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赵伟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口腔医学
  • 创建时间:2022-10-11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3期
  • 机构: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重庆大足402360
  • 简介:咬合接触的形态性质和生物作用:静态咬合接触的典型表现形式为尖窝边缘的接触,其重点的区域并不在牙尖塔或牙窝底周围,而在齿尖斜边的齿窝壁,这种咬合接触方式可以使咬物的咬合力在垂直于齿尖斜边的各个方位传递,也因此减少了点动式碰撞所引起的局部咬合力集中,从而防止了在嚼碎食品的同时破坏齿体、牙周组织。而动态咬合接触则以动物嚼食操作时的表现方式为例,主要出现于下颚后齿的牙尖塔周围,包括上颚后齿颊的尖舌斜面、齿窝底周围,食品在这一主动咬合阶段中逐渐被嚼碎变细。由于咀嚼活动一般是由单个齿轮的联合带动进行,而因为双侧颞下颌关节都支持着咀嚼活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由成组牙引起的下颚活动要和双侧颞下颌关节的活动相互配合,不然颞下颌关节的活动就会出现困难。

  • 标签: 口腔修复;咬合接触
  • 简介:目的:在既往研究中.从未停止过关于修复和正畸治疗中进行咬合重建时.应该建立何种形式的咬合接触的讨论。对天然恒牙列的动态咬合的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走出这种持续讨论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年青群体和老年群体天然牙列的特征性动态咬合接触形式,并且分析动态咬合接触形式与性别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共调查了834人。所有的调查对象都具有天然牙列.并且没有修复体存在。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是20--63岁。在调查对象进行牙诱导的侧方和前伸运动过程中,检查天然牙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结果:结果发现存在以下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双侧和单侧的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平衡[牙合]以及“其他[牙合]型”。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同类型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的出现概率相同。但是.一些咬合接触形式的出现率与年龄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双侧和单侧尖牙保护耠的出现率出现下降趋势,而组牙功能[牙合]的出现率上升。平衡[牙合]以及“其他[牙合]型”的出现率很低.并且没有呈现与年龄相关的变化趋势。结论:双侧尖牙保护[牙合]和组牙功能[牙合]是年青患者的特征性咬合接触形式.而老年患者中组牙功能[牙合]的接触形式更加普遍。当年青患者接受修复和正畸手段的咬合重建时.尖牙保护[牙合]是一种最适合的咬合接触形式,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组牙功能[牙合]则更加适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牙合]型和牙周炎、磨牙症或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 尖牙保护验 | 正畸学 出现率 修复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牙种植单冠采用预留间隙咬合设计后1年内种植修复体咬合延迟时间和力百分比以及患者主观感受评分的变化,为临床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和调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进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使用T-scan 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修复后0.5、3、6、12个月时种植单冠与天然牙的咬合接触时间以及牙尖交错位时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力百分比,同期记录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评分。分析咬合延迟时间(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咬合接触时间的差值)、力百分比和患者主观感受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差异,以双侧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患者48例,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36.8±8.4)岁(23~50岁)。修复后0.5、3、6、12个月种植单冠力百分比分别为(7.7±4.8)%、(10.6±5.9)%、(12.3±6.2)%、(13.2±6.7)%,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修复后0.5至3个月期间变化最明显;修复后0.5个月种植单冠力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牙[(14.3±6.5)%](P<0.01)。修复后0.5、3、6、12个月种植修复体咬合延迟时间分别为0.15(0.08,0.20)、0.11(0.06,0.16)、0.07(0.03,0.13)和0.06(0.03,0.10)s,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评分显示,修复后3个月至12个月各时间点评分均比前一个时间点显著升高(P<0.01)。结论后牙种植单冠力百分比在修复后3个月内变化最明显。临床种植修复后3个月内应重点复查咬合情况并酌情调。

