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利相关的胎盘继发病理改变,及其与原发胎盘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利引产病例85例,对照组为同时期孕周相匹配的自然流产或早产病例81例。病理诊断采用国际胎盘工作组2016年制定的Amsterdam共识所推荐的胎盘诊断术语,比较分析各类病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利组孕妇年龄(30.5±4.1)岁(22~41岁),对照组(30.9±4.3)岁(22~44岁),两组胎龄分别为(23.2±3.5)周(17~35周),(23.3±2.8)周(17~33周)。利组的绒毛膜羊膜炎出现比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63.0%,P<0.05)。其中急性绒毛膜羊膜炎中母源性炎性反应期别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绒毛膜板下炎)的比率分别为61.0%和28.6%(P<0.05),且炎性细胞更密集。急性蜕膜炎也更多见于利组(27.1%比13.6%,P<0.05)。而胎儿炎症反应(绒毛膜板血管炎和脐血管炎)、母体血管灌注异常(绒毛间隙狭窄/粘连、纤维素沉积、蜕膜动脉病、胎盘梗死、胎盘后血肿)以及胎儿血管灌注异常(绒毛间质出血、无血管绒毛)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引起的化学性绒毛膜羊膜炎表现为低期别及高级别的母源性炎症反应。利使用与胎儿的炎症反应、母体灌注异常、胎儿灌注异常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故出现相应的形态学提示可能由原有的胎盘病变导致。

  • 标签: 绒毛膜羊膜炎 引产 利凡诺 胎盘病理 Amsterdam胎盘诊断小组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利诺尔羊膜腔注射联合口服米非司酮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的引产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患者 88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4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诺尔羊膜腔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引产成功率、引产时间、产后出血量、总产程以及 VAS 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流产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97.73% VS 8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引产时间、产后出血量、总产程以及 VAS 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利诺尔联合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片应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流产成功率高,产程时间更短,患者疼痛程度较低,出血量少,值得临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瘢痕子宫 中期妊娠引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 观察用 0.1% 利溶液湿敷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 64 例糖尿病足Ⅰ级阶段病人分为 2 组,在全身治疗及局部处理基础上,实验组用 0.1% 利溶液湿敷患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加普通胰岛素湿敷;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 87.8% ,平均愈合时间( 10.2±4.4 ) d ,对照组分别为 67.7%,(14.6±4.6)d ,两组比较,均 P < 0.01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  0.1 %利溶液湿敷治疗糖尿病足Ⅰ级阶段效果显著。

  • 标签: 利凡诺 糖尿病足 湿敷 效果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在孕晚期引产中运用低位水囊引产 的临床效果。 方法 :此次选取分析 对象为 2018 年 1 月 1 日 -2019 年 12 月 31 日 期间我院妇产科接收的 60 例孕晚期引产产妇,采用电脑随机选取法进行分组, 将其分成观察组 30 例和对照组 30 例,对照组行催产素引产;观察组采用低位水囊引产,将两组不同引产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产妇引产成功率较高,剖宫产率较低,且观察组产妇宫缩时间、产程所用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均较少,宫颈 BisSho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在孕 晚期引产中 运用 低位水囊引产 ,可有效提高 引产成功率 ,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 。

  • 标签: 低位水囊 引产 孕晚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足月妊娠孕妇时常因自身或胎儿的原因需提前终止妊娠,临床上常采用一系列人工措施来帮助促进宫颈成熟及诱发子宫收缩,促使胎儿顺利娩出。本文综述了足月妊娠的引产方法,主要包括缩宫素、米索前列醇、地前列酮、间苯三酚、中药、一次性使用宫颈扩张球囊、COOK球囊、气囊仿生助产仪、Foley尿管、乳房按摩、人工破膜、针灸,为临床实施足月妊娠引产提供思路。

