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宾结构宾语”格式的产生及流行,有醒目、简洁以及认知方便等方面的语用动因,并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一定的依据。句法上主要是通过动宾式动词的词化、喻化和类化等手段实现的;语义上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才可以构成“动宾结构宾语”格式:动词具有位移性或者原来是三价动词;作用于人与人、人与单位之间具有反对等关系的交互动词、两个宾语在语义上具有属种关系或限制和被限制关系等。

  • 标签: 动宾结构带宾语 语用动因 句法成因 语义动因
  • 简介:一近些年来,汉语报刊媒体的标题常常出现动宾短语宾语的句式.即"(Vt+O1)+O2"的句式.这种流行句式较少受到语法界同仁的注意.各类现代汉语语法专著和现代汉语教科书也基本未加讨论.朱德熙先生在"双宾语"之阐释语中仅有这样一句话:"不过我们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观点,即把双宾语格式看成是述宾结构宾语的格式."

  • 标签: 动宾短语 汉语 句法汉语 双宾语格式
  • 简介:动宾式动词“放手”等宾语举例崔山佳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0月)中有这样一句话:①黑娃仍然没有放手焦振国回乡。(第34章)"放手"是动词,是动宾式动词,又带了宾语,这种用法比较特殊。对此种语言现象,詹开第先生在《(骆...

  • 标签: 动宾式动词 带宾语 语言现象 北京口语 《白鹿原》 近代汉语
  • 简介:有人认为,动宾结构作动词,其后边不能再带宾语,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从语言现象看,为数不少的动宾式动词是自动词,后边不能再带宾语;从理论上说,动宾式动词的前一个语素在意义上已经支配过它后边的语素,因而整个动宾式动词就无力量再支配其他宾语了.可是,如果我们对这种语言现象再作深入具体的研究,就会发现这个说法不够全面.首先,一个动词能否宾语,不能单从形式上看,而应着重于意义上的分析.

  • 标签: 动宾式 动宾结构 现代汉语 时间名词 动宾词组 文言词语
  • 简介:本文针对近年来汉语中出现的动宾式动词宾语的用法逐渐增多的语法现象,提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5项基本原则,全面研究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3018个动宾式动词,并对其中在中国内地已普遍可以宾语的298个动宾式动词分5大类17小类进行了语义的和语用的分析研究,指出,这一用法目前在汉语社会中正逐渐用开来,并可能会依照语言的类推规律,逐渐会为汉语社会所普遍认可。

  • 标签: 动宾式 动词 宾语
  • 简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排列在一起,发生支配与被支配或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这种组合叫作动宾结构

  • 标签: 小说 《动宾结构》 中国 刘广雄
  • 简介:不同类型的“动宾+宾”有不同的语义基础。有的“动宾+宾”中的宾语与动词内名词性语素有直接语义联系,有的则与动词语义特征有关。少量“动宾+宾”的动词和宾语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语义联系,但类型和数量都是有限的,且亦有其语义基础。

  • 标签: “动宾+宾” 物性结构 语义特征 语义基础
  • 简介:文章认为“动宾宾语”的语体功能一方面是由“动宾结构”在词和语两重特征的作用下无法实现其具体时空性造成的,双音节短语、离合词、双音节动词句法特征与此不同,语体功能有所差异;另一方面是“动宾结构”的核心移位降低了原来状语表处所、时间等将事件具体化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泛时空性造成的,代体结构尽管也发生了核心移位,但其中的动词具有较强的具体时空性,故具有口语性。

  • 标签: “动宾结构+宾语”双音节动宾短语 离合词 双音节动宾式动词 代体结构 泛时空化特征
  • 简介:文对古代汉语中以动词"问"为核心的语法结构由"受事成分"优先占据近宾语位置发展到由"与事成分"优先占据近宾语位置的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问"核结构的各种演变模式及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作了充分的探讨并从理论上给以合理的解释.指出:"经济原则"和"明确原则"这一对基本的语用原则在人们选用某种语言表达式时会起到互相矛盾的作用,这种互相矛盾的作用是"问"核结构发展的内在动因.

