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水轮发电机的过流部件主要包括四部分,即引水、导水、工作、泄水四部分组成。在水轮机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顶盖、支撑作为轴流转桨式机组的重要的工作部分,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对机组的整体运行安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面对设备实际运行中顶盖、支撑该出现的一系列漏水、刺水现象,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一个问题,避免机组经常性大修,能保证水轮发电机组在最优工况下运行、确保电站安全可靠运、的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安全的消除轴流转桨式机组顶盖、支撑渗水、刺水是本篇论文探讨的方法。本文以石鸡电站的轴流转桨式机组支撑刺水解决为例,探讨其解决方法。

  • 标签: 水轮机 支撑盖 刺水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骨入路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骨2例,岩骨内8例,岩骨-颈部12例,颅内-岩骨-颈部14例。手术入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入路(12例)、经岩枕入路(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经岩骨入路手术对侵犯岩骨及颈部的颈静脉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颈静脉孔 经岩骨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骨入路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骨2例,岩骨内8例,岩骨-颈部12例,颅内-岩骨-颈部14例。手术入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入路(12例)、经岩枕入路(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经岩骨入路手术对侵犯岩骨及颈部的颈静脉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颈静脉孔 经岩骨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风电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跻身三大能源之列,而风力发电技术也得以迅猛发展。各国也相继制定风电并网的技术准则,来减小大规模风电并网造成的不利影响,而风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则是风电并网问题中最大的难点。

  • 标签: 风力发电 电网电压跌落 低电压穿越技术
  • 简介:摘要:“1+X”证书制度能够帮助中职院校改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中职院校构建师型师资队伍。在构建师型师资队伍时,应当重视培养教师个人能力,针对培养中的问题制定具体策略。本文介绍“1+X”证书制度新需求,并提出“1+X”证书制度下“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 标签: “1+X”证书制度 中职 双师型 策略
  • 简介:摘要: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场中水回用系统采用“膜法”进行水处理,在运行过程由于水源的不同或季节的变化,以及设备运行环境的影响,造成反渗透膜易被水中的微生物污染。水体和设备中微生物和菌类滋生较快,最终将导致膜表面的污堵并降低膜的性能,导致膜聚合物的降解,附着在膜表面的微生物也会成为垢和其它沉积物的晶核生长点,造成膜不可逆地损坏。通过投加杀菌剂对水体进行杀菌处理,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 标签: 微生物 污堵 杀菌剂 杀菌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效果。方法抽取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PCI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给予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ean)、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搏动指数(PI)]、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病情相关因子[β1-淀粉样蛋白(Aβ1-4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2%,47/48)高于对照组(85.42%,41/48),P<0.05。治疗后,观察组Vmean、Vmax均高于对照组,PI、FIB、D-D、NSE、Aβ1-42、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PCI效果确切,能有效促进脑动脉血流,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脑卒中风险,缓解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睡眠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双联抗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