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蕈样肉芽肿是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显示,蕈样肉芽肿存在高频染色体片段拷贝数变异,如染色体7q、1q、17q的扩增和9p21、10q、17p的缺失,导致相应区域上原癌基因扩增和抑癌基因丢失,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蕈样肉芽肿中存在低频单核苷酸变异,这些变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染色质重塑以及T细胞活化相关的通路上。蕈样肉芽肿很少有发生基因融合变异的报道。另外,部分蕈样肉芽肿病例会发生大细胞转化,往往预示疾病进展及药物抵抗等不良预后。总之,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子遗传学异质性的复杂疾病,未来还需要更广泛深入的机制研究。

  • 标签: 蕈样真菌病 染色体结构变异 多态性,单核苷酸 基因融合 比较基因组杂交 大细胞转变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人胃、十二指肠等相关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但其诱导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对Hp部分相关致病研究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Hp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疫苗研究和感染防治等提供一些理论资料。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致病因子 空泡毒素 cag致病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门菌致病岛1(SPI1)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中调控有氧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公用数据库,解析神经母细胞瘤中调控Warburg效应的候选关键转录因子SPI1;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过表达/敲低SPI1的SK-N-BE(2)细胞株,分为空载体对照(Mock)组、SPI1过表达(SPI1)组、随机干扰(sh-Scb)组、SPI1干扰(sh-SPI1)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启动子活性和表达水平;分光光度计法和糖酵解压力试验检测有氧糖酵解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和基质胶侵袭检测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活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PI1组己糖激酶2(HK2)表达高于Mock组(3.63±0.53比1.00±0.05,t=17.462,P<0.05),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表达高于Mock组(3.28±0.39比1.00±0.03,t=17.651,P<0.05),细胞外酸化率(ECAR)高于sh-Scb组[(32.17±3.15) mpH/min比(9.82±1.49) mpH/min,t=10.352,P<0.05],克隆形成数高于Mock组[(163.30±7.59)个比(48.02±4.85)个,t=17.840,P<0.05],侵袭细胞数高于Mock组[(184.70±10.58)个比(88.33±5.56)个,t=8.214,P<0.05]。sh-SPI1组HK2表达低于sh-Scb组(0.33±0.02比1.00±0.04,t=14.370,P<0.05),PGK1表达低于sh-Scb组(0.34±0.02比1.00±0.03,t=19.192,P<0.05),ECAR值低于sh-Scb组(3.07±0.48比10.05±1.37,t=7.580,P<0.05),克隆形成数低于sh-Scb组[(21.33±3.96)个比(44.67±5.69)个,t=5.916,P<0.05],侵袭细胞数低于sh-Scb组[(40.67±3.48)个比(88.00±6.89)个,t=4.99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转录因子SPI1通过增强HK2和PGK1表达,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的Warburg效应和肿瘤进展。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基因转录 沙门菌致病岛1
  • 简介:<正>六十年代以来,心身医学通过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已肯定,由社会心理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病程和后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信号的社会心理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是经过什么样的中介机制被转化为自主神经、内分泌、心血管、胃肠道、骨骼肌和免疫系统的生理

  • 标签: 中介机制 下丘脑 心理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 心理刺激 免疫系统
  • 简介:摘要细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比较复杂,涉及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使用,细菌的耐药谱也在呈现不断变化。由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的存在,细菌的耐药和毒力也在不断增强,面对这样的现状,临床迫切需要最新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了解细菌致病和耐药机制的过程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就细菌的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以期为未来对细菌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致病机制 耐药机制 氢化酶 亚抑菌浓度 Wnt/β-catenin
  • 简介: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人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发展中重要的致病菌,但H·pylori诱导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针对H·pylori的尿素酶、移行能力、粘附因子、应激反应蛋白以及其它早已了解的致病因素的研究仍在继续深人,空泡毒素(VacA)及其异质性与疾病的相关性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对其诱导上皮细胞空泡形成机制的了解也有所进展。脂多糖在胃炎及H·pylori相关性自身免疫中的潜在角色也已被认识。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CAG致病岛 致病机制 诱导 相关性 空泡毒素
  • 简介:摘要牙根内吸收是由破牙本质细胞活动引起的根管内牙本质缺失的病理性过程。由于其发病具有隐匿性,发现时往往已形成较大病损。前期牙本质层受损是始发因素,持续的牙髓炎症刺激是促进因素。牙外伤、牙髓的慢性炎症、活髓切断术和牙再植术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导牙根内吸收的发生。本文针对牙根内吸收的病因和致病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牙根内吸收的早期阻断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根吸收 牙根内吸收 破牙本质细胞 前期牙本质 牙外伤 牙髓炎
  • 作者: 郑旭 邵丽萍 刘恩才 敖敏高娃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呼伦贝尔 021008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呼伦贝尔 021008,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呼伦贝尔 021008 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呼伦贝尔 021008
  • 简介: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我国公共卫生、畜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失。然而,对于布病的特异性临床指征、布鲁氏菌的毒力因子以及其致病机制的了解非常有限,这导致临床上对布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布病的流行现状出发,重点阐述了布鲁氏菌的毒力因子及致病机制,综合概述了布病发病过程中布鲁氏菌在受感染机体内的活动轨迹和状态,为布病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并为疫苗的研发和临床诊疗提供全面参考。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致病机制 毒力因子 布氏小体
  • 简介:摘要细胞内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的沉积导致了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及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的发生,而其病理传播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神经毒性的寡聚体α-syn的细胞间传播是大脑区域之间疾病传播的主要模式。本综述回顾了不同模式的寡聚体α-syn细胞分泌和再摄取的现有证据,包括细胞间直接转移、朊蛋白样传播、外泌体分泌和内吞作用、纳米隧道及小胶质细胞介导作用,以便更详细地了解突触核蛋白病理学在整个大脑中传播的模式,为防止疾病进展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 标签: α-突触核蛋白 突触核蛋白病 外泌体 朊蛋白样 内吞作用 纳米隧道 小胶质细胞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7-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7年第1期
  • 机构: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肠道致病菌入侵肠道时引发免疫反应会对肠壁进行修复。新发现对开发防治肠道致病菌的新手段,缓解因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耐药性增加的严峻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型糖尿病是把自身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进行特异性损伤作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其中β细胞自身抗原,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起重要作用。

