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研究古气候时,经常假定东亚夏季风冬季变化是反位相的^[1-2],即冬季强时夏季风弱,夏季风强时冬季弱。Zhang等^[3]和Zhou等^[4]对此提出了质疑,Yancheva等^[5-6]做了回答。一般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冬、夏季风变化总是反位相的。事实上,冬、夏季风变化的关系,还要从时间尺度也就是形成原因上探讨。地球轨道尺度Shi等研究了284kaBP以来的东亚冬、夏季风的代用资料,并与模式模拟的结果作了比较。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季风变化 反位相 东亚夏季风 时间尺度 地球轨道
  • 简介: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综合指数(EAWMII)与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频数显著相关,且两者的线性趋势与周期一致。当乌拉尔山阻塞频繁发生时,对流层中层西伯利亚反气旋异常,东亚大槽加深;对流层低层表现为贝加尔湖及东亚沿岸北风显著加强,中亚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降低,东亚冬季较常年加强。乌拉尔山阻塞的由强盛到崩溃的过程对应着西伯利亚高压由加强到减弱东移的季节内演变,850hPa风场对应为异常北风由贝加尔湖以北逐渐影响至低纬度菲律宾以东的演变特征。

  • 标签: 乌拉尔山阻塞 东亚冬季风 年际变化 季节内演变
  • 简介:应用1951—1986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了冬季季风高压,并就季风高压与极地热状况的关系及其对东亚气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前期秋季北极海冰及春季(3—4月)极区上空大气温度与季风高压关系密切。季风高压强弱变化对我国冬季气温具有显著影响,对苏联远东南部地区及日本等地的气温趋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标签: 极地热状况 季风高压
  • 简介: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的出现,人们不仅对全新世、更新世,对更早期季风活动也有了新的认识。岁差影响岁差即分点与近日点经度的差。目前冬至在近日点,夏至在远日点,所以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的年变化是比较小的。在全新世开始时(11.5kaBP)正好相反,夏至在近日点、冬至在远日点,所以那时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比现代高约7%,而冬季低约8%。大家公认,受这个影响全新世夏季风持续减弱,北非季风、北美季风

  • 标签: 古季风 太阳辐射强度 古气候记录 全新世 近日点 高分辨率
  • 简介:由于海陆分布及其热力差异的影响,使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它会使天气发生明显的变化。由于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且面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热力差异非常明显,亚洲大陆及其邻近海洋的海陆分布形势,以及高空行星风系环流的季节变化和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形成了亚洲特有的季风气候。亚洲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起俄罗斯远东滨海区,经日本、朝鲜、中国105°E以东地区,至东南亚南亚等。根据季风所在的位置可分为东亚季风、东南亚季风南亚季风

  • 标签: 亚洲季风 地形作用 东亚季风 星风 东南亚季风 亚洲大陆
  • 简介:去探索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本身就是件刺激和令人兴奋的事儿,不是吗?

  • 标签: 东南亚 车骑 冬季 温暖
  • 简介:利用NCEP/NCARR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通过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2010年东亚冬季月内尺度振荡特征及其与西南李区冬季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2010年东亚冬季在月内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7天左右、12天左右以及30天左右为主要振荡周期的低频振荡。东亚冬季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振荡特征可以很好指示出同期西南地区较强的低温过程,且在准2周尺度比准1周尺度对西南地区冬季低温的影响更明显。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尺度上东亚冬季正、负位相时,无论是对流层高层、中层、低层环流场分布形势均有显著差别,当东亚冬季正位相时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有利于西南地区科季低温,而负位相时环流形势相反,不利于西南地区低温。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月内时间尺度 西南地区 冬季气温 低频振荡
  • 简介:风羽钓是用鹅毛或鸭毛制成浮标(颜色不限,只要漓水),在浮标下面约一米处系钩,不用铅坠,凭借风力把羽毛浮标带钩吹出,专钓水面浮鱼和上层游鱼的一种方法。

