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卵泡长效长方的胚胎移植策略,在获得较高活产率的同时降低多胎率。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就诊的采用早卵泡长效长方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类型不同,分为新鲜周期卵裂胚胎移植组(A组) 、新鲜周期囊胚移植组(B组)、冻融周期卵裂胚胎移植组(C组)、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组(D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活产率和多胎率。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结果A组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的发生率[4.8% (110/2283)]高于C组[1.0% (6/614), P<0.001]和D组[2.1% (16/762), P<0.001]。B组的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3.8% (42/1116)]高于C组(P<0.001)。移植2枚胚胎组的多胎率[A组23.4% (535/2283)和C组20.8% (128/614)]显著高于移植1枚囊胚组[B组1.4% (16/1116)和D组0.9% (7/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的临床妊娠率[68.7% (767/1116)]和活产率[59.6% (665/1116)]均高于A组[63.5% (1449/2283), P=0.003; 54.8% (1250/2283), P=0.008]、C组[60.1% (369/614), P<0.001;51.6% (317/614),P=0.001]和D组[62.7% (478/762),P=0.007;52.8% (402/762),P=0.003],而A组、C组和D组间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B组为参照,进行哑变量分析,A组(aOR=0.86,95% CI=0.74~0.99,P=0.044)、C组(aOR=0.76,95% CI=0.62~0.93,P=0.008)及D组(aOR=0.79,95% CI=0.65~0.95,P=0.013)的活产率均低于B组。结论对于早卵泡长效长方,在控制OHSS的基础上,首选新鲜周期单囊胚移植,在获得较高活产率的同时,多胎率显著降低。

  • 标签: 囊胚 胚胎 多胎 活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卵泡长效长方的最佳获卵数及在达到较高累积活产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CLBR)的同时,减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的风险。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首次行体外受精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助孕且采用早卵泡长效长方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获卵数进行分组,A组:获卵数1~5枚;B组:获卵数6~10枚;C组:获卵数11~15枚;D组:获卵数16~20枚;E组:获卵数>20枚,分析5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临床数据。主要观察指标为CLBR和OHSS发生率。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分析影响CLBR和OHSS发生率的因素。结果女方年龄的增加(aOR=0.93,95% CI=0.90~0.97,P<0.001)和体质量指数的增加(aOR=0.95,95% CI=0.92~0.99,P=0.02)是CLBR的危险因素,获卵数的增加(aOR=1.27,95% CI=1.20~1.35,P<0.001)是CLBR的保护因素。女方年龄越小(aOR=0.94,95% CI=0.91~0.97,P<0.001)、体质量指数减低(aOR=0.96,95% CI=0.93~0.99,P=0.04)、获卵数增加(aOR=1.84,95% CI=1.64~2.06,P<0.001)是OHSS发生率的危险因素。随着获卵数的增加(A组到C组),CLBR增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6%(157/304)、64.8%(869/1314)、75.2%(1334/1774),P<0.001],而C组、D组和E组间CLB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获卵数增加(A组到E组),OHSS发生率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1/304)、3.3%(44/1314)、5.0%(88/1774)、9.8%(104/1065)、15.4%(77/499),P<0.001],尤其是在获卵数>15枚时,OHSS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早卵泡长效长方中,获卵数在11~15枚,可获得较高的CLBR,且OHSS发生率较低,为适宜的获卵数区间。

  • 标签: 获卵数 累积活产率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泡长效长方与黄体长效长方在卵巢储备良好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在我院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300例患者进行分组,各150例,对照组接受黄体长效长方治疗,试验组接受卵泡长效长方治疗,对患者的全胚冷冻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早期流产率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明显较高,早期流产率明显较低,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黄体长效长方卵泡长效长方在卵巢储备良好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具有更高的价值。

