍和0.9倍。

  • 标签: 秸秆燃烧季节 PM2.5 水溶性离子 碳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