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翻译家于一身。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诗歌创作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理”的协调和互补。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智性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 标签: 情感 智性 诗歌翻译 诗歌创作
  • 简介:一、引言提起梁遇春。这位“中国的伊利亚”.现代人是从他的两本散文集《泪笑》和《春醪集》中认识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的。他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筏尔斯·兰姆.承袭一种悲剧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

  • 标签: 梁遇春 翻译活动 中国古典文学 简论 创作 散文集
  • 简介: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学界对于其作品翻译的关系予以了关注,发表了不少的观点。有的认为,再忠实的翻译也是对原著的一种改写,凭翻译将诺贝尔奖授予莫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有的认为,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获奖,在很大程度是靠了“美化”的译文;也有的认为,翻译是莫言作品产生世界影响的必经之路,原作翻译之间呈现的是互动的关系。带着相关的疑问,笔者就莫言作品的翻译及其引发的争论请教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 标签: 中国翻译协会 莫言 作品 许钧 创作 诺贝尔文学奖
  • 简介:邝健行先生,祖籍广东台山,1937年生于香港。1962年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中文系(新亚书院后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成员书院)。1963年赴希腊,入雅典大学。1971年获雅典大学哲学博士。随后返港,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95年转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2002年退休,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及新亚研究所教授、图书馆馆长至今。邝健行先生学术活动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希腊古籍的中文翻译;二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集中在唐代杜甫和律赋的探论;三是韩国朝鲜时期诗话以及中朝诗歌交流的研究。先生工古典诗歌,退休以后,学术研究之余,组织诗社,提倡风雅,指引后辈。其著作略举数种:《柏拉图三书》、《追思录》(以上翻译)、《诗赋与律调》、《科举考试文体论稿:律赋与八股文》、《杜甫新议集》(以上论文集)、《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朝鲜人著作两种:干净衙笔谈、清脾录》(以上编著及点校)、《光希晚拾稿》(诗文集)。本刊特委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一级导师董就雄博士就相关学术问题采访邝健行先生,整理出此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 标签: 中文翻译 访谈录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中国古典文学
  • 简介:《啼笑皆非》是林语堂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层次对林语堂创作翻译该著作的动机进行研究。证明爱国热情、提高国内声誉和实现自我价值是其主要动机,也证明了该书具有进步意义。

  • 标签: 林语堂 《啼笑皆非》 创作和翻译 需求层次理论
  • 简介:翻译目的论的观照下,翻译中的诸多因素,如译者的作用,接受者的角色以及原语文本的地位等都在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中出现了新的意义,这些理论参数为我们重新思考、评价严复的"把翻译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冰释我们心中诸多的疑团。

  • 标签: 翻译目的论 严复 把翻译当创作 翻译策略
  • 简介:要谈论柳向阳,相对于其他一些诗人来说,更富有挑战性和进入的难度,倒不是因为他是诗歌原创诗歌翻译上的双枪手,而是在于他这个人本身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古今中外之书,他皆涉猎,这种阅读的广博让他获得了宽广的视野,对于有着浓郁知识分子气质的柳向阳来说,这也是再好不过的一种状态了。可是,

  • 标签: 诗歌翻译 创作 诗意 激情 知识分子 挑战性
  • 简介: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郑振铎以翻译创作为焦点发生了论争,论争涉及对翻译创作的不同比喻、翻译之功用、翻译中的创造性以及翻译的地位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上那场论争,同时也对争取翻译的合理地位,改变"译不如作"的固有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翻译 论争 创作 功用 地位
  • 简介:本文采取采访朱雯先生的问答方式,探讨了朱先生六十年来创作翻译的特点和成就,从理论上充分肯定朱先生创作翻译的价值取向——干预现实和时代,忠实于民族和人民的需要;文中朱先生也谈了自己创作翻译的甘苦。该文既有理论色彩,也有资料价值。现代中国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面临抉择,他无可逃避。而一位作家对某种文学观念和写作方式的选择不仅决定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个人态度,也决定了他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创作翻译,只是作家介入现实的两种不同方式而已。