  • 标签: 卵泡期长效长方案 黄体期长效长方案 卵巢储备良好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卵泡长效长方应用于卵巢高储备人群的临床特征及最佳获卵数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第一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采用卵泡长效长方助孕的5168例卵巢多囊样改变/多囊卵巢综合征(PCO/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取卵后是否因卵巢高反应行全部胚胎冷冻分为高反应冷冻胚胎组及对照组,根据移植后是否发生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分为中重度OHSS组及对照组。根据获卵数分为6组:<6、6~10、11~15、16~20、21~25和≥26。比较各分组间的临床特征及不同获卵数分组的临床妊娠率、高反应冷冻胚胎率、中重度OHSS率。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获卵数与卵巢高反应及移植后中重度OHSS的相关性。结果在使用卵泡长效长方的PCO/PCOS周期中,获卵数6~10、11~15、16~20能获得满意的临床妊娠率(72.05%、74.29%、76.17%)及较低的高反应冷冻胚胎率(2.46%,10.01%,23.59%)。矫正混杂因素后,获卵数是影响卵巢高反应全部胚胎冷冻的独立因素(OR=2.159,95% CI=2.027~2.300,P<0.001),与移植后中重度OHSS无明显相关性(OR=0.755,95% CI=0.553~1.031,P=0.077)。结论对于PCO/PCOS患者采用卵泡长效长方,获卵数6~20枚可达到满意的周期结局。

  • 标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长方案 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卵巢高储备 卵巢高反应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人群进行早卵泡长效长方和拮抗剂方案诱导排卵的临床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检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临床辅助生殖技术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进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ICSI-ET)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临床资料共642例,根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拮抗剂方案组(记为拮抗剂组,共359例)和早卵泡长效长方组(记为早长组,共283例)。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胚胎种植率以及其他诱导排卵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①拮抗剂组患者BMI[(22.17±2.96)kg/m2]高于早长组患者[(21.68±2.29)kg/m2,P=0.018],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早长组患者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剂量[(149.74±36.24)IU]显著低于拮抗剂组[(177.97±38.85)IU,P<0.001],Gn使用时间[(11.93±2.26)d]、Gn使用总量[(1 908.35±632.36)IU]显著高于拮抗剂组[(8.86±1.45)d,(1 638.57±497.23)IU,P均<0.001]。两组患者行卵裂胚胎移植早长组胚胎种植率[57.14%(152/266)]、临床妊娠率[66.48%(121/182)]、活产率[59.89%(109/182)]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39.53%(68/172),P<0.001;51.72%(60/116),P=0.011;40.52%(47/116),P=0.001],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年龄均是卵裂胚胎移植临床妊娠、活产的危险因素[2.261(95% CI=1.333~3.836),P=0.002;0.928(95% CI=0.869~0.991),P=0.026;2.598(95% CI=1.535~4.397),P<0.001;0.906(95% CI=0.849~0.967),P=0.003]。③<35岁患者行早长方新鲜胚胎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拮抗剂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5~39岁患者早长方新鲜胚胎周期移植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拮抗剂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正常BMI人群中早长组种植率[55.71%(122/219)]、临床妊娠率[63.58%(96/151)]、活产率[58.94%(89/151)]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37.82%(45/119),P=0.002;46.99%(39/83),P=0.014;39.76%(33/83),P=0.005]。超重人群中,早长组种植率[68.09%(32/47)]、临床妊娠率[81.25%(26/32)]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43.40%(23/53),P=0.013;57.14%(20/35),P=0.034],但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拮抗剂方案相比,给予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进行早卵泡长效长方促排卵可获得较满意的IVF新鲜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结局,但其增加患者降调节时间及Gn使用时间、总剂量。

