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胸前外侧、上腹正中两切口行食管癌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2月经两切口行食管癌切除术切除中段食管癌41例的患者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100%,无吻合口瘘,无手术死亡,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前外侧、上腹正中两切口行食管癌切除手术,手术时间短,手术切除率较高,腹部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右胸 上腹 两切口 食管癌
  • 简介:目的探讨左胸前外侧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MIDCAB)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9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80例左胸前外侧切口MIDCAB资料,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A、B、C、D四个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获取乳内动脉时间、吻合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术后当日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手术例数取对数作为自变量,以获取乳内动脉时间、总手术时间分别为因变量进行拟合得出学习曲线。结果各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80例均顺利完成MIDCAB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获取乳内动脉时间B、C、D组较A组显著缩短[(53.7±19.2)min、(50.2±17.7)min、(43.2±10.3)minvs.(77.0±30.0)min,P=0.001、0.000、0.000],B、C、D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手术时间B、C、D组较A组显著缩短[(128.7±21.7)min、(129.0±33.3)min、(112.2±14.5)minvs.(165.2±41.8)min,P均=0.000],B、C、D组无显著差异(P〉0.05)。学习曲线相关模型为:获取乳内动脉时间(min)=113.77-16.869×ln(手术例数),总手术时间(min)=220.281-25.276×ln(手术例数)。结论经左前外侧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学习曲线约为20例。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学习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外侧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2009年3月期间,常见先心病患者行经外侧切口手术97例,与同期行正中切口进行同类先心病手术129例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对比研究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液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均无住院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平均总胸腔引流量分别为(223.9±127.1)ml,(379.4±203.9)ml;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248.5±74.4)min,(293.1±122.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7±1.2)d,(9.4±0.86)d;鸡胸发生率分别为0%,2.3%(3/129);胸组均低于正中组(P〈0.05)。结论外侧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部分心内直视手术,与正中切口手术相比,明显缩短术后气管插管及住院时间,切口隐蔽,美观效果好。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右胸外侧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住院时间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左胸前外侧切口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35例经左胸前外侧切口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期护理要点,实施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了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大大增加了治愈率。结果此组35位病患都在全麻常温非体外循环的情况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5位病患术后痊愈,无死亡,无并发症,无中转开胸或者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切口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护理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 标签: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 非体外 冠脉搭桥术 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11-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切口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Ⅱ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体会。方法对33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Ⅱ型骨折进行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均采用外侧切口,根据术后X线片及膝关节功能判定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到2年(平均1.2年)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Lysholm评分优20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90%。

  • 标签: 小切口 外侧胫骨平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40例,收治年限为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一组患者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采用前外侧切口手术治疗,称为观察组,观察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切口、出血量少等优点,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 标签: 前外侧小切口 常规后外侧切口 全髋关节置换 疗效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肘关节外侧入路切口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得出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简便易行、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肱骨骨折 克氏针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跗骨窦切口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采用外侧L型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时期40例选择使用跗骨窦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B组。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7.5%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显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提示观察组更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选择使用跗骨窦切口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患者康复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跗骨窦小切口 外侧L型切口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外侧切口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腓骨尖至第4跖骨基底的外侧切口显露、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1例(32侧)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1侧,Ⅲ型11侧。术后第2天首次换药,拔除引流片的同时尽量驱除伤口内的残蹦淤血,患肢垫棉垫加压包扎。结果31例患者术后获3~18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32侧跟骨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术前Boehler角为6.84°±9.36°,术后为32.06°±6.87°;术前Gissane角为106.04°12.03°,术后为115.81°±9.48°,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根据美国骨科足髁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2侧,70~80分9侧,80~90分16侧,90~100分5侧。结论跟骨外侧切口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外侧延长切口、骨折显露清晰、且便于后期内固定的取出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实施,是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一种较好切口选择。

  • 标签: 跟骨 关节内骨折 外侧小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髋关节外侧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患者(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分组方式为抽签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分别应用常规后外侧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与外侧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更短、Harris、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

  • 标签: 小直切口 髋关节置换术 外侧入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关节外侧切口治疗肱骨踝上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肱骨踝上骨折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外侧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优良率、康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优11例(47.83%)、良9例(39.13%)、可3例(13.04%)、差0例(0%),优良率为86.96%;对照组优7例(30.43%)、良8例(34.78%)、可4例(17.39%)、差4例(17.39%),优良率为65.22%,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9.8±2.5)d、(62.7±10.2)d;对照组分别为(15.1±2.9)d、(85.4±12.7)d,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为30.43%。P<0.05。结论关节外侧切口治疗肱骨踝上骨折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关节外侧 小切口 肱骨踝上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关节外侧切口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5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外侧切口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关节外侧切口手术治疗后,肱骨髁上骨折均已准确复位,根据Flynn评定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优为45例,良4例,尚可1例,优良率为98%。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外侧切口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医学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关节外侧小切口 肱骨髁上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腋下切口路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比从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的腋下切口和传统胸部正中切口二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切口手术的操作经验。结果腋下切口组病例相对传统胸部正中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的指标对比上具有优势。腋下切口组病例无死亡,治愈出院。结论腋下切口路径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无胸骨畸形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意义,但对于术前诊断和手术中操作处置要求较高。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小切口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后路切口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运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后拟行THA的老年患者76例,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意愿进行分组,A组36例行外侧切口THA,B组40例行后路切口THA。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假体情况及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累积引流量[(478.44±65.43)、(254.88±38.77)ml]少于A组[(557.73±75.44)、(297.44±42.19)ml],P<0.05。术后3 d及出院后1个月,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THA远期临床效果相似,但后入路切口THA术后早期疼痛较轻、术后引流量少。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外侧 后入路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术中切口美观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逐渐推行微创切口手术。现选择我院1999年2月-2003年6月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行左腋下切口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与1999年2月前46例左胸后外侧切口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微创手术 小儿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对切口关节外侧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入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肱骨髁上骨折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切口关节外侧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及愈合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长及愈合时长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4.0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6.00%,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口关节外侧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率较低,手术所需时间短,且患者恢复较快,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小切口关节外侧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关节外侧切口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012年收治的肱骨踝上骨折患儿60例,其中伸直型骨折53例(88.3%),屈曲型骨折7例(11.7%),对60例患儿全部行肘关节外侧切口。结果60例患儿骨折全部愈合且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愈合时间为1.5~3个月,其中优秀49例,良好6例,尚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行肘关节外侧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关节外侧小切口 肱骨踝上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口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手外一科收治的19例成人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3例,女16例;年龄17~27岁,平均20.3岁;左侧13例,右侧6例;肘内翻角为20.7°±2.8°。所有患者术前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上精确测量健侧提携角及患侧的内翻角,并测算出截骨角度,术中采用切口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锁定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肘提携角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结果19例患者术后获9~3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肘提携角为11.4°±1.6°,患者手术瘢痕平均4 cm(3~5 cm),术后患肢肘内翻畸形与术前对比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良好。术后采用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中2例;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优13例,良6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部分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肘关节僵硬。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失效情况,无一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结论术前应用PACS系统精确测量截骨角度,术中应用切口外侧入路进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既确保了矫形角度和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又未留下明显手术瘢痕,外形美观,疗效良好。

  • 标签: 肘内翻 截骨术 骨折固定术,内 小切口 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