  • 标签: 引产 缩宫素 米索前列醇 地诺前列酮 球囊 人工破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将复发性流产孕妇足月引产的最佳时机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 我院收治 50 例复发性流产孕妇,结合其病历资料,分为 A 组(自然流产 2 次,不存在引产指征, 31 例)与 B 组(自然流产 2 次以上,存在引产指征, 19 例),比较两组孕妇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A 组孕妇 促宫颈成熟球囊后 宫颈 Bishop 评分、新生儿体重等指标 与 B 组孕妇相比, 具有可比性( P > 0.05 ); 但 A 组孕妇孕次、年龄与 B 组孕妇有显著差距( P < 0.05 )。 结论: 对于复发性流产孕妇而言,在孕 38 周时对其进行引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复发性流产 足月引产 术后出血量 宫颈 Bishop 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孢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患者 130例平均分组后参与研究,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对比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头孢米静脉滴注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3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08%,满意度为 89.23%,各项结果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其他药物相比,头孢米临床应用效果更显著,有利于控制感染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头孢米诺 不良反应 感染
  • 简介:摘要喹酮类药物从最初的无氟喹酮(NFQs)到C-6位引入氟原子的氟喹酮(FQs),其药理学特性显著改善,疗效得到很大提升,被认为是喹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今FQs耐药性快速增加和近年陆续报告的严重毒副反应,导致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药物化学研究发现,6-氟基并非抗革兰阳性菌活性所必需,通过结构修饰,新的NFQs如奈沙星和加雷沙星等开发和成功应用于临床,展现的优点包括抗菌谱拓展(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某些喹酮靶位突变耐药菌株依然具有较高活性,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尚未发现FQs常见的心血管、肝脏和糖代谢方面的毒副反应,成为喹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新标识。本文就构效关系、NFQs的临床研究和发展、NFQs的医学与生态学意义进行讨论。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活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引产对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452例进行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OLAC)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VBAC孕妇共计331例,按照临产方式分为自然临产组(280例)及引产组(51例);引产组根据不同引产方法分为小剂量缩宫素组(35例)及其他方法组(16例,包括球囊促宫颈成熟9例及与缩宫素联合7例)。分析引产对VBAC孕妇产程时限及母婴并发症的影响。结果331例VBAC孕妇中,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76例(23.0%)使用产钳助产,50例(15.1%)发生产后出血,81例(24.5%)发生胎儿窘迫。引产组的孕次、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分别为2.0(2.0~3.0)次、39.0(38.0~40.0)周、(3 467±372)g,明显高于自然临产组的2.0(1.0~2.0)次、38.0(37.0~39.0)周、(3 168±538)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48、-3.892、-3.813,均P<0.01)。引产组第二产程时限为43(26~60)min,明显长于自然临产组的30(17~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5,P<0.05);而两组在第一产程时限、总产程时限、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会阴切开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缩宫素引产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限分别为260(210~435)、450(355~620)min,明显短于其他方法组的325(250~490)、523(370~66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01、-1.913,均P<0.05);而两组的第二产程时限、分娩方式、会阴损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充分评估后,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孕妇可以引产,虽延长产程时限,但不影响母婴结局。

  • 标签: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 引产 分娩过程 分娩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水囊引产用于足月妊娠分娩的效果。方法:在我院足月妊娠分娩产妇中选取60例,时间段为2018年6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氟喹酮属于喹酮类,又称吡啶酮酸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临床用于治疗尿路、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腹腔、骨关节等感染,取得良好疗效。氟喹酮类药物因其药物成分中都具备喹酮结构而得名,是临床运用于急、慢性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随着药物研发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新型药物,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了氟喹酮类药物的种类,对相关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概述,以便全面了解其优势,拓展其应用前景。