  • 标签: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 拮抗剂方案 不明原因不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泡长效长方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助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第一次行IVF/ICSI助孕的38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方案将患者分为卵泡长效方案组(A组)、长方组(B组)和拮抗剂方案组(C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A组与B组和C组相比,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日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的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0.64(0.35,0.99) IU/L比1.78(1.42,2.05) IU/L比5.00(3.63,6.46) IU/L;0.89(0.37,1.33) IU/L比2.48(1.76,3.25) IU/L比2.46(1.66,3.67) IU/L]和雌二醇水平[6.70(5.00,16.90) μg/L比7.93(6.50,7.93) μg/L比34.05(22.99,45.58) μg/L;1.82(1.11,2.75) μg/L比2.97(2.16,4.24) μg/L比2.03(1.49,2.96) μg/L]显著降低(P均<0.001);Gn使用总量[2700(2250,3200) IU比1875(1575,2250) IU比1800(1425,2250) IU]和Gn使用时间[11(9,13) d、9(8,10) d和8(8,9) d]显著增加(P均<0.001);临床妊娠率[76.53%(75/98)、61.39%(62/101)和54.39%(31/57),P=0.010]、胚胎种植率[54.10%(99/183)、42.63%(81/190)和40.19%(43/107),P=0.029]和活产率[66.33%(65/98)、53.47%(54/101)和47.37%(27/57),P=0.046]显著提高。结论与长方和拮抗剂方案相比,卵泡长效长方能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IVF/ICSI的临床结局。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受精,体外 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临床妊娠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体质量对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患者早卵泡长效长方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反应性的影响,指导生殖医生在确定个体化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剂量时选择更准确的指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行IVF/ICSI-ET治疗时应用早卵泡长效长方且Gn启动剂量均为112.5 U的5762例患者临床资料。选择BMI中位1/5人群(BMI范围为20.70~22.03 kg/m2),按照体质量分为低体质量组(<51 kg)、正常体质量组(51~56 kg)、高体质量组(>56 kg),分析三组的卵巢反应性。选择体质量中位1/5患者(体质量范围为52~55 kg),按照BMI大小分为低BMI组(<20.30 kg/m2)、正常BMI组(20.30~22.19 kg/m2)、高BMI组(>22.19 kg/m2),分析三组的卵巢反应性。结果BMI中位人群按体质量大小分组时,三组Gn总剂量[1 612.50(1 350.00,1 950.00)U比1 687.50(1 387.50,2 100.00)U比1 793.75(1 443.75,2 250.00)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扳机日孕酮[0.89(0.60,1.19)μg/L比0.78(0.53,1.05)μg/L比0.69(0.50,0.92)μg/L]与雌激素水平[2 569.00(1 774.00,3 681.00)ng/L比2 208.50(1 614.00,3 020.52)ng/L比2 018.00(1 385.00,2 787.00)ng/L]、IVF正常受精率[66.36%(1539/2319)比66.46%(5460/8216)比62.86%(1281/2038)]、ICSI正常受精率[74.77%(320/428)比78.31%(1368/1747)比71.34%(224/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P<0.001,P=0.008,P=0.014)。通过协方差分析平衡BMI、年龄、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显示,三组获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体质量中位人群按BMI大小分组时,三组年龄[28(26,31)岁比29(27,32)岁比29(27,32)岁]、Gn使用总量[1 725.00(1 368.75,2 100.00)U比1 725.00(1 387.50,2 100.00)U比1 875.00(1 425.00,2 300.00)U]、IVF正常受精率[66.06%(1775/2687)比65.88%(5689/8635)比62.91%(1589/2526)]、ICSI正常受精率[74.73%(482/645)比77.93%(1511/1939)比67.97%(418/615)]与可利用胚胎数[3.0(2.0,5.0)枚比3.0(2.0,5.0)枚比3.0(2.0,4.0)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42,P=0.015,P<0.001,P<0.001)。通过协方差分析平衡体质量、年龄、AFC显示,三组获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结论体质量较BMI对卵巢反应性更具有预测价值,建议生殖医生根据体质量而非BMI确定Gn启动剂量。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受精,体外 体质量 卵巢反应性 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行辅助生殖技术卵泡长效长方超促排卵治疗的患者获取最佳卵巢反应的相关指标,并建立卵巢反应性的诺曼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30日期间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的1289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获卵数分为卵巢低反应组(获卵数≤5枚)164例,卵巢正常反应组(5枚<获卵数≤18枚)891例,卵巢高反应组(获卵数>18枚)234例。