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于不同时间、场合、受众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统一的框架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 标签: 习近平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梦 改革开放
  • 简介:在社会历史领域,如果历史真相被掩盖、篡改、抹杀,以主观恶意杜撰臆想历史真实,必然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粉墨登场。任由历史虚无主义频现,它殃及的范围就不可能只留在历史的圈子里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均无法幸免。道德意识形态也在其中。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道德意识形态 社会历史 历史真相 主观恶意
  • 简介: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潮。尽管其表现形式多样,但共同理论基础都是唯心史观。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用所谓"温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当性,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衡量中国发展道路,是其显著特点。一、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为民族大义前仆后继的英雄。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文明 中国革命史 民族大义 历史终结论
  • 简介:新世纪以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较量区”的史学界出现了一些“新”观点,在史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一是以“创新”之名行解构之实。时下有人打着“创新”的旗号,否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史学界掀起的“重构中国近代史”思潮,试图抛弃革命史的叙事模式,在历史研究中彻底进行“告别革命”,自然也就抹杀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自主战争的历史作用,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思潮 中国近代史 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史学界
  • 简介: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噪音、杂音仍不时响起。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它们是脱离实际和无法实现的。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 简介:中国人决心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一种巨大的历史张力就生成于这一历史选择中,同时也孕育着发生两种命运的可能性,这两种命运在中国曾交替出现。现代市场、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并不意味着三方面的独立性的消失,而是它们之间建立起互斥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的良性互动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

  • 标签: 社会主义 历史张力 现代市场 中国历史文化
  • 简介:近20多年,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全球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社会主义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和苏联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总量在5年前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标签: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中国 历史渊源 社会主义制度 90年代 改革开放
  • 简介:方法是人们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程序和活动方式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达到预期效果而对受教育者采取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要素。本文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素材,探研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思路,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标签: 唯物史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 简介:国家建设是国家由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型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国家建设体现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两条路径。具体的国家建设实践取决于党内领导精英对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系的处理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知取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建设取向经历了理想主义、发展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变化历程。这种取向转变,既是社会危机驱动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成长并走向成熟的体现。

  • 标签: 国家建设 认知取向 社会主义 现代化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历史考验,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论战与整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必须坚持明确的问题导向并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教条主义并坚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并适时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整风运动;必须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并将其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说史 萌芽时期 历史经验
  • 简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书籍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目前,电子图书和在线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在的人们不仅可以使用电脑在网络上阅读,也能用手机和其他设备阅读。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认识这种趋势呢?在线阅读其实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阅读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之后,运用马克思原著中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这一现象。特别是结合两分法和实践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合理地认识现代书籍演变的这一现象,对今后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电子书 唯物辩证 指导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职能不断转变与治理主体不断转换的双重逻辑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治理的传统视域,将权力之治与公共事务之治相融合,旨在实现国家与社会之治的交融。文章以历史制度主义观点审视分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指出其操作合理性基于四个主要因素,即国家外部压力体系的挑战、国家内生动力的制度化运行、执政党精英的大力推动以及现代国家执政理念的确立。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 现代化 历史制度主义 合理性
  • 简介: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主张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来看,实用主义追求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应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实用主义,认可实用主义的理论建树,批判实用主义中过于功利和片面的哲学观,有利于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用主义 批判
  • 简介:贺瑞教授撰写的《列宁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专著,201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该著作具有以下独特的内容。其一,该著论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社会论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学说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大部分。

  • 标签: 理论要点 武装暴动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高潮 令人 城市中心
  • 简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表现出来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这些都与毛泽东反思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毛泽东这种对历史进行自觉反思,进而再来指导现实的行为,就是其历史意识的鲜明表现。

  • 标签: 毛泽东 历史意识
  • 简介:当代民粹主义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推动着“民粹主义时代”的到来,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扩展和拓深对当代民粹主义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深度,可以从揭示当代民粹主义的特性、圈定当代民粹主义的范畴、开展政治平民化趋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当代“民粹主义”的探讨、展开对全球当代民粹主义产生根源的研究、探讨应对全球当代民粹主义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当代民粹主义的深入研究。

  • 标签: 民粹主义 当代 研究
  • 简介: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大。如何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如何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借鉴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对于正本清源、解放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民主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辩证分析
  • 简介:受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詹姆斯·密尔的政治理论建立在经验主义人性论基础之上,同时主张情感主义的政治伦理。在1832年议会改革前夕的著名辩论中,以麦考利为代表的辉格派忽视了詹姆斯·密尔政治理论中经验主义和情感主义基础,而集中攻击其作为理论前提的功利主义人性论以及逻辑。辉格派的攻击的实质在于否定密尔等人提出的普选权主张,维护辉格党寡头占霸权地位的等级主义的话语体系。而詹姆斯·密尔提倡由中等阶层引导社会情操的主张,其实质是用平等主义的话语体系向辉格派提出挑战,为普选权的推行作铺垫,进而推进英国的自由民主。

  • 标签: 人性论 情感主义 社会情操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意识形态本质上“没有自己的历史”,这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说的,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它依赖于社会存在。“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社会现实决定着意识形态的产生,决定着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变革。但是,意识形态也并非一直处于被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州益;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
  • 简介:很多国际政治学者认为现实主义的道德主张是"非道德"或"不道德"的,这两种观点都未能准确把握现实主义的道德学说。只有从人性论假定出发才能揭示现实主义道德学说的深刻内涵,现实主义者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持怀疑态度,他们是道德相对论者,他们发现政治家们经常深陷道德困境中,审慎是应对道德困境的唯一选择。

  • 标签: 人性论 理性的限度 道德怀疑论 审慎 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