  • 标签: 牙种植体 咬合力 牙冠(假体) 视觉模拟评分法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乳牙列个别正常儿童在牙尖交错位最大力时的咬合接触情况,为乳牙修复、正畸等临床研究提供生理数据基线。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开展,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共征集57名志愿儿童。按纳入标准最终纳入47名3~5周岁乳牙列个别正常儿童,其中男性24名,女性23名。年龄(4.1±0.7)岁(3.0~5.8岁),身高(103.7±7.2)cm(90~120 cm),体质量(17.1±2.5)kg(12.5~22.5 kg)。使用Dental Prescale Ⅱ系统测量牙尖交错位最大力时的咬合情况,包括咬合接触面积、平均压强、最大压强、力和对称性等。结果47名全乳牙列受试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力为(567.40±223.84)N(226.7~1 154.6 N),咬合接触面积为(18.56±6.54)mm2(8.4~41.2 mm2)。最大力与咬合接触面积、身高、体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54,P<0.01;r=0.397,P=0.022;r=0.453,P=0.008)。男性儿童的最大力[(651.80±224.34)N]、咬合接触面积[(20.77±6.97)mm2]均显著大于女性儿童[分别为(479.34±190.45)N、(16.25±5.27)mm2](P<0.05)。最大压强多为1个点[68%(32/47)],多位于乳磨牙区。前牙区和后牙区的力分别为(124.12±56.99)和(450.11±205.09)N,分别占全牙列的(21.82±11.40)%和(71.80±21.35)%;咬合重心均位于后牙区。乳牙列的前牙区和后牙区均有咬合接触。结论乳牙列个别正常在牙尖交错位时最大力的个体差异大,最大力与性别、身高、体质量和咬合接触面积均显著相关;最大压强集中在乳磨牙区,咬合重心均在后牙区。

  • 标签: 咬合力 牙列,乳 牙尖交错位 个别正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咬合重建治疗严重交错咬合病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交错咬合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单纯铸造颌垫式局部义齿修复咬合重建治疗,观察组接受固定与活动联合修复咬合重建,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颞颌关节情况改善程度以及咀嚼效率变化。结果:经过不同咬合重建治疗后,两组患者颞颌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均有明显改善(P

  • 标签: 咬合重建 严重交错咬合 咀嚼效率
  • 简介:摘要:本文对咬合桩硬咬合工艺施工工效与时效展开了研究,硬咬合这种工艺手段常用于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上,通过成桩质量控制,改善施工参数,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类地质施工需求,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建设刚性和强度符合现代施工需求,同时抗渗能力比较强,稳定性程度较高,在未来具有比较广阔的适用空间。

  • 标签: 咬合桩 硬咬合 施工工艺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快捷便利的公共出行方式,极大的满足了居民生活需要,我国很多城市都步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而咬合桩作为一种常见的围护结构施工工艺,面对复合地层下咬合成孔、垂直度控制、咬合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同技术问题。

  • 标签: 咬合桩 硬咬合 深基坑围护结构
  • 简介:目的:研究一种新的获取最大牙尖交错位的牙弓三维数字化(3D)模型的方法.并评价该建模方法的尺寸和咬合精确度。材料与方法:用常规的个别托盘印模技术获取每颗牙齿的精确模型.用一种改良的咬合记录技术记录在最大牙尖交错位时上下颌牙齿的相互关系。这种改良技术可以降低由于张口行为诱使下颌骨呈弯曲变形所导致的咬合记录的不准确性。通过采用颊前庭和腭侧两种硬性支架来防止咬合记录时记录材料的变形。全牙列人造石工作模型上耠架后.比较两种硬性支架辅助殆记录对模型咬合尺寸精度的影响。此外.试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一个健康的志愿者,采用以上的记录方法,通过检查其咬合接触的形式和接触点的分布来评价上述两种不同咬合记录技术获得的耠接触精确性。结果:使用腭侧和颊前庭硬性支架辅助进行咬合记录.测得模型牙弓宽度减少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3±0.017mm和0.269±0.114mm。腭侧硬性支架辅助咬合记录的模型尺寸精度与常规个别托盘印模技术的精确度相似。3D牙弓模型得到的咬合接触形态和分布与咬合记录材料透照影像获得的殆接触相似.从而表明了这种记录方法的准确性。结论:本试验所提出的建模方法,配合使用腭侧硬性支架.可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 标签: 咬合接触 精确模型 尺寸精度 牙弓宽度 数字化 牙尖交错位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1例全口重度磨耗患者在Broadrick咬合平面分析仪辅助下确定平面并完成全口牙列功能与美学重建的过程。患者治疗后12个月复诊,咬合功能良好,无关节或咀嚼肌不适,对修复效果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咬合重建(occlusalreconstruction)为口腔修复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包括纠正颌位、恢复面部垂直距离,重新建立正常的生理性的牙合关系,消除因牙合异常而引起的口颌系统紊乱,使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牙合三者相互协调,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 标签: 磨耗 咬合重建 固定修复
  • 简介:种植体修复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成为传统修复方式的重要补充.种植修复的关键,在于种植体和支持骨整合成功.由于这种种植体-骨整合和天然牙-牙槽骨的结合方式截然不同,两者对于(牙合)力反应不同.所以,种植义齿上部结构的咬合设计,与传统义齿应有所不同.但是,尽管对于天然牙和传统义齿的(牙合)重建,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而对于种植义齿的咬合尚少有研究.种植义齿的咬合设计,多依据传统义齿的经验和原则.本文通过对种植义齿咬合重建研究的综述,试图归纳出系统的种植义齿咬合恢复的原则.