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卵巢反应性的独立因素,即为模型入组变量,并依据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建立诺曼预测模型。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基础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43±3.99)岁,(31.48±3.89)岁,(29.91±3.73)岁;(2.53±1.90)μg/L,(3.79±2.20)μg/L,(5.94±3.12)μg/L;10.24±3.10,14.50±3.29,19.81±3.44;均P<0.001]。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孕年限及输卵管性不孕原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行促排卵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起始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62±53.96)U、(166.79±48.20)U、(159.13±43.92)U,P<0.001],Gn使用时间及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女方年龄[0.93(0.90~0.96),P=0.007]、AFC[1.07(1.03~1.09),P=0.001]、AMH[1.29(1.20~1.39),P=0.001]、基础卵泡刺激素[0.79(0.73~0.86),P=0.001]、黄体生成素[1.11(1.06~1.23),P=0.010]、Gn起始剂量[1.00(1.00~1.01),P=0.003]、Gn使用总量[1.00(0.99~1.00),P=0.001],是否为子宫内膜异位症[0.63(0.47~0.86),P=0.001]和多囊卵巢综合征[0.30(0.22~0.91),P=0.030]是超促排卵过程中发生卵巢不同反应的独立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构建卵巢反应性的预测模型,预测卵巢最佳反应状态的准确性为95%。用2019年8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期间该中心的306例同类患者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共279例患者的预测卵巢反应(获卵数)与实际相符,符合度为91.2%。模型的一致性指数是0.71。结论筛选出行卵泡长效长方超促排卵中影响卵巢反应性的相关因素,成功建立的诺曼模型能够有效、直观、可视化地预测超促排卵中的卵巢反应性。

  • 标签: 卵泡期长效长方案 卵巢反应性 诺曼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卵泡长效长方(长长方)和拮抗剂方案在预期卵巢高反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预期卵巢高反应患者共257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长长方组1855个周期,拮抗剂方案组720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全部胚胎冷冻第一周移植的妊娠结局、每取卵周期的累积妊娠率及首次IVF/ICSI助孕周期妊娠所需时间(TTP);并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中前次行长长方助孕再次拮抗剂方案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及前次行长长方助孕再次行长长方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抗苗勒管激素(AM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内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长方组促性腺激素(Gn)启动量[(135.11±36.61) IU]、获卵数[(17.79±7.80)枚]、可利用胚胎数[(9.08±5.56)枚]、优质胚胎数[(5.18±4.56)枚]明显低于拮抗剂组[(170.12±53.94) IU、(20.60±9.92)枚、(10.96±6.59)枚、(6.47±4.97)枚](P<0.001、P<0.001、P<0.001、P=0.012);而Gn使用时间[(14.3±3.23)d]、Gn使用总量[(2 322.08±1 020.48) IU]、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9.54%)、hCG扳机后中重度OHSS发生率(9.54%)、新鲜周期临床妊娠率(69.44%)明显高于拮抗剂组[(9.97±2.47)d、(1 884.19±774.16) IU、0.83%、3.95%、53.94%,P均<0.001]。②全部胚胎冷冻第一周移植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累积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拮抗剂组新鲜周期移植后妊娠和冷冻胚胎周期移植后妊娠的周期TTP[(47.67±3.18)d、(140.33±45.43)d]要明显少于长长方组[(81.25±3.72)d、(185.19±46.52)d,P均<0.001],但总移植周期TTP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长长方和拮抗剂方案自身对照的比较显示:长长方组可利用胚胎数[(5.79±3.14)枚]、优质胚胎数[(2.78±1.50)枚]明显低于拮抗剂组[(10.14±4.74)枚、(5.70±3.50)枚](P=0.027、P=0.005),而Gn使用总量[(2 535.80±1 212.17) IU]、中重度OHSS发生率(4.55%)明显高于拮抗剂组[(2 075.28±856.03) IU、0](P=0.049、P=0.043)。⑤长长方助孕和再次长长方自身对照的比较显示:再次长长方助孕的BMI[(24.63±2.99) kg/m2]小于第一周长方者[(25.01±3.12) kg/m2,P=0.049],而优质胚胎数[(4.00±3.58)枚]和临床妊娠率(52.10%)明显高于第一周长方者[(2.56±2.12)枚、29.41%](P=0.046、P=0.004)。结论对于预期卵巢高反应的患者,拮抗剂方案可显著降低促排卵时间、促排卵剂量、中重度OHSS发生率,提高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但新鲜周期临床妊娠率低,可考虑全部胚胎冷冻后移植。对于前次长长方助孕失败的预期卵巢高反应患者,下一周可考虑拮抗剂方案,亦可在改善基础状态并预防OHSS发生的基础上再次选择长长方