  • 标签: 1型糖尿病 β细胞自身抗原 T细胞 B细胞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非洲猪瘟有较高的传染性。高热、淋巴结出血以及内脏出血等是非洲猪瘟主要的临床表现,一旦生猪感染该疾病致死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与猪瘟的临床症状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两种疾病都属于传染性较高的疾病,但是对应的病原体却不一样。非洲猪瘟最先出现在十九世纪的非洲,这也是该疾病名称由来的原因之一,随后非洲猪瘟逐渐蔓延到其他地区。尽管目前非洲猪瘟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是在国际贸易来往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我国畜牧养殖行业也需要积极防范该疾病。

  • 标签: 猪瘟病毒 致病机制 防控措施
  • 简介: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NSHI)和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SHI),其中NSHI占70%,,遗传缺陷是以感音神经性聋为主,基本无其他异常;SHI占30%,临床表现除听力障碍以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迄今为止,发现400多个遗传性综合征与耳聋有关,140多个基因位点与NSHI有关,确定60多个耳聋基因。

  • 标签: 致病机制 结构功能 GJB2 非综合征型耳聋 NSHI 感音神经性聋
  • 简介:摘要:枕下肌群因其位置特殊,结构复杂,其病变可导致多种头颈部疾患的发生,为更加系统和深入认识枕下肌群致病机制,本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分析,将从神经及血管的机械性卡压及炎性刺激、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紊乱、本体感觉传入异常及脑脊液环流异常四个部分进行介绍。

  • 标签: 枕下肌群 肌硬膜桥 寰枢关节紊乱 本体感觉 脑脊液环流
  • 简介:儿童早老症(HutchinsonGifordProgeriaSyndrome,HGPS)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它的发病率很低,大概是八百万分之一,患者出生的早期就开始出现衰老的容貌。

  • 标签: 早老症 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 发病率
  • 简介:EB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达90%,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噬血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EB病毒相关性免疫缺陷病及EB病毒感染相关性肿瘤(如鼻咽癌、胃癌、伯基特淋巴瘤、何杰金病、T/NK细胞淋巴瘤等)等。EB病毒感染导致人体发病的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本文将对EB病毒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EB病毒 缩主克服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猪瘟,也被称为猪传染性贫血病,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疾病,对全球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猪瘟病毒属于病毒科中的猪瘟病毒属,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猪瘟病毒 免疫抑制 致病机理 科学防控
  • 简介:药源性高血压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活动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以及动脉弹性功能和结构改变。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反跳现象,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高危因素包括高龄、性别、遗传原因、既往高血压病史、超重、钠敏感、基础疾病。高危人群应避免使用可致血压升高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并应监测血压水平。一旦出现高血压应立即停药或减少剂量,并予对症治疗。

  • 标签: 高血压 治疗 预防 药源性疾病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的人受其影响。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和可逆性气道阻塞。患者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胸闷感和咳嗽等症状。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触发因素包括过敏原、刺激物和感染等。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两个方面。通过使用抗炎药物如吸入型类固醇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可以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敏感性和预防急性发作。急救药物如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用于迅速缓解急性症状。除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避免触发因素、接种疫苗、调整生活方式和依从治疗等方法来管理和控制疾病。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减少症状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病因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的人受其影响。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和可逆性气道阻塞。患者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胸闷感和咳嗽等症状。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触发因素包括过敏原、刺激物和感染等。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两个方面。通过使用抗炎药物如吸入型类固醇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可以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敏感性和预防急性发作。急救药物如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用于迅速缓解急性症状。除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避免触发因素、接种疫苗、调整生活方式和依从治疗等方法来管理和控制疾病。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减少症状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病因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