  • 标签: 氟喹诺酮 诺氟沙星 培氟沙星 依诺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期妊娠合并胎盘前置引产的安全性。方法 对 2020年 1月 -2020年 5月我院的中期妊娠合并胎盘前置孕妇 80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到院顺序进行编号,将编号为单数的患者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双数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引产措施。引产后,对比两组孕妇术中以及术后情况。结果 引产后,观察组孕妇引产时间( 26.18±2.72) h、术后出血量( 95.37±5.35)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引产时间( 47.27±4.23) h、术后出血量( 120.46±7.28) ml,观察组孕妇无胃肠道反应、胎盘胎膜残留率 2.5%,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胃肠道反应率 10%、胎盘胎膜残留率 17.5%,观察组孕妇引产成功率 100%,显著高于对照组孕妇引产成功率 8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相对于单纯使用利,米非司酮配伍利在中期妊娠合并胎盘前置状态的引产效果更加显著,不仅能有效的控制孕妇术后出血量,缩短引产时间,同时还降低了胎盘胎膜残留的发生率,且无胃肠道反应,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孕妇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中期妊娠 胎盘前置 引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用于瘢痕子宫孕妇孕中期引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72例孕中期引产的瘢痕子宫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前者行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法引产,后者加用米司酮联合用药引产。结果 两组孕妇引产成功率均为 100%,但在宫缩发动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产程时间、引产 24h内出血量、软产道裂伤、胎盘膜残留等方面比较,联合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 P<0.0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结论 通过对瘢痕子宫孕妇采用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联合用药进行中期妊娠引产,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瘢痕子宫   米非司酮 由于剖宫产技术的改进和医疗观念的改变,我国的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导致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及胎儿异常情况的出现,使产科医生面临瘢痕子宫孕中期引产的问题。这类孕妇中期妊娠引产的危险性较大,主要有子宫破裂、大出血、休克、组织残留、胎盘植入、甚至切除子宫等等。各种引产方法包括药物、腔内、水囊引产等都相对禁忌,传统的剖宫取胎终止妊娠方法相对安全,因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大多患者和医师都难以接受,在临床上难以广泛应用。为了探讨瘢痕子宫孕妇孕中期引产的安全适宜方法,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 72例瘢痕子宫孕妇,采用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进行中期妊娠引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 Cook 双球囊足月妊娠引产的全程护理效果。 方法: 研究观察了我院收治的 36 例 Cook 双球囊足月妊娠引产患者,患者在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4 月期间入院,以数字法对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对比两组的产程发展和宫颈成熟度。 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 422.64±23.87 ) min ,第二产程时间( 42.11±14.83 ) min ,数据低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治疗后宫颈成熟度评分( 7.8±1.4 )分,低于对照组的( 6.3±0.6 )分,数据差异性显著, P < 0.05 。 结论: Cook 双球囊足月妊娠引产患者采取全程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缩短产程发展,降低产妇痛苦,并促进宫颈成熟和自然分娩,值得推广。

  • 标签: Cook双球囊 足月妊娠 引产 全程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催产素点滴引产失败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为规范孕期管理及催产素点滴引产的过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自行设计资料收集表,回顾性收集2014—2018年在中日友好医院产科进行催产素点滴引产的1 705名孕妇的资料,分析催产素点滴引产失败及其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705名孕产妇的数据。多因素分析显示,羊水污染、巨大儿、催产素点滴时长为引产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催产素点滴引产时长与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量有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经催产素点滴引产分娩结局为剖宫产的原因,"胎儿宫内窘迫"和"头盆不称"2个因素占比最高。结论催产素点滴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羊水污染、巨大儿等,并且随着引产进程的推进影响因素会逐渐增加,进而使得自然分娩率降低。因此应加强孕期管理,控制孕期体重及胎儿体重,减少妊娠合并症;加强临床对催产素点滴引产的规范管理,做好催产素点滴的宣教指导工作,提高催产素点滴引产的阴道分娩率。

  • 标签: 催产素 孕妇 引产 影响因素 分娩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产妇,应选择怎样的引产方法,分别有着怎样的效果。方法:从2018年6月~2020年6月中,选择50例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产妇,将其按照个人的意愿,分为两组,在A组中,患者实施了“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的方法,进行引产,B组则采用了“米非司酮+利”的方式,最终从多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产妇的引产结果。结果:A组与B组的引产成功率相同,均为96.0%,A组的分娩发动时间(6.44±2.38)、产程为(6.60±1.64),明显时间更少,A组生产到产后2h出血量为(103.9±24.6)ml,低于B组出血量,另外,A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P<0.05)。结论:采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的方式,手术成功率较高,且产程时间短,具有较多优势,值得运用。

  • 标签: 瘢痕子宫 剖宫产 中期妊娠 引产方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