  • 标签: 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 拮抗剂方案 临床妊娠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累积妊娠率 妊娠所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卵泡长效长方在符合卵巢高反应预测指标患者中的运用及高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期间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的符合卵巢高反应预测指标的6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卵巢高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所筛选各卵巢高反应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准确度。结果664例患者中10例(1.51%)发生卵巢低反应,356例患者(53.61%)取得正常的卵巢反应,298例患者(44.88%)发生高反应。正常反应组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3.09%(11/356)]显著低于高反应组[8.39%(25/298), P=0.003];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与高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反应组流产率为正常反应组的2倍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注射日黄体生成素(luteinzing hormone, LH)水平与卵巢高反应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hCG注射日LH水平预测卵巢高反应发生的AUC为0.594,hCG注射日LH水平≤1.0 IU/L是高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卵泡长效长方运用于符合卵巢高反应预测指标的患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结局。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适当添加外源性LH可能有助于减少卵巢高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卵巢刺激 黄体生成素 卵泡期长效长方案 卵巢高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在卵泡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长方中卵巢反应性、临床妊娠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试管婴儿助孕治疗的患者1 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卵巢反应性、妊娠结局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此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相关因素预测卵巢反应性以及临床妊娠的价值。结果卵巢低反应、正常反应、高反应患者的年龄、FSH、Gn使用总剂量、Gn平均日使用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均P<0.05),而AFC、AMH、获卵数、临床妊娠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AMH对卵巢低反应、高反应的预测价值相比年龄、AFC、FSH、Gn使用总剂量、Gn平均日使用量、获卵数更高(均P<0.05)。妊娠患者的年龄、Gn使用总剂量、Gn平均日使用量低于未妊娠患者(均P<0.05),而AFC、AMH、获卵数、移植胚胎数高于未妊娠患者(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AMH对临床妊娠的预测价值相比年龄、AFC、FSH、Gn使用总剂量、Gn平均日使用量、移植胚胎数更高(均P<0.05)。结论AMH是卵巢反应性的有效预测因子之一,且有利于协助临床医生预测患者临床妊娠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卵泡期 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长方案 卵巢反应性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在早卵泡长方中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两种不同GnRH-a在早卵泡长方的患者共802例,根据长效GnRH-a的不同分为醋酸亮丙瑞林组(A组)和曲普瑞林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基础性激素水平、不孕类型,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日性激素水平、Gn使用时间及总量、降调节时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雌二醇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临床结局、治疗总费用,以及因内膜厚度不均、孕酮升高、胚胎质量问题、个体因素而取消移植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19.59±7.93)、获卵数[(15.39±7.59)枚]、受精数[(11.20±6.53)枚]、卵裂数[(10.85±6.42)枚]、第3日优质胚胎数[(3.01±2.66)枚]、囊胚数[(5.27±4.02)枚]大于A组[17.68±7.23、(13.70±6.94)枚、(9.50±5.43)枚、(9.26±5.34)枚、(2.57±2.33)枚、(4.49±3.40)枚](P=0.001, P=0.002, P<0.001, P=0.001, P=0.017, P=0.007)。A组hCG注射日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0.78±0.64)IU/L]、孕酮水平[(0.72±0.39)μg/L]高于B组[(0.55±0.30)IU/L、(0.64±0.36)μg/L](P<0.001, P=0.005),A组为防止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的发生取消移植率[28.52%(75/263)]高于B组[14.95%(16/107), P=0.006]。结论两种长效GnRH-a药物应用于早卵泡长方均可获得满意的降调节效果、实验室及临床结局,但醋酸亮丙瑞林对垂体抑制相对温和,相比较于曲普瑞林获得的临床妊娠率有升高趋势。