  • 标签: “问” 经济原则 明确原则 古代汉语 动词 宾语结构
  • 简介:双语者在使用语言时需要激活目标语言,抑制非目标语言。目标语言与非目标语言之间在词汇、句法等层面都存在着差异。句法表征的激活是否具有语言依赖效应?采用搭配合理性判断任务,考察熟练维吾尔语-汉语双语者在加工动宾短语时对语序结构的提取。结果表明:(1)汉语被试和维吾尔语被试在完成搭配合理性任务时均出现稳定的语序效应;(2)维吾尔语被试在提取语序信息时受语言类型影响,语序提取速度出现了语言依赖性效应,在汉语条件下优先提取了汉语的语序信息,在维吾尔语条件下优先提取了维吾尔语的语序信息。研究结果支持高熟练平衡双语者L2的语序储存于程序性系统的假设。

  • 标签: 维吾尔语-汉语双语者 动宾语序 陈述性/程序性模型 语言依赖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汉、英动宾结构的语义特征,汉、英宾语的意义,汉、英动宾结构结构相同时和结构不同时的翻译,寻找并通过大量例子分析其异同处,加深了对汉、英动宾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 标签: 汉、英动宾结构 语义特征 宾语的意义
  • 简介:本文从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对汉英语动宾结构进行了共时比较和探讨,结论是汉语属于语义语法,而英语是形式语法。汉英语动宾结构比较研究对汉英两种语言教与学及翻译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汉语 动宾结构 比较 英语
  • 简介:在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后可接双宾语,即一个直接宾语(一般由事物充当)。和一个间接宾语(一般由人充当)。这些及物动词接双宾语时句子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 标签: 及物动词 双宾语 结构形式 初二 英语
  • 简介:<正>(一)现代汉语形容词能不能带宾语?这个问题语言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大部分语法书认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一带上宾语就变为动词了;而且认为,能否宾语是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重要根据。我们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主张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的理由,主要是认为宾语是对动词说的,它是动词的支配成分或连带成分。这是一种从西洋语法理论中吸收来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于印欧语的语法来说,当然是可以的。但把这种观点应用于汉语,那就有点儿削足适履了。语法是有民族特点的。汉语语法和印欧语的语法虽都有动词、形容词、宾语等,但这些术语的内涵,特别是表现形式,并不完全一致。印欧语的形容词跟动词差别很大,它是不能作谓语的;但汉语的形容词跟动词比较接近,它能作谓语。印欧语的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当然根本说不上宾语的问题,而汉语的形容词能作谓语,也就有宾语的潜在可能性。讨论汉语形容词能不能带宾语,最重要的是要从汉语的事实出发。从现代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形容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带宾语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形容词还是可以宾语的。比如,在“我高他一个头”、“她红着脸说”、“他硬着心肠把孩子扔了”这三个句子里,“高”、“红”、“硬”的后边都带有宾语,这大概没有争论的。然而“高

  • 标签: 形容词 带宾语 形宾 短语 谓语 兼类词
  • 简介: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作了对比。英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第一宾语总是受事的移动终点,而不论动词的语义类型,在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类型左右第一宾语的语法意义。我们通过无标记的双宾语结构和相应的有标记形式之间的结构转换观察到,不同语义型类的动词使用不同的标记。同时,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对动词的语义类型分别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 标签: 双宾语结构 标记 动词语义类型 转称
  • 简介:动宾结构的“无A不B”型成语〔韩〕金苑一、前言本文专就动宾结构的“无A不B”型成语作一考察。所谓动宾结构的“无A不B”型成语,是指四字成语中以“无A不B”的形态出现的部分,如无孔不入、无恶不作等。“无A不B”型成语中,绝大部分的深层结构是“动(B)宾...

  • 标签: 动宾结构 深层结构 四字成语 东海大学 词素 中国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新闻标题中的动宾结构的句式是经常出现的。有些动宾结构的新闻标题,从表面上看动宾完整,但细细分析,就发现了问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谈标题中动宾结构的误用。

  • 标签: 动宾结构 新闻标题 误用例析
  • 简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体验论和主观性理论,我们以“打”字的语义演变为出发点,重点讨论“打+N”动宾结构的主观性本质。研究发现:“打”字的语义演变路径为“原型义→引申义→构式义”,整体呈现以原型义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发散趋势,语料分析显示“打”字仍保持较强的原型义;依据“打+N”动宾结构语义的主观性判断,“打”字的语法意义可分为获取义和丧失义两大类,两者之间通过意义体验论和主观性理论相互关联,形成该结构语法意义的连续统,凸显施事者的显性情感和隐性情感。

  • 标签: “打+N”结构 语义演变 意义体验论 主观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