  • 标签: 季风 浮标 水面
  • 简介:春风“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当柔媚的柳条儿摇摆腰姿的时候,风就从一池春水中出现了。风来得温柔,好像翻了个身子,大地已经感受到萌动。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第五届东亚冬季预报联合会商会于2004年11月12~13日在韩国釜山召开。本届会商会由韩国气象厅(KMA)主办,参加会议的除中国气象局外,还有汉城大学、釜山大学,日本气象厅(JMA)及APCN(APEC气候中心)的代表。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会商 预报 日本气象厅 中国气象局 气候
  • 简介:风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东西,人们一分一秒都离不了,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大得无边无沿,却又轻得几乎没有重量.不错,它就是空气.空气有重量,只是那重量太小,人们常常忽略不计.没有重量不能说没有力量,它的力量常常巨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它发怒的时候能把高楼摧毁,把大树连根拔起,把巨轮掀翻.它显示力量的方式是自身的快速流动.我们人类给流动起来的空气取了个名字:风.

  • 标签: 四季风雨
  • 简介:夏季是拍摄极具冲击力的风景照片的绝佳季节,面对那些震撼人心的美景,我们如何才能将它完善地摄入镜头呢?

  • 标签: 风景摄影 夏季 冲击力
  • 简介:使用NCEP/NCAR、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OfficeHadleyCenter)HadISST以及NOAA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海温、海冰及雪盖异常对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EAWM)年代际跃变的外部强迫作用,同时也对比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与20世纪8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特征和成因的一些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EAWM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国一致偏冷型,同时中国近海的海温也偏低;该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海温和海冰的作用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末EAWM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东亚北方气温显著偏冷而南方偏暖的南北反相变化分布;EAWM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受北大西洋海温和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共同影响。北大西洋显著的异常暖海温,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的波列,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加强,EAWM加强,从而导致我国北方气温下降;同时,秋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和秋季欧亚雪盖偏多对东亚冬季的增强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热带西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会导致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有异常的辐合和对流增强,引起大气环流的Gill型响应,对流西侧的异常气旋在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南部地区温度偏高。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东亚温度呈现南暖北冷的分布特征。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外部强迫因子 海冰 海温
  • 简介:根据热带西太平洋(130°-160°E,10°-20°N)上空对流的年际变化,对表面温度、向外长波幅射、850hPa纬向风进行了合成分析.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弱(强)对流对应着前冬和春季厄尔尼诺(拉尼娜)型的海温异常.与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上述海温异常的时空分布也与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季风的爆发早晚相关联.合成分析结果还表明,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弱(强)对流对应着从热带西太平洋向西伸展到孟加拉湾的东风(西风)异常.数值模拟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此外,在对流弱(强)的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和南海低层纬向风均表现出弱(强)的季节演变特征.

  • 标签: 南海 低层纬向风 热带西太平洋 对流 厄尔尼诺 夏季风
  • 简介:本文利用比较完整的格点资料,采用Gamma分布百分位数的降水量指标系统分析了亚非季风区夏季降水变率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区SST的关系。首先根据REOF分析,指出亚非季风区里有五个关键地区,分别为萨赫勒地区、日本南部到中国长江流域、中国华南到印度半岛东部、热带非洲地区和东亚地区。然后利用子波分析等方法对这五个中心地区的降水变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 标签: 降水变率 Gamma分布百分位数 REOF分析 子波分析
  • 简介: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植被对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机理并不相同。强夏季风年北方植被NPP增加,而南方植被NPP减少。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NPP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该地降水量实现的;京、津、冀地区植被NPP受东亚夏季风带来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叠加影响,因而成为北方对夏季风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南方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植被NPP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实现的,强夏季风导致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各省植被NPP减少。南方沿海的浙江和福建,强季风年带来的弱太阳辐射和低温是该地植被NPP减少的原因。广东、台湾植被NPP则主要受强夏季风带来的低温影响。

  • 标签: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 东亚夏季风 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