  • 标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早卵泡期超长方案 受精,体外 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选择性单囊胚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卵泡长方中添加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对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且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非高龄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卵巢储备功能正常、非高龄患者489例,且为首次行体外受精、采用卵泡长方促排卵的新鲜周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添加hMG及添加时机分为3组:不添加hMG组(76例)、中期添加hMG组(211例)、全程添加hMG组(202例),比较各组的基本情况、促排卵药物的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中期添加hMG组和全程添加hMG组的年龄均明显高于不添加hMG组(P值分别为0.019、0.011);全程添加hMG组的基础FSH水平明显高于不添加hMG组(P<0.01)和中期添加hMG组(P=0.006),基础FSH/LH比值明显高于中期添加hMG组(P=0.009);不添加hMG组和中期添加hMG组的窦卵泡数明显高于全程添加hMG组(P值分别为0.007、0.017)。全程添加hMG组的优质胚胎率[(47±27)%]明显高于不添加hMG组(P=0.017);中期添加hMG组的胚胎种植率明显低于不添加hMG组和全程添加hMG组(P值分别为0.043及<0.01)。全程添加hMG组的临床妊娠率[76.7%(155/202)]高于不添加hMG组(P=0.039)和中期添加hMG组(P<0.01);全程添加hMG组的活产率[67.3%(136/202)]明显高于不添加hMG组(P=0.017)和中期添加hMG组(P=0.001)。结论就非高龄且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标准人群中卵巢储备功能相对较低者采用卵泡长方,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降调节后的促排卵过程中全程添加hMG,可通过提高胚胎的质量而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生殖技术,辅助 促生育素类 卵泡期 临床方案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剂量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E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273例。所有患者采用黄体长方促排卵,根据GnRH-a剂量分为1.0 mg、0.8 mg和0.5 mg三组,比较患者基础临床特征和控制性超促排卵、胚胎移植及子代数据。结果三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及子代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降调节剂量的减少,卵巢刺激时间明显下降,0.5 mg组最短,为(11.3±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使用总量有下降趋势,胚胎丢失率降低,活产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1.0 mg组,受精率最低,为71.6%(768/107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早期流产率、无可用胚胎周期取消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nRH-a 0.5 mg可减少促排卵时间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结局,是更优的降调节剂量。

  • 标签: 生殖技术,辅助 超促排卵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效长方或拮抗剂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首次IVF/ICSI助孕的1286例PCOS患者(1286个IVF/ICSI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将所有周期分为长效长方组(1106例)和拮抗剂方案组(180例),分别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促排卵治疗过程和首次移植(包括新鲜周期或复苏周期移植)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拮抗剂方案组基础卵泡刺激素(basal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bFSH)[(6.37±1.70)IU/L]显著低于长效长方组[(6.84±1.69)IU/L](P=0.001),基础窦卵泡计数(34.52±11.23)多于长效长方组(27.63±8.24)(P<0.001),故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数据进行匹配,匹配后长效长方组和拮抗剂组分别纳入165个和166个取卵周期。拮抗剂方案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使用时间[(9.43±1.78)d]、Gn使用总量[(1 648.95±524.15)IU]低于长效长方组[(13.85±3.45)d,P<0.001;(2 391.14±826.55)IU, P<0.001],且卵泡发育率[53.21%(3095/5817)]、获卵数[(20.72±8.55)个]、囊胚形成率[72.77%(1291/1774)]和可利用胚胎数[(8.20±5.09)个]显著高于长效长方组[43.24%(2599/6011),P<0.001;(16.42±6.14)个,P<0.001;63.06%(840/1332),P<0.001;(6.39±3.35)个,P<0.001],但两组间卵子利用率、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长效长方组和拮抗剂方案组患者首次移植(新鲜或复苏周期移植)后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和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COS患者IVF/ICSI助孕时应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存在Gn使用总量少、刺激时间短、囊胚形成率高、可利用胚胎数多等优势,但其中重度OHSS发生率和首次移植妊娠结局与长效长方相同。