  • 标签: 种植义齿 咬合关系 骨整合 he重建 牙缺失
  • 简介:摘要咬合感觉障碍(occlusal dysesthesia,OD)是一种以患者持续性咬合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客观上缺乏与主诉感觉相符的咬合异常,或无阳性客观检查结果支持主诉症状。OD在临床并不常见,一般发生于口腔治疗后,且患者常表现出严重的精神心理异常;目前对其认识有限,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本文旨在对OD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感觉异常 咬合感觉障碍 咬合幻觉综合征 躯体症状障碍
  • 作者: 丁茜 浦婷婷 何明珠 王时敏 李文锦 张磊 刘建彰 佟岱 周永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义齿加工中心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主研发的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转移咬合关系的精确性。方法基于愈合基台设计系列预成咬合记录帽,光固化三维打印实物。前瞻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Kennedy Ⅰ类或Ⅱ类牙列缺损拟行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12例,需满足不少于2颗后牙连续游离缺失。采用自身对照,对病例同时采用2种方法制取咬合记录:试验组用预成咬合记录帽,对照组用硅橡胶咬合记录材料直接在愈合基台上制取。分别根据两组咬合记录上架,评价模型咬合关系精确性。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计算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并利用口内扫描、模型扫描获取修复前牙尖交错位咬合关系数据,导入三维逆向工程软件计算上下颌余留后牙面间距,以及配准模型扫描与口内扫描的上颌,计算下颌模型余留牙面三维偏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纳入男性病例3例、女性9例,年龄(52.6±12.1)岁,缺失牙共36颗。预成咬合记录帽在口内能直接就位,固位、稳定性良好。试验组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0.73±0.14)显著优于对照组(0.63±0.12,P<0.01),阳性预测值(0.79±0.15)与对照组(0.75±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面三维偏差值[分别为(357.0±140.2)和(399.4±206.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可提高模型与口内咬合关系的一致性,具备良好的精确性、临床便利性和易用性。

  • 标签: 牙种植 牙修复体 颌关系记录 种植固定修复 预成咬合记录帽 精度
  • 简介:摘要:随着旋挖桩机的普遍应用,咬合桩也更多的应用于基坑支护工程上面,成为了一个可以与地下连续墙相媲美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它有着对各类地质有较强的适用能力,并可进行嵌岩,施工速度快,止水效果好,且采用全护筒工艺能非常有效的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优点。

  • 标签: 咬合桩 软咬合 硬咬合 深基坑支护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的影响及咬合状态对数字化全冠修复体虚拟预调的影响。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招募10名个别正常研究生志愿者(男性3名,女性7名,年龄22~26岁),通过口内扫描获得其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重咬合状态下完成数字化颌间关系转移并利用下颌运动分析系统记录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下的下颌运动轨迹,标定3个下颌标志点(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及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测量两种咬合状态下相同标志点牙尖交错位时的三维距离、对刃颌位时三维距离的矢状面投影以及侧方运动至上下后牙颊尖顶相对(尖对尖位)时三维距离的冠状面投影,分别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各测量值与0的差异。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5逆向工程软件,对左上中切牙及左下第一磨牙进行虚拟牙体预备,利用牙科设计软件通过复制法设计数字化全冠修复体,分别用轻咬合和重咬合下颌运动轨迹对修复体进行预调;分析预调后左上中切牙修复体舌面或左下第一磨牙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三维偏差(平均偏差和均方根),结果分为轻咬合组和重咬合组(每组左上中切牙和左下第一磨牙样本量均为10),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两种咬合状态下牙尖交错位时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的三维距离分别为(0.217±0.135)、(0.210±0.133)和(0.237±0.101)mm,对刃颌位时上述标志点三维距离的矢状面投影分别为(0.204±0.133)、(0.288±0.148)和(0.292±0.136)mm;尖对尖位时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三维距离的冠状面投影分别为(0.254±0.140)和(0.295±0.190)mm,以上各测量值与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调结果显示,轻咬合和重咬合组左上中切牙全冠修复体舌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215±0.036)和(0.195±0.041)mm(t=3.95,P=0.004);左下第一磨牙全冠修复体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144±0.084)和(0.100±0.096)mm(t=0.84,P=0.03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均有影响,用重咬合下颌运动轨迹进行修复体虚拟预调可获得更接近预备前天然牙的舌面或面形态。

  • 标签: 咬合力 牙修复体设计 牙冠(假体) 下颌运动轨迹