  • 标签: 翻译家 知识分子 小说创作 托尔斯泰 现代中国作家 价值取向
  • 简介:董秋斯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并先于外国学者霍姆斯(1972)在国内最先提出建立翻译学的问题。本文旨在梳理他的主要的翻译观点并以他的译作《大卫·科波菲尔》为例,说明他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

  • 标签: 董秋斯 翻译科学 翻译思想 翻译批评 “再创作者”
  • 简介:以林少华译本《挪威的森林》为例,探讨其翻译语言风格,认为其翻译语言优美婉约,沉着冷静中流露着保持原文文学性的执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对林氏翻译语言风格的分析,更好地让文学译者及读者掌握日文作品的翻译技巧,理解翻译作品的再创作

  • 标签: 翻译风格 再创作 林少华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 简介: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境遇,造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学史话问题,即"朱光潜现象":前期朱光潜以创作为主,后期则转向了翻译。这也是其整个美学历程的最大变化。从创作翻译,朱光潜的美学理想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他的前期思想巧妙接续起来,而且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展示了"朱光潜现象"的独特韵味和张力。

  • 标签: 朱光潜现象 以译代言 曹禺现象 思想转型
  • 简介:翻译文化一直是外语界热议的话题。文化翻译过程涉及对文化现象的译介难题和对翻译文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动态把握。借助对原语和译入语中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学分析,就能够将文化翻译现象从形象联想、隐喻、特有词汇三种视角加以区别对待。汉英互译的例证说明,这三种翻译文化的方法论都根植于一种认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语言所蕴涵和承载的文化的翻译。只有通过文化翻译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翻译 文化 语言 符号学 象征意义
  • 简介: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佛经翻译和古代《圣经》翻译的历史,总结了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对其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宗教翻译中直译现象占主导地位的本质并阐明了直译法在古代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

  • 标签: 直译 意译 佛经翻译 圣经翻译
  • 简介:翻译思维是双语转换过程中进行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可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成不同的思维组合体.在翻译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有相对应的思维参与,直接影响着学生翻译的精确性和文本的翻译质量.因此,只有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学生翻译思维的培养,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 标签: 翻译思维 翻译教学 翻译思维的培养
  • 简介:摘要:翻译既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对于学习翻译专业的人而言,翻译是一门学科,是一门专业,对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而言,翻译是一门职业。翻译作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语言的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翻译专业课程的开设,翻译专业的教学方法,作为译者的职业操守,译后的责任心精益求精的态度都决定着沟通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教授关于翻译的讲座,立足于外事翻译在当今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旨在进一步探讨翻译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了解翻译过程中的专业术语、相关知识、进而提高翻译专业学生和翻译职业人员的翻译水平能力。

  • 标签: 职业翻译 职业操守 译者能力
  • 简介:本文以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适合""忠实"的翻译标准作为理论支撑,探究文学创作的初始本质,即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观描绘。作者身为模拟者,只有站在读者需求的角度考虑模拟过程,才能为模拟产品,即文学创作创造很强的生存空间。

  • 标签: 模拟 文学创作 读者适合
  • 简介:一、周氏兄弟早年的文学翻译创作如《呐喊》自序所述,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求学时受了幻灯片事件的刺激而决定“弃医从文”,他返回东京后和刚到日本的二弟周作人展开“善于改变精神”的文艺运动。①1906年至1909年在东京留学时期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投身现代文学事业的开端,当时他们着重的并非创作,

  • 标签: 文学翻译 《蜡烛》 《明天》 鲁迅 创作 兄弟
  • 简介:本文基于郎加克(Langacker)的相关论点,阐释、分析意象意义——加细程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意象意义指的是说话人在心智上以不同方式构建所思考场景的能力。文章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语法,而不是形式语义学,这就使它的论点以往类似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往翻译理论研究多以形式语义学作理论指导,研究句子的真值条件和客观意义,而本文研究的是主观意义。

  • 标签: 认知 翻译 意象意义 加细程度
  • 简介:本文根据Chesterman的翻译模因论,从翻译模因进化的角度讨论了翻译模因论的历史进化观、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的关系观以及个体发生种系发生的平行观.通过分析论证阐明了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和翻译史教学的必要性以及翻译教学必须遵循翻译能力进化的客观规律.

  • 标签: 翻译模因论 翻译理论教学 翻译史教学 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