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35岁的不孕症患者采用早卵泡长方促排卵,是否添加重组黄体生成素(rLH)及不同添加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早卵泡长方促排卵患者的临床数据,共558例高龄不孕症患者入组,根据是否添加rLH及添加时机分为3组:未添加rLH组127例,中期添加rLH组141例,全程添加rLH组290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添加方案对新鲜周期妊娠结局及累积活产率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有可比性(P均>0.05),全程添加rLH组的基础黄体生成素(LH)、抗苗勒管激素(AMH)和窦卵泡数(AFC)显著低于未添加rLH组和中期添加rLH组(P均<0.05)。3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剂量、Gn总剂量及Gn刺激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全程添加rLH组的Gn启动剂量和总剂量最大、刺激时间最长。全程添加rLH组和中期添加LH组患者的获卵数和可移植胚胎数显著低于未添加LH组(P均<0.001)。全程添加rLH组患者的新鲜周期种植率(45.3%,117/258)和临床妊娠率(52.6%,111/211)显著高于未添加rLH组和中期添加rLH组(P=0.036、P=0.006),3组之间新鲜周期的活产率无显著差异(P=0.098)。3组患者冻融周期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3组之间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校正年龄、BMI、AMH、AFC、基础FSH、基础LH、Gn总剂量、获卵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个数和移植胚胎的发育时期后,同未添加rLH组相比,全程添加rLH组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率(调整OR=2.793,95%CI为1.512~5.162,P<0.001)和活产率(调整OR=2.324,95%CI为1.241~4.351,P=0.008)升高,中期添加rLH组的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3组之间累积活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孕症患者行早卵泡长方促排卵时,全程添加rLH可以提高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但是不提高累积活产率。

  • 标签: 促黄体激素 重组蛋白质类 排卵诱导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长效长方促排卵前,采取高纯度人尿促性素(HP-hMG)预处理,对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胚胎移植(ET)助孕的不孕女性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零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ICSI-ET助孕,并采用长效长方促排卵的171例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女性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启动促性腺激素(Gn)前是否采用HP-hMG预处理,将其分为研究组(n=102,采用HP-hMG进行预处理)与对照组(n=69,未进行预处理)。对2组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接受IVF/ICSI-ET助孕中相关临床指标、ET相关指标、妊娠结局及助孕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20-KY-129),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受试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原发不孕者所占比例、不孕年限、基础窦卵泡计数(AFC),以及基础血清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雌二醇及孕酮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受试者降调节后血清FSH、LH、雌二醇及孕酮水平,Gn启动日血清FSH及雌二醇水平,Gn使用时间及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LH、雌二醇及孕酮水平,以及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受试者Gn启动日血清LH水平为(1.27±0.81) IU/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6±0.21) IU/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5、P<0.001)。③2组受试者的获卵数、获卵率、MⅡ卵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鲜胚移植率、移植胚胎数、IVF与ICSI比值(IVF/ICSI)、临床妊娠率及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及卵巢低反应发生率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及5.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4、P=0.034,χ2=6.055、P=0.014)。结论接受IVF/ICSI-ET助孕不孕女性,在长效长方促排卵前采取HP-hMG预处理,可在不增加Gn使用时间及剂量前提下,降低OHSS及卵巢低反应发生。

