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呼吸使用相关性肺炎的患者总50例,检验品管圈在降低呼吸使用患者呼吸相关肺炎的应用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于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50名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名患者。其他治疗方式相同,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方式干预肺炎发生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30±2.12天,对照组患者9.88±4.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相关肺炎发生6例,发生率24%,对照组患者发生18例,发生率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在呼吸科病人管理中的使用对减少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及发生呼吸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呼吸机使用相关肺炎 感染控制 品管圈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呼吸应用风险及防范措施,提高突发风险事件的预见能力和处理能力。方法以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呼吸应用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共发生54例呼吸应用风险事件,其中人为因素36例,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风险意识差等;呼吸设备因素共18例,主要原因为易损耗部件检测和更改不够及时。结论呼吸应用是人工气道系统的关键环节,应用风险较高。应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建立健全呼吸应用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呼吸日常管理,尽可能避免和建设呼吸应用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 风险事件 防范
  • 简介:目的分析呼吸管道更换时间与小儿呼吸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性,探讨呼吸管道更换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150例ICU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4组,A组(n=38例):每间隔2d更换1次呼吸管道,B组(n=37例):每间隔5d更换1次呼吸管道,C组(n=40例):每间隔7d更换1次呼吸管道,D组(n=35例):每间隔10d更换1次呼吸管道.比较各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及VAP发生率.结果各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C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每间隔7d更换呼吸管道比每间隔2d、5d和10d更换更为合适,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管道 相关性分析 更换时间 小儿 机械通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运用呼吸的综合护理。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于我院且有临床呼吸使用的82例呼吸衰竭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并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其他护理措施,行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和积极配合治疗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不良情绪发生率为7.3%,对照组为26.8%,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积极配合治疗率为95.1%,对照组为78.0%,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呼吸衰竭患者临床使用呼吸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给予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营养护理等护理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减少不良情绪发生率,提高治疗配合率。

  • 标签: 呼吸衰竭 呼吸机 心理护理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呼吸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降低呼吸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确保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8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取头高位,操作过程中执行无菌标准,同时给予呼吸道管理的相关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的38例患者中,13例患者发生了呼吸相关肺炎感染,所占比例为34.21%。结论实际护理过程中,应该管理好患者的体位,做好呼吸道护理、口腔与切口护理、分泌物的引流护理以及营养支持护理等方面的工作,降低呼吸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以及呼吸相关肺炎患者的死亡率,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肺炎 机械通气 排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的护理呼吸相关性肺炎。方法通过对60例护理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认为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疗中,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呼吸道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强调有效地呼吸道湿化、吸痰,严格消毒措施,及时检查并保持呼吸管道及接水瓶的清洁无菌是防治呼吸相关性肺炎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管理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通重症监护病房呼吸临床应用分析。方法对我院近六个月在ICU病房住院的428例患者进行随机抽取84例使用呼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84例患者原发疾病的ICU住院时间、呼吸的通气时间和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经过几个月的ICU病房治疗后,患者在使用呼吸的过程中,并发症最多的是相关性肺炎,有40例。发病率为47.6%,其次是患者肺部黏膜损伤的有24例,发病率为28.5%;最少的肺不张的患者有20例,发生率23.8%。结论在临床上,重症监护病房每天会接收各种各样的重症病人,在对重症患者采用呼吸的时候,会导致很多的并发症,其中相关性肺炎、肺部粘膜损伤和肺不张是最主要的三种并发症。因此在采用呼吸治疗的同时,要配合药物治疗或者增强医疗器械使用的规范,都可以大大的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效果差,致死率高。提出加强病房及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误吸和反流,加强呼吸管路及气道管理,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减少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呼吸相关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大于48h的患者相关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龄(年龄>60岁)(χ2=4.99,p=0.025)、合并有基础疾病(χ2=18.02,p=0.000)、长期使用抗生素(χ2=4.12,p=0.042)、营养支持<25kcal/Kg/d(χ2=24.49,p=0.000)、血清白蛋白<35g/L(χ2=21.65,p=0.000)、血红蛋白水平<100g/L(χ2=25.49,p=0.000)、通气时间>6天(χ2=12.53,p=0.000)、制酸剂的使用(χ2=4.14,p=0.042)和制酸剂使用≥3天(χ2=10.42,p=0.001)均是呼吸相关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应该合理慎重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脱机指针,及时脱机,并且尽量提高患者营养支持,减少或者用硫糖铝代替制酸制剂的使用。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肺炎 危险因素 卡方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呼吸成功率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进行呼吸帮助治疗的患者130例,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得到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呼吸的撤成功率的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后,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成功撤的有52例,成功率为80%,而对照组患者中成功撤的有46例,成功率为70.8%,可以看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呼吸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两组的数据有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的撤成功率,有着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呼吸机撤机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用于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急性左心衰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aO2及PaO2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R、R及MBP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P<0.05)。结论无创呼吸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左心衰 无创呼吸机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中使用呼吸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因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于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86患者发生呼吸相关性肺炎24例,发生率为27.91%。其中第3d发生VAP的患者2例、第7d发生VAP的患者9例、第14d发生VAP的患者13例。结论重症监护室使用机械通气并发呼吸相关性肺炎的机率较高,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做好相关感染因素的预防,若出现感染应及时处理,避免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的疗效,甚至生命。

  • 标签: 呼吸机 肺炎 感染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后呼吸相关性肺炎临床及其病原学特点,改善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9例机械通气后并发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机械通气时间与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关联性,比较机械通气的方式与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率,同时查看患者感染的病菌种类。结果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长,则容易并发呼吸相关性肺炎,气管插管式通气方法比切开气管的同期方法更容易发生呼吸相关性肺炎;69例患者中,有41例治愈,26例死亡,病死率为37.6%,2例患者自动出院。患者感染的病菌种类主要为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共出现的病原菌数量为91株。结论重症患者机械通气后并发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加强对病菌的免疫治疗,可以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存活几率。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临床分析 机械通气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01-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循证护理(EBN)预防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选择呼吸治疗的患者13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D1组(EBN组65例)与D2组(常规护理组65例);D1组首先需要提出问题,并且分析循证原因,之后研究具体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完成护理后,在临床出现VAP方面表现的差异。结果D1组患者与D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出现VAP的概率方面,D1组低于D2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结论通过EBN的有效实施,在降低患者临床出现VAP概率方面表现了显著的意义,成功凸显EBN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循证护理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由于呼吸的应用越来越多,呼吸相关肺炎日渐增多,因此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 标签: 呼吸机 肺炎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呼吸相关性肺炎以及产生细菌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到2013年收治病例中的80例ICU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产生感染的原因并对其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ICU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感染菌有多种,引起患者发生感染的所有危险因素有许多,针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于降低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手段对于控制ICU呼吸相关性肺炎以及对感染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VAP预防措施和护理手段的正确实施与否,是控制ICU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关键。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获得性细菌感染 预防和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使用无创呼吸的临床护理工作展开研究。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接诊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给予全体病患受BiPAP型无创呼吸无创通气治疗。持续治疗3~9h,疗程为6~42d,另给予科学的临床护理。结果经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后,72例病患治疗效果显著64例(89%),有效6例(8%),无效2例(3%),总有效率97%。此外,在治疗与护理的有效结合下,病患满意度高达100%。结论对接受无创呼吸进行同期治疗的病患,给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医患友好关系的发展,降低医疗纠纷,适合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老年患者 无创呼吸机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