  • 标签: 促生育素类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控制性超排卵 受精,体外 精子注射,细胞质内 妊娠结局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卵巢低反应患者实施微刺激方案卵泡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选择90例卵巢低反应患者分析研究,入组时间从2020.4至2021.2,对于入组患者采取双盲分配法,探讨组、一般组患者均等例数为45,探讨组利用卵泡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方案,一般组采取微刺激方案,对比两组优质胚胎率、获卵数、正常受精率。结果:探讨组优质胚胎率、获卵数、正常受精率与一般组对比明显较高,指标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卵泡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应用效果理想。

  • 标签: 卵泡期 孕激素 促排卵 微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泡长效长方和黄体短效长方卵泡孕酮升高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新鲜卵裂胚胎移植助孕并采用卵泡长效长方或黄体短效长方的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ion,IVF/ICSI)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上述患者周期进行针对年龄、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移植胚胎数的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采用卵泡长效长方患者(A组)1748例,采用黄体短效长方患者(B组)1751例。根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孕酮水平再分别将A组、 B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1.00 μg/L组(1亚组),1.00~1.25 μg/L组(2亚组),1.25~1.75 μg/L组(3亚组)和1.75~3.00 μg/L组(4亚组)。比较A、B组内各亚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各项指标。结果A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B组[65.5%(1145/1748)比53.6%(938/1751),P<0.001],活产率高于B组[55.7%(973/1748)比44.0%(770/175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A4亚组临床妊娠率[56.6%(82/145)]显著低于A1亚组[(66.8%(725/1086),P=0.01]和A2亚组[69.3%(167/241),P=0.008];B组中B3和B4亚组临床妊娠率[43.6%(68/156),30.8%(12/39)]显著低于B1亚组[55.4%(728/1315)]和B2亚组[55.2%(127/2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3比B1亚组:P=0.003;B4比B1亚组:P=0.002;B3比B2亚组:P=0.016;B4比B2亚组:P=0.004)。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A组中其他亚组与A1亚组相比,对临床妊娠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亚组比A1亚组,OR=1.090,95% CI=0.787~1.509,P=0.606;A3亚组比A1亚组,OR=0.809,95% CI=0.588~1.114,P=0.194;A4亚组比A1亚组,OR=0.675,95% CI=0.456~1.000,P=0.050);B组中与B1亚组相比,B4亚组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OR=0.410,95% CI=0.199~0.843,P=0.015)。结论经过PSM匹配后,卵泡长效长方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优于黄体短效长方卵泡长效长方对高孕酮负面影响的耐受性优于黄体短效长方

  • 标签: 垂体降调节 孕酮升高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治疗后发生早期流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黄体中期长方促排卵且获得临床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61例。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早期流产组(54例)和分娩组(40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促排卵结局,分析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结果早期流产组与分娩组患者的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不孕类型、流产史、促甲状腺素、基础内分泌水平、窦卵泡数、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激素水平、获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基础卵泡刺激素的增加是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年龄≥35岁患者发生早期流产的风险是年龄<35岁患者的1.854倍,95%CI 1.027~3.347,P=0.041;基础卵泡刺激素≥10 U/L患者早期流产发生风险是基础卵泡刺激素<10 U/L患者的1.499倍,95%CI 0.776~2.895,P=0.048。结论年龄和基础卵泡刺激素是黄体中期长方助孕妊娠后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

  • 标签: 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黄体中期长方案 年龄 卵泡刺激素 流产 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